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的张发奎在回忆录中写道:“他(蒋介石)坚持抗战到底誓不投降,为了这一点,我钦佩他,事实上这是很难坚持的,这八年是相当艰难的岁月,但他从未动摇过决心。在日本提出看来比较合理的条件时,蒋先生仍拒绝接受和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肯定了蒋介石坚定抗战的意志 ②赞成蒋介石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③个人回忆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④是研究国民党抗战的重要史料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④ | D.③④ |
恩格斯认为某一运动使“宗教、自然观、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以下关于该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起源 | B.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时代特征 |
C.动摇了对罗马教廷的迷信 | D.描绘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
古希腊一位哲学家认为:研究物质世界的构造和法则、探索外界事物的本质不能够说没有意义,但对于哲学家来说,应该有比树木、石头和星辰更有价值的问题,这就是心灵问题,道德问题。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的其他思想主张有
A.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 B.批评雅典的直接民主 |
C.强调“理念是万物的本原” | D.强调在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
1961年1月18日,在八届九中全会闭幕式上,毛泽东说:“今年不搞两本帐了,就是一本帐,决不要层层加码,中央是一个盘子,到省、市又是一个盘子,到地、县又是一个盘子,到群众又是一个盘子。”毛泽东的讲话
A.旨在解决农轻重的比例问题 | B.意味着经济体制转变的开始 |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 D.消除了“左倾”错误的影响 |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对推翻清朝后的制宪进程作过合理的安排,准备循序渐进,分三期完成……“见让位于袁,便另订《临时约法》,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且要袁立行宪政”。对这种做法评价正确的是
A.主观设法有悖法治原则 | B.宪政实行推进民主进程 |
C.政体变化导致政局不稳 | D.分权制衡维护共和制度 |
著名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这里对“社会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中下层平民生活、思想和习俗的改造 |
B.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
C.知识分子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增强 |
D.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