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每小题3分,共9分)
中国古代的“身份证”
中国古代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身份证,或者说不是所有人都有身份证的。在中国古代。身份证只是对有身份者有地位者而言。
古代身份证上信息比较简单,如在唐代,一般就是“姓名”、“官职”两项;再细一点,将“单位”加上,不会有“出生时间”、“性别”这些必须的内容。有的甚至连姓名也没有,就是一个物证。但它也有现代身份证上所没有的信息:如果持有者有兼职的,则要在上面写清楚。
古代身份证如此简单,很容易造假作伪。古代和今天一样,确有假身份证,甚至出现连皇帝都敢骗的现象。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有的会在身份证上特别注明伪造、出借或冒用的严重后果,如明朝就规定,“借者与借与者同罪”。
除了加强对身份证的管理、核对外,有两种办法可以防伪。一是设置身份证的“防伪标记”。古代身份证的防伪标记,也没有现在这么复杂,如鱼符类身份证,仅是为它配一个袋子,即所谓“鱼袋”。皇帝召见时,你有符还得有袋子。二是制作不同质地的身份证。即不同级别的人,制作身份证所用的材料也不一样。
中国古代身份证主要有以下几种:等级身份证、职业身份证、临时身份证等,其中以等级身份证最为流行。
古代的身份证式样很丰富:虎符、鱼符、龟符、龙符、麟符、牙牌、腰牌等,都属于等级身份证。这一类身份证中,数鱼符最为典型和流行,使用的时间亦久。
符中最有名的是“虎符”。一般由将军们使用。唐朝实行身份证制度时为什么不用虎形符?原来,这是为了避讳祖宗李虎之“虎”。后武则天改朝大周时,为什么也不用虎而用龟?可能是龟比鱼更珍贵、更受尊崇的原因吧。虽然不久后龟符随武则天的逝去而消失,但却留下了一个过去特流行的词汇——金龟婿。金龟婿是优质女婿的意思,你想想啊,女儿找到了一个身份证是“金龟”的男人做老公,最低也是三品大员啊。所以,唐朝诗人李商隐留下了一首挺有名的《为有》诗:“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牙牌和腰牌,则是明清时候使用的身份证。牙牌是一种小片儿,有象牙、兽骨、金属、木质等多种质地,视身份和地位、功能的不同而有别。
信息较为复杂的古代身份证出现在清朝。清代身份证叫的最多的名称是——“腰牌”,腰牌上不仅要写清楚“姓名”、“年龄”、“单位”、“职业”、“官衔”……还会特别注明身份证的用途。更绝的是,要求比较高的腰牌上还会把持有者的面部特征录入,这也许就是现代身份证上要贴照片的起因。把面孔特征写到腰牌上,是极为厉害的一种手段,当时还没有整容术,面部特征信息十分管用,想冒充还是颇为困难的。关于古代“身份证”,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身份证”有时只是一个物证,上边没有标明出生时间、性别这些必须的内容,甚至没有姓名。 |
B.在唐代,“身份证”上的信息比较简单,一般只有姓名、官职两项,再细一点儿,会写有单位。 |
C.古代“身份证”上也有现代身份证上所没有的信息,如果持有者有兼职的,则要在上面写清楚。 |
D.明清时期的腰牌上信息较为复杂,不仅要写清楚“姓名”、“年龄”等,还都会注明用途和持有者的面部特征。 |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身份证有不同的种类,有等级身份证、职业身份证、临时身份证等,其中以表明等级的身份证最为流行。 |
B.古代的等级身份证有虎符、鱼符、龟符、龙符、麟符、牙牌、腰牌等多种样式,鱼符最为典型和流行,使用的时间亦久。 |
C.古代身份证制作材料多样,如牙牌就有象牙、兽骨、金属、木质等多种质地,不同的材质表示不同的身份、地位和功能。 |
D.把面部特征信息写到腰牌上,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防伪手段,想要假冒很困难,这就是现代身份证上要贴照片的起因。 |
对原文的分析与概括,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并没有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身份证,不是所有人都有身份证,只有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能持有身份证。 |
B.古代身份证信息简单,所以很容易造假作伪;像今天一样,古代也有持假身份证行骗的现象,甚至连皇帝都敢骗。 |
C.古代身份证的防伪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为每个身份证配做一个 “鱼袋”;二是为不同级别的人选用不同的材料。 |
D.武则天改朝大周时,用龟符做身份证,而金质龟符只有高品阶的官员才拥有,于是金龟婿成了优质女婿的代称。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快阁的紫藤花
徐蔚南
细雨,百无聊赖之时,偶然从《花间集》里翻出了一朵小小的枯槁的紫藤花,花色早褪了,花香早散了。啊,紫藤花!你真令人怜爱呢!岂令人怜爱你;我还怀念着你的姊妹们——一架白色的紫藤,一架青莲色的紫藤——在那个园中静悄悄地消受了一宿冷雨,不知今朝还能安然无恙否?
