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小题。
舟 人 传
[清] 张光纬
舟人不知何姓名,亦未其里居,及其□操何业。偶遇之舟,遂以舟人名。吾郡陈泰岩者,文士也,遣仆买舟,收债远乡。携其侄与仆抵舟,见舟人髯如戟,目如炬,风仪伟甚,裸而刺船。泰岩心异之。至舟中,复见一十六七女郎,依约闺中之秀。泰岩又窃窃然疑之。既放舟,鼓棹如飞,顷刻至岸。岸旁有牛三头,蹲水中,妨舟泊。舟人招牧者牵之起,二牛起,其一犹浮沉水滨,格格不就牵。舟人乃探手掇牛后肘,掷岸上。岸上聚观,无不辟易,泰岩愈疑。
收债毕,泰岩持金数十归舟。语舟人曰:“日且西,盍止诸?”舟人曰:“毋恐。虽数百万缗,行数万里,可不辱命,何虑此琐琐也。”泰岩不能强,姑听之。至中流,落日衔山,微风拂波,舟人忽舣舟就岸。泰岩恐甚,询泊故。舟人曰:“风雨至矣。”稍顷,天半霹雳,水立云飞,舟依巨柳而荫。雨止,复行,卒无恙。
未抵郡数里,泰岩复语舟人曰:“前村隐隐,帘出树杪,可沽酒乎?”舟人曰:“诺。”提壶去。泰岩□询船尾女郎曰:“子何为?子何自从彼髯者行乎?吾恐彼髯非良人,且彼髯复何为?子心知之,试语余。”女郎掩涕曰:“不然,妾亦宦之也。向从父母行三泖间,夜遇强盗,杀父母投之湖,掳资财及妾行。忽见此髯从暗中跃入舟,手刃群盗数十人,复携妾去,妾涕泣请死。彼髯者曰:‘今子父母既死,茕茕何依。幸子仇既歼,吾当徐访子亲属,送子归,纵无所归,吾更当觅倩嫁子。吾义勿污子,效彼群盗为也。’妾故忍死留此。”言,泪如雨下。泰岩又曰:“舟甚窄,奈起居何?且彼髯终何为?”女郎曰:“自妾来,彼髯恒卧篷橹间,虽风雨无所苦。舣舟亦无定踪,所往来不一人。所谈者,妾皆不解,每痛饮辄去。夜必登高陵星斗,还舟恒猝猝不乐,亦未知甚何为。”
舟人沽酒至斜睨女郎若已知其所言而嗔之者泰岩乃稔为异人长揖请罪因煮酒扶坐相语甚欢。舟人乃曰:“萍踪相遇,愿赠□言。天下大乱,各自,余亦从此去。”讯之姓氏里居,舟人曰:“四海紊紊,安用此乎?”竟勿言。至郡,慷慨分手,后卒不遇。
(选自《息庐剩稿》,有删节)
【注】①刺船:用篙撑船。②三泖:湖名。③倩:古代男子的美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其里居悉:知道 B.妾亦宦之也息:子女
C.吾当徐访子亲属访:拜访 D.天下大乱,各自爱 :爱惜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亦未悉其里居,及其□操何业
②泰岩□询船尾女郎曰
③萍踪相遇,愿赠□言

A.①之②以③而 B.①所②乃③以
C.①之②且③而 D.①所②以③之

下列各句中,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

A.舟人沽酒至/斜睨女郎/若已知其所言而嗔之者/泰岩乃稔为异人/长揖请罪/因煮酒扶坐/相语甚欢
B.舟人沽酒/至斜睨女郎/若已知其所言而嗔之者/泰岩乃稔/为异人长揖请罪/因煮酒/扶坐相语甚欢
C.舟人沽酒至/斜睨/女郎若已知其所言而嗔之者/泰岩乃稔为异人/长揖请罪/因煮酒扶坐/相语甚欢
D.舟人沽酒至/斜睨/女郎若已知其所言而嗔之者/泰岩乃稔/为异人长揖请罪/因煮酒扶坐/相语甚欢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泰岩买了一条小船去收债,见到舟人与船上女子,心中就有疑虑,而舟人掷牛上岸,更加重了他的疑忌。
B.女子一家人出行,途中遭遇强盗,父母被杀,钱财被抢,舟人从黑暗中跃入舟中杀死了强盗,替她报了仇。
C.陈泰岩知道了舟人的义举后,对舟人疑虑全消,敬佩不已。回到郡中,两人感慨叹息着分了手,从此再也没有见面。
D.文章欲扬先抑,通过写陈泰岩对舟人由疑虑到害怕再到敬为异人,塑造出舟人本领高强、行侠仗义、嫉恶如仇的形象。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⑴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语舟人曰:“日且西,盍止诸?”
