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赠赵伯鱼(节选)
韩 驹 ①
荆州早识高与黄 ②,诵二子句声琅琅。
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 ③。
一朝悟罢正法眼 ④,信手拈出皆成章。
[注]①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③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
B.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
C.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
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2)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久之,陆光祖为文选,擢瑞户部主事。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遂逮瑞下诏狱,究主使者。帝初崩,外庭多未知。提牢主事闻状,以瑞且见用,设酒馔款之。瑞自疑当赴西市,恣饮啖,不顾。主事因附耳语:"宫车适晏驾,先生今即出大用矣。"即大恸,陨绝于地。既释,复故官。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 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百司惴恐,多患苦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瑞无子。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籯,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为敛。 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故所至力行清丈,颁一条鞭法。意主于利民,而行事不能无偏云。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B.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C.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D.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生来自全国各地。
B.宦官也称太监,是古代宫中侍奉皇帝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
C.晏驾是帝王死去的委婉说法,"晏"义为晚,晏驾指帝王车驾未能按时发出。
D.执政指掌管国家政事,又指执掌国家大权的重臣,还可作为高级官员的通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瑞生活俭朴,时时关心国事。他担任淳安知县时,布衣粗食,老仆种菜;任职户部时,见皇上深居西苑,不亲理朝政,又独自上奏劝谏。
B.海瑞劝谏皇上,不惧以死报国。皇上得疏大怒,命令火速捉拿,不要让他逃遁,但得知海瑞待罪于朝不会逃跑后,又细读疏文,并感动叹息。
C.海瑞严厉执法,受到小人诋毁。他任南京右都御史时,因要求严明,部下怨恨,部属房寰惧遭揭发,又受怂恿,上疏诋毁,致使海瑞被迫退休。
D.海瑞为人刚直,身后穷困窘迫。他生平以刚为主,虽然一心为民,但行事却有偏颇;他一生清廉自律,家境贫寒,死后竟至靠人凑钱殓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
②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5)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答题。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
(《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 。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 的说法。
(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答题。
《 宗子相 ①集》序
(明)王世贞
呜呼!此广陵宗臣子相之诗若文。武昌吴国伦传之,而吴郡王世贞为之序,曰:昔在建安,二曹龙奋,公幹角立。爰至潘陆衍藻,太冲修质,沈宋丽尔,必简岳岳,李杜并驱,龙标脱衔。古之豪杰于辞者,往往志有所相合而不相下,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 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日,余与李攀龙于鳞燕中游也,子相挟吴生暨天目徐生来。子相才高而气雄,自喜甚,尝从吴一再论诗,不胜,覆酒盂,啮之裂,归而淫思竟日夕,至喀喀呕血也。当其所极意,神与才傅,天窍自发,叩之泠然中五声,而诵之爽然风露袭于腋而投于咽,然当其所极意而尤不已,则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者,亦间离得之。夫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镬 ②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子相独时时不屑也,曰宁瑕无碔 ③.余则无以难子相也。诸善子相者,谓子相超津筏而上之;少年间是非子相者,谓子相欲逾津而弃其筏。然雅非子相指也。充吾结撰之思,际吾才之界,以与物境会。境合则吾收其全瑜,不合则吾姑取其瑜而任瑕。字不得累句,句不得累篇,吾时时上驷,以次驰天下之中下者,有一不胜,而无再不胜,如是耳。今其篇章具在,即使公斡、太冲、必简、龙标小自贬损,而附于诸贤之骥,子相甘之哉。
子相于文笔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 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县是不朽矣。
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子相独不然。为考功郎 ④有声,以不能附会,非久出参 ⑤闽藩。属有岛寇事 ⑥,衽席吏民,调兵食,规摹为一方冠。既又佐其臬为儒生师帅。比死,家祀而人哭之,则子相居恒不怿,谓:"麒麟凤皇,宁能并鸡犬用乎?不得之,不能为圣世。吾厌吾鸡犬,行去矣!"于鳞大赏之,为诗曰:"一为麟凤言,三叹加飧食。"其曹偶持论若此。
(选自《弇州山人四部稿》,有期节)
【注】①宗子相:宗臣(1525﹣1560),字子相,与李攀龙(字于鳞)、王世贞、吴国伦等六人合称明代"后七子"。②矩镬:犹规则、法度。③碔:似玉的石头。④考功郎:吏部官员。⑤参:这里指担任布政参议。⑥岛寇事:指倭寇侵扰福建沿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叩之泠然中五声 |
中:符合。 |
B.余则无以难子相也 |
难:诘问。 |
C.字不得累句 |
累:积累。 |
D.以不能附会 |
附会:依附(权贵)。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 |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
B.夫以于鳞之材 |
夫人之相与 |
C.以与物境会 |
不赂者以赂者丧 |
D.规摹为一方冠 |
君为我呼入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起笔就勾画了从建安到盛唐群雄争胜的诗坛景象,为下文高度评判宗臣的才华和成就提供了一个气势恢宏的文学史背景。
B.宗臣凭着才气能做到"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而李攀龙和王世贞都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宗臣对他们两人很不屑。
C.宗臣也有治世才能,任职地方能保境安民,又能"为儒生师帅"。他曾担任的考功郎属于京官,"出参闽藩"是离开京城到福建任职。
D.文章将议论与描写结合,使阐发主张和塑造人物相得益彰。对宗臣与人论诗时动作的描写,虽只寥寥数笔,其形象就跃然纸上。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②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爱山楼记
[宋]彭汝砺
①人情得所乐则喜,然皆累于物。徇名者劳,徇利者忧,驰骋田猎者危,乐酒者荒,溺色者亡。山水可以无累矣,□好之者鲜,知所以好之者尤鲜。樵夫野老,出入耕息,日夕于是,乌知所以好之?佛老之宫,深据险阻,得其形势,乌知所以好之?
②屏山在饶州浮梁东南,其秀丽出数重,其广绵亘数百里。其洞出于郁者为集仙,入以烛,既达,空洞深沉如大厦。溪横其前,其清若鉴,可见毫发,其音若佩玉,中律吕。
③外舅甯公宅于是,始诛茅而为庵,凌空而为桥,日与佳客游。以为未足,乃面一山之胜而作楼百尺。既成落之,四顾踌躇。山连如珠,或枯或菀,如云涌,如水波兴焉,如决聚讼而车徒趣焉。日星风云,雾雨霜雪,关注"儒愿学堂"获取更多资料,儒愿学堂专注语文培优。昼夜四时之气象消息合散于须臾。使绘画之工以微尘为墨,曾不得其仿佛,论说之士辨周万物,亦不能道其绪余。公方 玩千里于一席,揽胜概于樽俎,几尽之矣,不亦善乎!公曰:"吾见其高明而有容,广大而无隅,登日出云,甘雨沾濡,草木润泽,遍覆昆虫。"予曰:"嗟夫,是知所以好之者与!"
④公名锡,字祐甫。子洵,今为靖安军节度推官。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因 B.而 C.则 D.且
(2)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交代了屏山的位置和环境特点。
B.葱茏的屏山上有一个名叫集仙的山洞。
C.屏山秀丽出众,占地广大,超出他山数倍。
D.小溪清澈得像镜子,流水声动听得像音乐。
(3)第③段画线的"玩千里于一席"一语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4)文章称颂甯公"知所以好之者",全文围绕这一点展开,层层铺垫,笔法曲折,请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