啊,紫藤花!你常住在这诗集里吧;你是我上周畅游快阁的一个纪念。
快阁是陆放翁饮酒赋诗的故居,离绍兴城西南三里,正是鉴湖绝胜之处;去岁初秋,我曾经去过了,寒假中又重游一次,上周复去是第三次了。但前两次都没有给我多大印象,这次去后,情景不同了,快阁的景物时时在眼前显现——尤其使人难忘的,便是那园中的两架紫藤。
快阁临湖而建,推窗外望,远处是一带青山,近处是隔湖的田亩。田亩间分出红黄绿三色:红的是紫云英,绿的是豌豆叶,黄的是油菜花。一片一片互相间着,美丽得远胜人间锦绣。东向,丛林中,隐约间露出一个塔尖,尤有诗意,桨声渔歌又不时从湖面飞来。这样的景色,晴天固然极好,雨天也必神妙,诗人居此,安得不颓放呢!放翁自己说:“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天教称翁。”是的,确然天叫他称放翁的。 阁旁有花园二,一在前,一在后。前面的一个又以墙壁分成为二,前半叠假山,后半凿小池。池中植荷花;如在夏日,红莲白莲盖满一地,自当另有一番风味。池前有春花秋月楼,楼下有匾额曰“飞跃处”,此是指鱼言。其实,池中只有很小很小的小鱼,要它跃也跃不起来,如何会飞跃呢?
园中的映山红和紫竹都很鲜妍,但远不及山中野生的自然。
自池旁折向北,便是那后花园了。
我们一踏进后花园,便有一架紫藤呈在我们眼前。这架紫藤正在开最盛的时候,一球一球重叠盖在架上的,俯垂在架旁的尽是花朵。花心是黄的,花瓣是洁白的,而且看上去似乎很肥厚的。更有无数的野蜂在花朵上下左右嗡嗡地叫着——热热闹闹地飞着。它们是在采蜜吗?它们是在舞蹈吗?它们是在和花朵游戏吗?……
我在架下仰望这一堆花,一群蜂,我便想象这无数的白花朵是一群天真无垢的女孩子,伊们赤裸裸的在一块儿拥着,抱着,偎着,卧着,吻着,戏着;那无数的野蜂便是一大群的男孩,他们正在唱歌给伊们听,正在奏乐给伊们听。他们是结恋了。他们是在痛快地享乐那阳春。他们是在创造只有青春只有恋爱的乐土。
这种想象决不是仅我一人所有,无论谁看了这无数的花和蜂都将生出了种神秘的想象来。同去的方君看见了也拍手叫起来,他向那低垂的一球花朵热烈地亲了个嘴,说道:“鲜美呀!,呀,鲜美!”他又说:“我很想把花朵摘下两枝来挂在耳上呢!”
离开这架白紫藤十几步,有一围短短的东青,穿过一畦豌豆,又是一架紫藤。不不定期这一架是青莲色的,和那白色的相比,各有美处。但是就我个人说,却更爱这青莲色的,因为淡溥的青莲色呈在我眼前,便能使我感得一种和平,一种柔婉,并且使我有如饮了美酒,有如进了梦境。
很奇异,在这架花上,野蜂竟一只也没有。落下来的花瓣在地上已有薄薄的一层。原来这架花朵的青春已逝了,无怪野蜂散尽了。
我们坐在架下的石登上,观看那正在一朵一朵飘下的花儿。花也知道求人爱怜似的,轻轻地落了一朵在膝上,我俯下看时,颈项里感得飕飕地一冷,原来又是一朵。它接连着落下来,落在我们的眉上,落在我们的脚上,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在这又轻又软又香的花雨里几乎睡去了。
猝然“骨碌碌”一声怪响,我们如梦初醒,四目相向,颇形惊诧。即刻又是“骨碌碌”地响了。
方君说;“这是啄木鸟。”
临去时,我总舍不得这架青莲色的紫藤,便在地上拾了一朵夹在《花间集》里。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每取出这朵花来默视一会儿。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啊,紫藤花!你真令人怜爱呢!”这是作者触景生情,直抒胸臆,情感抒发得真切动人。
B 作者叙述自己曾经三次去过快阁,但前两次都没有多大印象,是为了突出紫藤的美丽,紫藤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回忆。
C 文章第4自然段,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了快阁的美景,使人如临其境。
D “那无数的野蜂便是一大群男孩,他们正在唱歌给她们听,正在奏乐给她们听。他们是结恋了。他们是在痛快地享乐那阳春。他们是在创造只有青春,只有恋爱的乐土。”运用了夸张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E 文章在描写紫藤时融情于景,储蓄隽永,使全篇笼罩着由于紫藤花落而引发的凄凉心境。文章从题目来看是要写紫藤花的,作者为什么用了很多文字写快阁周围的景物?