②讯之姓氏里居,舟人曰:“四海紊紊,安用此乎?”竟勿言。
⑵ 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舟人“勇义”的两个事例。(可以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蔡道宪,字元白,晋江人。崇祯十年进士。为长沙推官。地多盗,察豪民通盗者,把其罪而任之。盗方劫富家分财,者已至。召富家还所失物,皆愕不知所自。恶少年闭户谋为盗,启户,捕卒已坐其门,惊逸去.吉王府宗人恣为奸,道宪先治而后启王。王召责之,抗声曰:“今四海鼎沸,寇盗日滋。王不爱民,一旦铤而走险,能独与此曹保富贵乎?”王悟,谢遣之。
十六年五月,张献忠陷武昌,长沙大震。承天巡抚王扬基率所部千人,自岳州奔长沙。道宪请还驻岳州,曰:“岳与长沙唇齿也,并力守岳则长沙可保,而衡、永亦无。”扬基曰:“岳,非我属也。”道宪曰:“弃北守南,犹不失为楚地。若南北俱弃,所属地安在?”扬基语塞,乃赴岳州。及贼入蒲圻。即遁去,湖广巡抚王聚奎远驻袁州,惮贼不敢进。道宪亦请移岳,聚奎不得已至岳,数日即徙长沙。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聚奎不从。贼果以八月陷岳州,直犯长沙。先是,巡按御史刘熙祚令道宪募兵,得壮丁五千训练之,皆可用。至是亲将之,与总兵官尹先民等扼罗塘河。聚奎闻贼逼,大惧,撤兵还城。道宪曰:“去长沙六十里有险,可栅以守,毋使贼逾此。”又不从。
时知府堵胤锡入觐未返,通判周二南攸县,城中文武无几。贼薄城,士民尽窜。聚奎诡出战,速率所部遁。道宪独拒守,贼绕城呼日:“军中久知蔡推官名,速降,毋自苦。”道宪命守卒射之毙。越三日,先民出战,败还。贼夺门入,先民降。道宪被执,贼以官,嚼齿大骂。释其缚,延之上坐.骂如故。贼日:“汝不降,将尽杀百姓。”道宪大哭曰:“愿速杀我,毋害我民。”贼知终不可夺,磔之,其心血直溅贼面。健卒林国俊等九人随不去,贼亦令说道宪降。国俊曰:“吾主畏死去矣,不至今日。”贼曰:“尔主不降,尔辈亦不得活。”国俊曰:“我辈畏死亦去矣,不至今日。”贼并杀之,四卒奋然曰:“愿瘗主尸而死。”贼许之,乃解衣裹道宪骸,瘗之南郊醴陵坡,遂自刎。道宪死时年二十九,赠太仆少卿,谥忠烈。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盗方劫富家分财,者已至收:收购(赃物)
B.并力守岳则长沙可保,而衡、永亦无虞:担忧
C.通判周二南攸县事摄:代理
D.道宪被执,贼以官啖:利诱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
B.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
C.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
D.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道宪不畏权势,吉王府的族人恣意为非作歹,道宪先加以惩处,然后才向吉王通报。吉王召道宪来责问,道宪高声批评吉王,促使吉王醒悟。
B.蔡道宪能恪尽职守,从容应对危机。张献忠攻陷武昌后,承天巡抚王扬基、湖广巡抚王聚奎都惊慌失措,无胆拒敌,无策应敌,道宪则力主抵抗,并强烈提议扼守岳州。
C.蔡道宪坚贞不屈,尽管贼兵来势汹汹,他仍坚守长沙;尽管兵败被俘,但他不改气节,不接受贼寇利诱,不惧贼寇的威胁。最后,他壮烈殉国。
D.蔡道宪深受部下敬爱,他遇害后,他手下的四个被俘士卒以死请求,希望贼寇们能掩埋主人的尸体.在贼寇解下衣服裹住道宪的尸骸掩埋之后,四卒自刎而死。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四海鼎沸,寇盗日滋。王不爱民,一旦铤而走险,能独与此曹保富贵乎?
