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佼①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②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晏子出,公使梁丘据③遗④之辂车⑤乘马,三返不受。公不说,趣⑥召晏子。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晏子对曰:“君使臣临⑦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遂让不受。 (选文有改动)
【注释】
①佼:好。 ②寿:保。 ③梁丘据:人名。 ④遗:wèi,送。 ⑤辂车:大车。多指君王用的车。 ⑥趣:同“促”,赶快。 ⑦临:治理,管理。解释下列加点字。
(1)晏子对曰 (2)臣得暖衣饱食
(3)公不说 (4)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 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
A.夫子之禄寡耶 |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 C.吾欲辱之 | D.民之无义 |
请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从选文看,身为国相的晏子有哪些优秀品质?
列子学射中①矣,请于关尹子②。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③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学之。三年,又以报④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 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注释】①中:打着。②请于关尹子:向关尹子请教。③弗:不。④报:报告。
(节选自《列子·说符》)给划线字注音。
列子学射中矣( ) 又以报关尹子(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守而勿失也( )退而学之( )翻译下列句子。
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
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歆辄难之( )( ) 宁可以急相弃邪( ) 携拯如初(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幸尚宽( )
王欲舍所携人( ) 既已纳其自托( )下列划线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 )
A宁可以急相弃邪是以谓之“文”也
B王欲舍所携人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C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传一乡秀才观之
D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歆辄难之翻译下列句子。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乙)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白帝城)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献出)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侍奉)之如父。”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选文(乙)具体说明了选文(甲)中的哪一句话(用原文回答)?并简要概括选文(乙)的内容。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4分)
①夙夜忧叹()②庶竭驽钝()
③属以后事()④若嗣子可辅()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②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读了这两段文字,联系你所了解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评价。
(只谈一点即可)(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明名医戴原礼尝至京,闻一医家术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见其迎①求溢户,酬应不暇。偶一求药者既去,走而告之曰:“临煎加锡一块。”原礼心异之,问其故。曰:“此古方尔。”殊不知古方乃饧②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嗟乎!今之庸医妄谓熟谙古方,大抵不辨锡饧类耳!
【注释】①迎:迎接他出诊的人。②饧:táng 同“糖”。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原礼心异之,问其故(旧的) | B.走而告之曰(忠告) |
C.戴原礼尝至京(曾经) | D.偶一求药者既去(回去) |
下面“之”的用法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走而告之
A.我欲之楚 | B.学而时习之 |
C.此非楚之路也 | D.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 |
下面翻译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句子:原礼心异之,问其故。
A.原礼心中很诧异,询问他原因。 |
B.原礼心中对他的这种做法感到诧异,询问他原因。 |
C.原礼心中很诧异,询问其中的原因。 |
D.原礼心中对他的这种做法感到诧异,询问其中的原因。 |
下列评价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医家”是一位好心的人,但又是一位贻笑大方的人。 |
B.来“医家”求医的人络绎不绝,“医家”应接不暇。 |
C.“医家”不识字,不懂装懂,胡乱用药,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病情。 |
D.戴原礼很欣赏这位有医德,善用“古方”,医术高超的“医家”。 |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杨国忠①权倾天下,四方之士争诣其门。进士张彖(tuàn)者,陕州人也,力学②有大名,志气高大,未尝低折③于人。人有劝彖令修谒④国忠可图显荣,彖曰:“尔辈以为杨公之势倚靠如泰山,以吾所见,乃冰山也。或皎日大明之际,则此山当误人耳。”后果如其言,时人美张生见几⑤。后年张生及第⑥,释褐⑦授华阳县尉。令、太守俱非其人,多行不法。张生有吏道,勤于政事。每举一事,则太守、令尹抑而不从。张生曰:“大丈夫有凌霄盖世之志,而拘于下位,若立身于矮屋中,使人抬头不得。”遂拂衣长往,归遁⑧于嵩山。
【注解】①杨国忠:唐玄宗时权臣,杨贵妃之兄。 ②力学:刻苦学习。 ③低折:屈从。④修谒:用名片拜见。⑤见几:有先见之明。几,征兆。⑥及第:考中进士。⑦释褐:脱去布衣,指穿上官服。⑧归遁:隐居对下面的划线词语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时人美张生见几美好 |
B.则太守、令尹抑而不从依从,采纳 |
C.则此山当误人耳耽误 |
D.释褐授华阳县尉授予 |
下面的语句中加点的“其”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后果如其言 |
B.四方之士争诣其门 |
C.令、太守俱非其人 |
D.择其善者而从之 |
下面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彖不攀附权贵,很有气节。 |
B.张彖因为与领导见解不同,不被赏识,就推脱自己的职责。, |
C.张彖看问题很有先见之明,早就看出杨国忠只能权倾一时,不会长久。 |
D.张彖懂得为官就要勤奋努力地处理政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