作者在写到快阁时,用到了陆游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文章开头部分就点出两架紫藤“使人难忘”,后文又写了白色紫藤花和青色紫藤花,试分析作者是怎样写这两种花的?又有何寄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代的印章(节选)
汉代的印章,在印章史上历来被人们称为是古代玺印艺术的巅峰。汉初的官私印都继承了秦印的制度,官印仍用田字格和日字格,私印也带有框栏。
汉初官印作为当时官方的法物,所用的文字均为小篆结构,结体方正平直,不做任何增损处理,以示严肃。这类文字,笔画都比秦官印文字粗壮。它们被用在带框格的布局中,整体显得庄重浑穆,平整规矩。汉初的官印布局尽管套用秦制,但印文面目有了改进,印风自有异于秦,为汉代后来印章的风格起了奠基的作用。汉初官印在布局中取消田字格,应不晚于吕后二年。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的“轪(dài)侯之印”殉葬印,布局已不用田字格,便是有力的见证。轪侯卒于吕后二年,离汉开国(公元206年)仅20年。汉官印的布局和风格并不因用田字格二显得单调,有的作多字一排或二排布局,有的作四字二排布局,有的作四字以上的三排布局。在风格方面,铸印印文布排严实整齐,笔画圆润浑穆;凿印印文布排活泼,笔画生涩,转折处时见锋芒和棱角。
汉私印在脱离秦制后,多方面有了重要的发展。这种发展首先表现在印文方面。它们运用了增损之法,笔画繁者省,简者增,按印文布排的疏密需要,应情而定,非常灵活。这类印文与小篆相较,结构很不规范,但被大量使用,约定俗成,得到了当时社会的认可,成了作为专用于印章中的文字,称为缪篆,被列为汉代六书之一。此外,还用装饰感极强的鸟虫书入印。鸟虫书的笔画,往往带有鸟形、虫形、鱼形,因此得名。所谓鸟虫,放大后,鸟即鸾凤,虫即螭龙。按汉人习惯,以龙凤形象入印,象征吉祥辟邪,以鱼入印象征相思和爱情,并非仅为美化印文。其次,表现在形式结构上,敢于创新,敢于变化,重艺术效果和装饰趣味。白文印,不论满白或细白文,均朴实大方,印文布排或匀称、或对比。朱白相间的印,在同一方印中,或用一半朱文一半白文,或用三朱一白,或用三白一朱,通常将笔画少的字作朱文,笔画多的字作白文,使朱文笔画的粗细近同于白文笔画的间隙,使朱白二者的量感接近。还有一种在印文周围加饰图案的印,常见图案为代表四方神灵的青龙、白虎、朱雀(凤)、玄武(龟),有饰四边的,也有饰二边或三边的,统称四灵印。下列各句中,对汉代印章的特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汉初官印的文字都用小篆,形成庄重浑穆,平整规矩的整体格调。
B汉代的私印,从一开始就脱离秦制,印文以笔法灵活的缪篆为主。
C汉官印的印文在文字布排上有铸印和凿印两种风格迥异的排法。
D汉私印将鸟虫书入印,既美化了印文,又隐含了较深的文化意蕴。下面对“汉私印在脱离秦制后,多方面有了重要的发展”解说无误的一项是()
A增损笔法的运用,依印文疏密需要而定,排布灵活有致,完全突破了秦的格式。
B结构很不规范的,成了印章专用文字的缪篆,被列为与小篆齐名的汉字六书之一。
C朱白相间的印章中,因笔画的交错相映,构成一种较为匀称的印文文面。
D把借鸟形、虫形、鱼形而形成的鸟虫书用入印章,增强了印章外观的美感。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秦代印章有较为统一的制度,官印用田字格和日字格。
B汉代印章风格的变化,首先从汉初官印印文面目的改进开始。
C秦代官印文字与汉初官印文字相比,线条相对纤细。
D汉印在印文周围加饰常见的四灵图案,喻示大印是权力的象征。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9分)
东方数学的使命
吴文俊
所谓东方数学,主要是中国古代数学及印度的古代数学。东西方数学的异同,也就是东方数学(主要是古代的中国数学)跟现代欧美数学的异同。我们学现代数学(也就是西方数学),主要内容是证明定理;而中国的古代数学根本不考虑定理不定理,它的主要内容是解方程,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着重计算,要把计算的过程、方法、步骤说出来。这个方法步骤,就相当于所谓算法。美国一位计算机数学大师说,计算机数学即是算法的数学。中国的古代数学是一种算法的数学,也就是一种计算机的数学。进入到计算机时代,这种计算机的数学或者是算法的数学,刚巧是符合时代要求,符合时代精神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最古老的数学也是计算机时代最合适、最现代化的数学。