(2)道宪曰:“去长沙六十里有险,可栅以守.毋使贼逾此。”又不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熊安生,字植之,长乐阜城人也。少好学,励精不倦。初从陈达受《三传》,又从房虬受《周礼》,并通大义。后事徐遵明,服膺历年。遂博通《五经》,然专以《三礼》教授,弟子自远方至者千余人。乃讨论图纬,捃摭异闻,先儒所朱悟者,皆发明之。齐河清中,阳休之特奏为国子博士。
时朝廷既行《周礼》,公卿以下多习其业,有宿疑踬滞者数十条,皆莫能详辨。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安生曰:“《礼》义弘深,自有条贯,必欲升堂睹奥,宁可汩其先后?但能留意,当为次第陈之。”公正于是具问所疑,安生皆为一一演说,咸究其根本。公正深所嗟服,还,具言之于高祖,高祖大钦重之。
及高祖入邺,安生遽令扫门。家人怪而问之,安生曰:“周帝重道尊儒,必将见我矣。”俄而帝幸其第,诏不拜,亲执其手,引与同坐。谓之曰:“朕未能去兵,以此为愧。”安生曰:“黄帝尚有阪泉之战,况陛下恭行天罚乎!”高祖又曰:“齐氏赋役繁兴,竭民财力,朕救焚拯溺,思革其弊,欲以府库及三台杂物散之百姓,公以为何如?”安生曰:“昔武王克商,散鹿台之财,发巨桥之粟,陛下此诏,异代同荧。”高祖又曰:“朕何如武王?”安生曰:“武王伐纣,悬首白旗;陛下平齐,兵不血刃,愚谓圣略为优。”高祖大悦,赐帛三百匹、米三百石、宅一区,并赐象笏及九环金带,自余什物称是。又诏所司给安车驷马,令随驾入朝,并敕所在供给。至京,敕令于大乘佛寺,参议五礼。宣政元年,拜露门博士、下大夫,时年八十余。寻致仕,卒于家。
(节选自《周书·熊安生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丽骤问之/
B.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
C.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末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
D.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两骤问之/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
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安生年少时勤奋好学,孜孜不倦,起初跟随陈达学习“春秋三传”,又跟着房虬学习《周礼》;后来师从徐遵明,潜心学习了好些年。
B.北周朝廷推行《周礼》的学说,公卿以下官员多研习《周礼》,但积累下来了几十个没有弄懂的疑难问题,一时没有人能解释清楚。
C.尹公正对熊安生渊博的学识深为叹服,他从北齐回到北周后,向高祖详细报告了熊安生的情况,高祖对熊安生大为钦佩推重。
D.北周高祖尊儒重道,对没有早一点离开战场来看望熊安生感到很愧疚,熊安生认为即便是黄帝也会忙于战事,更何况高祖是在替天行道。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正于是具问所疑,安生皆为一一演说,咸究其根本。
(2)俄而帝幸其第,诏不拜,亲执其手,引与同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杨嗣昌,字文弱,武陵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改除杭州府教授。迁南京国子监博士,累进户部郎中。天启初,引疾归。崇祯元年,起河南副使,加右参政,移霸州。四年,移山海关饬兵备。父鹤,总督陕西被逮,嗣昌三疏请代,得减死。五年夏,擢右佥都御史,巡抚永平、山海诸处。嗣昌父子不附奄,无嫌于东林。侍郎迁安郭巩以逆案谪戍广西,其乡人为讼冤。嗣昌以部民故,闻于朝,给事中姚思孝驳之,自是与东林郄
七年秋,拜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山西军务。时中原饥,群盗蜂起,嗣昌请开金银铜锡矿,以解散其党。又六疏陈边事,多所规画。帝异其才。以父忧去,复遭继母丧。九年秋,兵部尚书张凤翼卒,帝顾廷臣无可任者,即家起嗣昌。嗣昌既建“四正六隅”之说,欲专委重文灿,文灿顾主抚议,与前策牴牾。帝谯让文灿,嗣昌亦心望。既已任之,则曲为之解。乃上疏,克今年十二月至明年二月为灭贼之期,帝可其奏。
贼大入四川,朝士尤洪承畴纵贼。嗣昌因言于帝曰:“熊文灿在事三月,承畴七年不效。论者绳文灿急,而承畴纵寇莫为言。”帝知嗣昌有意左右之,变色曰:“督、理二臣但责成及时平贼,奈何以久近藉之口!”嗣昌乃不敢言。文灿既主抚议所加饷天子遣一侍郎督之本藉以剿贼文灿悉以资抚帝既不复诘廷臣亦莫言之。
