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播路线图

(1)材料一中, 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四大发明外传的路线,请指出造纸术和印刷术传播路线的序号,并简述这两者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从1793年到1840年,历史给了主权独立的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但是,乾隆盛世以自我为中心的“天朝心态”完全堵绝了西方传来的现代工业文明的信息,闭关锁国的清廷对外来干涉的严峻挑战采取了麻木不仁的态度。而西方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不到一百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93年到1840年近半个世纪造成中国对待现代工业文明态度的原因。
材料三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来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3)材料三中邓小平所说“开放的世界”主要指什么?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是怎样认识“开放的世界”的?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
材料二: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材料一中的过渡时期实际用了几年时间?其中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是怎样完成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54 年宪法的内容。
(3)综合两则材料,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
材料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四:(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我国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形成许多民族杂居的状态,由于我国各民族交叉的时代很多,互相影响就很多,甚至于互相同化也很多。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的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4)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材料五:由于历史传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不同,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民主政治模式也不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革命过程中建立的,是适应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反映资产阶级意志,它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权的统治形式。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创造了一整套民主政治制度,这些民主政治制度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的意愿,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主人翁地位。
材料六:伴随新中国成立,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就已构建起来。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未能充分显现出来,“法治”欠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没有得到健康的向前发展。
材料七: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三代领导集体,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6)依据材料五,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7)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哪些制度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
(8)材料六中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没有得到健康的向前发展”,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史实,举一例说明。
(9)依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时期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和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方吹来十月的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思想理论成果,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走向胜利。
材料二:读下列两幅图片

(1)中国共产党人怎样对待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图一反映了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什么道路?
(2)邓小平为首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图二反映了什么事件?简要谈谈这一事件的重大影响。
(3)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


观察以上三幅反映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经济建设成就的地图。
请回答:
(1)图一反映出的经济建设成就有何特点?取得这些成就的条件有哪些?
(2)图二与图一相比,经济建设成就有何新特点?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为什么能取得这些成就?
(3)图三反映出一种怎样的经济建设格局?形成这一格局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4)通过上述三幅图的时代特征,概据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在我国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容,下面四幅图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末和70年代末我国的农村变革。

请认真读图,结合图中信息完成问题。
(1)从图1、图2 提供的信息看,当时在农村掀起了什么运动?这场运动为什么不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2)从图3、图4 提供的信息看,当时在农村实行了什么制度?其实质是什么?
(3)结合以上农村的重大变革,你认为制定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定,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材料二:1990 年建立民族区域自治情况

(1)材料一中规定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实行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给材料一证明了什么?两则材料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