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A为常见的短周期轻金属,含A的合金材料常用于火箭、飞机、轮船等制造业;B是一种盐,在工农业生产中用途较广;C、F、H为常见非金属单质;常温下C、F、I、E、J和K为气体;E对空气的相对密度为0.586;G为液体。有关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中部分反应物或产物已省略):
请填空
(1)B的电子式 ,B物质的水溶液呈 ,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反应①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3)操作a必须在HCl气流中加热得无水物,其原因是 ;操作b为
(4)K+G+F→L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已知C的燃烧热为286KJ/mol,请写出表示1g C在F中完全燃烧生成液体G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
单质Z是一种常见的半导体材料,可由X通过如下图所示的路线制备,其中X为Z的氧化物.Y为氢化物,分子结构与甲烷相似,回答下列问题;
(1)能与X发生化学反应的酸是_______(写名称);由X制备Mg2Z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__。
(2)由Mg2Z生成Y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Y分子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
(3)Z、X中化学键的类型都是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要求回答下列有关元素化合物的有关问题
I:我国空气质量预报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悬浮颗粒物等三种大气污染物的浓度。
(1)与氮氧化物有关的全球或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有_______(填字母序号)。
a.酸雨 b.沙尘暴 c.光化学烟雾d.白色污染
悬浮颗粒物可用高压电除尘是利用了_______现象
(2)为了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给汽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它能将一氧化碳和NO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转化为无害气体,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___________.
(3)写出实验室中由固体物质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AgNO3光照易分解,生成Ag和红棕色气体等物质,其光照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II:铁在自然界存在广泛,在工业、农业和国防科技中有重要应用。
(1)用铁矿石(赤铁矿)冶炼生铁的原料中除铁矿石和焦炭外还有石灰石,写出石灰石除去铁矿石中脉石(主要成分为Si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炉排出气体的主要成分有N2、CO2和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铁矿石中常含有硫,使高炉气中混有SO2污染空气。工业脱SO2的方法可以用______。(填字母序号)
a.氨水 b.浓硫酸 e.氢氧化钠溶液 d.稀硝酸
(3)配制的FeCl2溶液中会含有少量FeCl3,检验FeCl3常用的试剂是_________(填试剂的名称)。欲除去其中的FeCl3,应在该FeCl2溶液加入______________。
FeCl3具有净水作用,但腐蚀设备,而聚合氯化铁是一种新型的絮凝剂,处理污水比FeCl3高效,且腐蚀性小。请回答下列问题:
(1)FeCl3净水的原理是 (用必要的文字和离子方程式说明)。FeCl3溶液腐蚀钢铁设备,除H+作用外,另一主要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
(2)为节约成本,工业上用NaClO3氧化酸性FeCl2废液得到FeCl3。
①若酸性FeCl2废液中c(Fe2+)=2.0×10-2mol·L-1,c(Fe3+)=1.0×10-3mol·L-1,c(Cl—)=5.3×10-2mol·L-1,则该溶液的pH约为 。
②完成NaClO3氧化FeCl2的离子方程式: ClO3-+
Fe2++
=
Cl-+
Fe3++
.
在2L密闭容器内,800℃时反应2NO(g)+O2(g)2NO2(g)△H="a" KJ·mol-1体系中,n(NO)随时间变化如下表:
时间/s |
0 |
1 |
2 |
3 |
4 |
5 |
n(NO)/mol |
0.020 |
0.010 |
0.008 |
0.007 |
0.007 |
0.007 |
(1)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 。已知:K(300℃)>K(350 ℃),
则a 0(填>,<或=)。
(2)用NO表示从0~2 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NO)= 。
Ⅰ.用稀盐酸与稀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中有两处未画出,它们是烧杯上方的泡沫塑料盖和_ 。泡沫塑料的作用是 。
(2)若稀盐酸用相同体积的下列溶液代替,则对中和热数值测定结果将如何影响(填“偏大”、“偏小”、“无影响”):浓硫酸 ;稀硝酸 ;醋酸溶液 。
Ⅱ.如图所示,把试管放入盛有25℃饱和石灰水的烧杯中,试管开始放入几小块镁片,再用滴管滴入5mL盐酸于试管
(1)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烧杯中出现的现象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