至明年三月,嗣昌以灭贼逾期,疏引罪,荐人自代。帝不许,而命察行间功罪,乃上疏曰:“洪承畴专办秦贼,贼往来秦、蜀自如,剿抚俱无功,不免于罪。熊文灿兼办江北、河南、湖广贼,抚刘国能、张献忠,战舞阳、光山,剿抚俱有功,应免罪。诸巡抚则河南常道立、湖广余应桂有功,陕西孙传庭、山西宋贤、山东颜继祖、保定张其平、江南张国维、江西解龙、浙江喻思恂有劳,郧阳戴东旻无功过,凤阳朱大典、安庆史可法宜策励图功。总兵则河南左良玉有功,陕西曹变蛟、左光先无功,山西虎大威、山东倪宠、江北牟文绶、保定钱中选有劳无功,河南张任、宁夏祖大弼无功过。承畴宜遣逮,因军民爱戴,请削宫保、尚书,以侍郎行事。变蛟、光先贬五秩,与大弼期五月平贼,逾期并承畴逮治。大典贬三秩,可法戴罪自赎。”议上,帝悉从之。
(节选自《明史•杨嗣昌吴姓传》)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山海关兵备饬:整治
B.无于东林嫌:仇怨
C.帝其才异:奇怪
D.朝士洪承畴纵贼尤:指责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灿既主抚议/所加饷天子/遣一侍郎督之/本藉以剿贼/文灿悉以资抚/帝既不复诘廷臣/亦莫言之
B.文灿既主抚议/所加饷天子遣一侍郎督之/本藉以剿贼/文灿悉以资抚/帝既不复诘/廷臣亦莫言之
C.文灿既主抚议所加/饷天子/遣一侍郎督之本藉/以剿贼文灿/悉以资抚/帝既不复诘/廷臣亦莫言之
D.文灿既主抚议所加/饷天子/遣一侍郎督之/本藉以剿贼文灿/悉以资抚/帝既不复诘廷臣/亦莫言之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嗣昌父亲杨鹤,总督陕西时被逮捕,杨嗣昌三次上疏请求代替父亲受死,他父亲得以免除死刑。
B.中原发生饥荒,到处发生暴乱,杨嗣昌请求开采金银铜锡矿,以解散这些流民暴徒。又六次上疏陈述边防事务,多有所规划、谋议。
C.杨嗣昌因为其他官员消灭农民军的期限已过,上疏要求他人承担过错,并自荐代替他人,皇帝不答应。
D.杨嗣昌向皇帝上疏建议曹变蛟、左光先跟祖大弼限期平定盗贼,超过期限连同洪承畴一起逮捕法办。

把文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嗣昌以部民故,闻于朝,给事中姚思孝驳之,自是与东林郄。
(2)熊文灿在事三月,承畴七年不效。论者绳文灿急,而承畴纵寇莫为言。

文言文阅读(25分。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
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辄随事谏。虽帝性严,然为缓刑戮者数矣。参军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槊欲杀父,帝将诛之。后曰:“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杀之恐绝其后。”帝之,果枉。李文忠守严州,杨宪诬其不法,帝欲召还。后曰:“严,敌境也,轻易将不宜。且文忠素贤,宪言可信乎?”帝遂已。文忠后卒有功。学士宋濂坐孙慎罪,逮至,死,后谏曰:“民家子弟延师,尚以礼全终始,况天子乎?濂家居,必不知情。”帝不听。会后侍帝食,不御酒肉。帝问故。对曰:“妾为宋先生作福事也。”帝恻然,投箸起。明日赦濂,安置茂州。帝尝令重囚筑城后曰赎罪罚役国家至恩但疲囚加役恐仍不免死亡。帝乃悉赦之。帝尝怒责宫人,后亦佯怒,令执付宫正司议罪。帝曰:“何为?”后曰:“帝王不以喜怒加刑赏。当陛下怒时,恐有畸重。付宫正,则酌其平矣。即陛下论人罪亦诏有司耳。”
一日,问帝:“今天下民安乎?”帝曰:“此非尔所宜问也。”后曰:“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子安否,何可不问!”遇岁旱,辄率宫人蔬食,助祈祷。帝或告振恤。后曰:“振恤不如蓄积之先备也。”奏事官朝散,会食廷中,后命中官取饮食亲尝之。味弗甘,遂启帝曰:“人主自奉欲薄,养贤宜厚。”帝为光禄官。
帝欲访后族人官之,后谢曰:“爵禄私外家,非法。”力辞而止。然言及父母早卒,辄悲哀流涕。洪武十五年八月寝疾。群臣请祷祀,求良医。后谓帝曰:“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疾亟,帝问所欲言。曰:“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是月丙戌崩,年五十一。帝恸哭,遂不复立后。
(节选自《明史·后妃列传》)
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辄随事谏微: 委婉
B.帝之,果枉廉: 认为 ……廉洁
C.学士宋濂坐孙慎罪,逮至,死论:判罪
D.帝为光禄官饬: 整顿