中国古代数学的精髓就是从问题出发,和西方的从公理出发完全不一样。从问题出发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就带动了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从问题出发,以问题带动学科的发展,这是整个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总的面貌。
为什么解决问题要解方程呢?一个问题有原始的数据,要求解决这个问题得出答案,这个答案也应是以某种数据的形式来表示的。在原始数据和要求数据之间,有某种形式的关系,这种由已知数和未知数建立起来的关系就是一种方程。因此,解方程变成中国古代数学两千多年历史发展中的主要目标。
我们经常跟着外国人的脚步走。往往花很大的力气从事某种猜测的研究,希望能够解决或者至少推进一步。可是不管你对这个猜测证明也好,推进也好,你还是比提出猜测的人低一等。我们应该出题目给人家做,这个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正在进入计算机时代,计算机只能处理有限的问题,所以相应的数学应该是一种处理有限事物的数学,在数学上叫“组合数学”。历史上,组合数学创始于中国,以贾宪为首,一系列的成就不断涌现。东方的数学有一定的思考方法,是有计划、有步骤、有思想地进行的。它有一个基本的模式,就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形成一些新的概念,产生一些新的方法,再提高到理论上,建立一般的原理,用这样的原理解决更复杂、更重要、更艰深的实际问题,这样数学就不断上升和发展。
我们现在拥有计算机这样的便捷武器,又拥有切合计算机使用的古代数学。怎样进行工作,才能对得起古代的前辈,建立起我们新时代的新数学,并在不远的将来,使东方的数学超过西方的数学,不断地出题目给西方做,我想,这是值得我们大家思考和需要努力的方面。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4年第4期)下列对“东方数学”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1段划线的“东方数学”与末段划线的“东方的数学”应是同一概念。 |
B.东方数学着重的是计算,重视计算的过程、方法和步骤,可视之为一种处理抽象事物的“组合数学”。 |
C.东方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所走的道路与现代欧美数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 |
D.东方数学以问题为出发点,主要内容是解方程,而西方数学以公理为出发点,主要内容是证明定理。 |
对第1段末划线句子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东方的古代数学切合计算机使用,因而是计算机时代最适合、最现代化的数学。 |
B.中国数学既是历史最悠久的数学,也是计算机时代最适合、最现代化的数学。 |
C.中国的古代数学是一种算法的数学,恰巧符合计算机时代的要求,所以也是计算机时代最现代化的数学。 |
D.中国古代首创的组合数学,符合计算机能处理各种问题的要求,是计算机时代最适合、最现代化的数学。 |
如何才能建立起我们新时代的新数学,下面是根据原文信息所做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数学是符合计算机时代要求的,我们新时代的新数学应该继承中国古代数学的传统,弘扬中国古代数学的精神。 |
B.西方数学的主要内容是证明定理,在计算机时代已不适用,摒弃它的思想方法和道路,才能建立起我们新时代的新数学。 |
C.花大力气从事某种猜测的研究,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证明歌德巴赫猜想,对于建立我们新时代的新数学的意义重大。 |
D.我们拥有计算机这样的便捷武器,又拥有切合计算机时代使用的古代数学,因此东方数学在未来超过西方数学是必然的。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小心落叶
唐元峰
(1)落叶是微不足道的。谁能去关注一片落叶呢?只有当它从高高的枝头跌落,那飘荡的曲线,也许会划亮一下你暗淡的目光。
(2)是的,匆忙劳碌,苦苦奔波,早使我们疲惫不堪,我们甚至不知道每个季节怎样来临,从不留意黄叶如花,装点你消逝的年华;甚至惊诧为什么这样快就下雪了呢,而上一场雪仿佛是上个星期下的吧?
