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宪法。30年来,“八二宪法”成为国家生活的重要内容,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1982年宪法规定①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②恢复1954年宪法规定设立的国家主席。③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④改变农村人民公社的政社合一体制,设立乡政权。⑤取消实际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
——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依据材料结合相关知识,概括1982年宪法产生的背景以及成果。
“八二年宪法”颁行30年来,“修宪”与社会发展同行。
1988年 |
(增加)“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
1993年 |
将“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 |
1999年 |
(修订)“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2004年 |
(修订)“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增加)“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
(2)阅读上表,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题,选出3个相关的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在这一主题下,再补充两个相关史实,并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要求:关键词选择准确;补充史实得当;阐释说明与主题相符;逻辑清晰。
当今世界愈来愈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不可逆转。黄小灿同学对此非常感兴趣,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经济全球化的渊源及发展”的探究学习,其中以下材料引起了他的关注和思考。
材料一:“离开卡迪兹之后的第33天,我进入了印度海,在那里我发现了许多居住着不计其数的居民的岛屿。我通过发布公开声明和展示国王旗帜的办法替我们最富有的国王占领了这些岛屿,岛上的居民无人表示反抗。”
——《全球通史》
材料二: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哥伦布占领的“这些岛屿”属哪一大洲? 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对世界联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所示的是哪次工业革命的成就?这些成就对世界市场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是什么?哪一国家在这一体系中占主导地位?谈谈这一体系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社会习俗的变化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和见证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有为认为女子衷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因此上书皇帝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材料二
材料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毛式的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
(1)概括材料一中康有为的主张,并分析其目的。(5分)
(2)材料二反映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6分)
(3)分析材料三中服饰由“毛式中山装”一统天下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原因。(5分)
正在准备学业水平考试的小王同学打开电子邮件,发现小马发来了一道题,题目是这样展现的:
材料一:1978-2000年我国居民收入情况表
项目 |
1978年 |
1997年 |
1998年 |
1999年 |
2000年 |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
133.6元 |
2090.1元 |
2162元 |
2210元 |
2253元 |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
343.4元 |
5160.3元 |
5425元 |
5854元 |
6280元 |
——《经济成长历程》
AB
C D
材料二:邓小平指出:“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形势就不稳定。”
——《经济成长历程》
1998年江泽民在安徽农村考察时指出:“改革从农村开始不是偶然的,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和当时农村的困境决定的。……但是有二亿五千万人吃不饱肚子。吃饭问题成为最紧迫的大事。不改革已经没有出路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I1人民教育出版社
“到1977年,农民人均口粮还没有达到1957年的水平。在一些地方,农民为解决温饱问题自发开始了改革农村原有经济体制的尝试。”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II人民出版社
材料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92年邓 小平南方谈话)
——《经济成长历程》
(1)材料一表格中,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在20多年中增加了十几倍。材料一图示事件与这一情况有关的是 和 。小王作出了正确答案。请你将小王所作答案填入以上空格中。(4分)
(2)从材料二的三则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三则材料各自论述了理由,请你对这些理由作出归纳。(8分)
(3)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不久,中共召开了十四大,这次会议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小王和小马就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电话交流,请你依据材料三做出正确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北宋初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二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3)唐朝的中书省和元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性之国四十八人。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性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二 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
材料三 关于设郡的数目,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但新近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中,出现了“洞庭郡”的文字记载。明代思想家李挚曾经赞扬李斯推行的制度的主张是“千故创论”。他还称李斯等秦始皇得力的政治助手们“皆是应运豪杰、因时大臣”。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周王实行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是什么?周王下的诸侯有什么义务?其弊端是什么?(8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中国早期的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特征怎样?(6分)
(3)材料三中王国维和李挚所提到的秦朝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这种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如何?(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