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民家子弟延师而秦人积威之所劫
B.濂家居命如南山石,四体康
C.子安否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D.帝或告振恤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且文忠素贤,(则)宪言可信乎?
B.后曰:“赎罪罚役,(乃)国家至恩。
C.帝欲访后族人官之,后(遂)谢曰
D.死生,命也,(虽)祷祀何益!

下面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帝尝令重囚筑城后/曰/赎罪罚役/国家至恩/但疲囚加役恐/仍不免死亡
B.帝尝令重囚筑城/后曰/赎罪罚役/国家至恩/但疲囚加役/恐仍不免死亡
C.帝尝令/重囚筑城后曰/赎罪罚役/国家至恩/但疲囚加役/恐仍不免死亡
D.帝尝令/重囚筑城后曰/赎罪罚役/国家至恩/但疲囚加役恐/仍不免死亡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皇后知道朱元璋性格严苛,容易加重刑戮,于是就常常根据事情原委婉言劝谏。
B.马皇后关心民生疾苦,常常为民祈祷;让朱元璋认识到要薄以待己,厚以待人。
C.马皇后不忍以己之病连累医生,临终前还劝告朱元璋察纳忠言,为天下苍生着想。
D.马皇后相信生死由命,认为医药不能治病,这种迷信、落后思想导致她病重身亡。

翻译下面的句子:
1)虽帝性严,然为缓刑戮者数矣。
2)帝欲访后族人官之,后谢曰:“爵禄私外家,非法。”
3)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白传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兴圣皇帝①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②,不应。苏頲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 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 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 辟 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 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 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节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读本 ,个别字词从其他版本)
注:①兴圣皇帝:即西凉武昭王李暠,唐玄宗二年追谥。②有道:唐时选举科目之一。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岁通五经通:通晓
B.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赡:足够
C.白时卧庐山,为僚佐辟:开辟
D.璘败, 累系浔阳狱系:捆绑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因击沛公于坐
B所业投贺知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苏頲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D.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置杯焉则胶
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
A.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
B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
C.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
D.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供奉。
C.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D.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3)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