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天,我在车站等车。走进候车室,迎面一个青年引起我的注意。他正埋头读书,读得很入迷,人们来往走动,吵嚷,他全不在意。
这青年很一般,只是他的耳朵与众不同。那耳朵很独特,宽大厚实,光泽红润,嫩白透明,上面长着一层淡淡的茸毛,肉乎乎的;耳垂很长,像《三国演义》中的刘备,颇具福相。整个耳朵往前拢着,既像一个五彩大海螺,又像一扇金黄色的小瓢。从科学角度讲,这种形状的耳朵最聚音,最利于收听声音。
“好漂亮的耳朵!”我在心里想。只有这种最佳型的耳朵,才不枉占着耳朵的位置。我很羡慕那青年,羡慕他的耳朵。
车来了,人们骚动起来。那青年仍在潜心读书,毫无所动。我担心他误车,走上前说  车来了 你坐哪一趟车   他像一座雕像 丝毫不动 我拍了一下他的肩膀  他终于抬起头来  莫名其妙地看着我  似乎有点不满  车来了你坐哪趟车  我忙说  并向外指指  他眨眨眼睛,指指耳朵,摇摇头。他是聋子。我走出候车室,车已开走了。
(1)第二段中“这种形状的耳朵最聚音,最利于收听声音”,“这种形状”指的是   
(2)第三段中“只有这种最佳型的耳朵,才不枉占着耳朵的位置”,“最佳型”指的是 
(3)第二段末句“从科学角度讲,这种形状的耳朵最聚音,最利于收听声音”的主要表达效果是(   )。
A.强调这耳朵的作用。
B.突出羡慕的心理。
C.与下文点明“聋子”形成强烈对比,突出文章主题。
D.指出科学依据,概括上文。
(4)这篇小说所揭示的深刻意义是(   )。
A.在现实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的人,未必就是有用的人才。
B.不能只追求外表美,更要做到心灵美。
C.做事要讲实际效果,不能只做表面文章。
D.干任何事情,不应当追求优越的条件。
(5)给第四段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
(6)给文章加个题目,写在文章前面的横线上。
(7)你认为青年读书入迷的原因是什么?
                                                                 
                                                                   
(8)当车子开走时,“我”心里会想些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记叙文(写景)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细读课文深感悟。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是点睛之笔,实际上是作者巧借________任人踩踏,赞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这是人性美的表现,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认为这也是美。

课 外 提 优

在我家屋后的菜园里,有一口古老的小小的水井。井台是青石板铺成的,有一个微微的坡度。井圈是一块整石头凿成的,里口圆,外面则是八角形。
这口井是什么时候修成的,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了。只有井口那些被绳磨出的一道道深深的印痕,记载着它的年龄。
井水很清很清。小时候,夏天和秋天的傍晚,我和妹妹常到井台上来乘凉。我们趴在井圈上,痴痴地往井里看,一颗一颗地数映在井水里的闪闪星星。一边数,我一边心里想: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
井水很甜很甜(我们那里,把含盐量很少的淡水,就叫做甜水)。我们平常吃的,都是这井里的水。用它来浇菜,就更是极好的水了。妈妈浇菜的时候,常常带着我们。“快,拎水去!”妈妈一吩咐,你就能立刻听到我和妹妹在井台打水的嬉笑声。
夏天,井水很凉很凉。有一年,六月里,山里的表叔给我们带来了一小筐新摘下来的红李子。妈妈接过来,马上把那小筐交给我说:“快去,把它吊在井水里!”我找了一根长绳子,一头系着小筐,把它吊进了井水里;另一头,便捆在井旁的大树上。
吃过晚饭,妈妈让我把李子从井里提上来,拿到院子里,大家一起吃,新鲜的红李子,又脆又甜,又有一股清香和被井水浸的冰凉!那可口的味道呀,我真是一辈子也忘不了!
那时候,我常常想,现在我也常常想:那口井是谁开掘的呢?他们以自己的劳动给后代带来了多少甜美和欢乐。
(1)给加点的字注音。
() 记() 晚()着()
(2)词语替换。
①这口井是什么时候修成的,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了。()
②他们以自己的劳动给后代带来了多少甜美和欢乐。()
(3)仔细阅读选文,文中的“我们一家”快乐吗?从哪些地方看出呢?

(4)那口井是谁开掘的呢?你知道吗?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5)读了本文,我忽然想起一句俗语:

课 文 在 线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根据文中画线的句子仿写句子。
①风筝飞上了高高的天空,带去了_____________,也带去了________。
②一张小小的邮票,联结着_____________,也联结着_____________。
(2)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想:_____________________;满意离去时,会想:______
(3)选段中描写了走搭石的两种情景,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和年轻人背老人。4. 你认为“美好的情感”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漫画阅读。
(图一)
(图二)
(1)仔细观察前面的两幅漫画,写出每幅漫画的内容?
图一:
图二:
(2)两幅图都表现了“助人为乐”的主题,你怎样评价这两个助人为乐的人?
图一:
图二:

课内语段阅读。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 )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 )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给短文中加点字注音。
(2)短文中列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事例,突出了山里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好心灵。
(3)短文中“理所当然”的意思是( )
A.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指乡亲们自古以来都背老人过搭石,已成民情民俗。
B.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指年轻人不得不遵守道德约束背老人过搭石。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