(3)有一位俄国诗人在他的一首诗中提到,每到秋天,莫斯科街心花园里,都挂出一块木牌,这块小小的木牌上写着四个字:小心落叶。
(4)这四个字久久挤在我的脑子里,我知道这是一个十分友善的提醒。落叶在脚下飘动,那是一种悲壮,一种无言的辉煌。我看见那些苍绿蓬勃的枝叶,转眼间枯萎,不禁令人深思。
(5)许多无知和错误都过去了。我生命的绿树曾苍翠如水。我徜徉的脚步曾充满稚气,也漫不经心。在潮润的幼林中我挥霍着,因为我不相信春光能消逝,不相信几阵秋风就能像梳子一样,把树叶捋光。
(6)那是多么让人难以忘怀的时光,而今终于看到它一去不复返了!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欢笑是怎样惊散树上的群鸟,是怎样在绿草上滚向无涯的远方,又是怎样感染着蛙鸣和虫唱。我也记得那透明的欢笑,在清澈的河面上欢跳,在悠悠的白云上飘摇……
(7)但从什么时候起,这一切,竟被一团浓重的浊气取代了呢?无法回想,我们生命里所有鲜活的枝杈,是怎样颓败的,如今只剩下光秃秃的躯干,孤零零,呈现着令人伤感的灰暗!
(8)我在丛林中漫步,树林也由此充满灵性,充满了爱与悲哀,美丽与死亡。在许多方面,应该承认,我们人类对自身的感悟远不如树木来得灵透。瑞士小说家赫曼·黑塞把树木比做兄长,他把居所前后的每棵树都用自己亲人的名字命名,崇敬并爱戴它们。与它们低语,和它们交流,向它们倾诉。他把它们当作朋友、父兄。可见在他无比深邃的心灵里,有着比常人更悠远的世界,他由此在自然中获得了灵感和艺术生命。
(9)落叶无声,在萧瑟的秋风里,它仍怀有最后一次奋舞的悍勇。当它伏在柔嫩的枝条上,刚刚绽开鹅黄色的初梦时,它看到的是什么呢?是浩渺的长天,悠远的白云;还是嘈杂的市井,被践踏过千百次的小径?融融春光中,那金黄的季节怎样孕育?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准确而缓慢地向它移来?在它离开母体的一瞬间,是平静快乐,还是惆怅郁怀?当它完成生命中仅有的一次飞翔之后,坠入大地无边的怀抱,是否会溅起一次悠远的回声?它在泥土和寒雪的覆盖下,会不会再一次叩响春天的大门,进入那永无穷绝的枯荣?
(10)小心落叶。
(11)这充满着善意与博爱的提醒,也许就是对人自身的一种珍视,一种期望。
(12)对于这片小小的随风飘舞的落叶,假若你投以生命的关注,那么,你就会感悟到生命的真谛,一股震颤就会油然而生。你会感到这片不值一提的落叶实在是你自身的写照。而它却来得比你从容,比你超脱,也比你奔放。面对这小小的一片落叶,你的思绪会被扯向生命的极限,跨越千年,包容万里。
(13)可否,让我在岁岁深秋里,在你生命的花园里挂出一块木牌:
(14)小心落叶。在第⑸段中,“无知和错误”指的是什么?
提到赫曼·黑塞用亲人的名字给树木命名的作用是
文中三次提到“小心落叶”,“小心”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三次提到“小心落叶”,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从“落叶”中感悟到了什么?请分条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他代表了一代人的理想
1月4日,是作家史铁生的六十岁生日。可惜他没能等到这一天。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永远离开了他的亲人、朋友与读者。
4日下午3点,他的亲人、朋友、同学在北京的798“时态空间”为他举行追思会。“请各位亲朋好友不要带花圈、挽联,而是带着回忆与鲜花,在我们准备好的留言卡上写下对铁生的追忆和思念。”这是大家与史铁生的最后一次聚会。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越聚越多,上千人在凛冽的寒风中缅怀一位伟大的作家。
同一天,上海也在复旦大学举行了史铁生追思会,由上海市作协主席王安忆担任主持人,纪念这位“用生命书写生命”的作家。曾与史铁生有过多次合作的《天涯》杂志社也宣布,将举行“铁生之夜”烛光追思会,以表达对他的深切缅怀,学习他一生追求文学理想的崇高精神。
早在二十年前,史铁生就在《我与地坛》中平静地叙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但这个“节日”真的来临时,不少人依然泪如雨下。
按照史铁生的遗愿,他的心脏在去世当天便紧急送往天津,大脑和腰椎也捐献给了武警总医院,不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史铁生的夫人陈希米说,以前家住地坛公园附近,他一直很喜欢那里,“所以我想应该有所表达”。据悉,陈希米目前正与有关方面商量,有意将史铁生的骨灰撒在地坛的树林里,不过不留任何的地上标志。
说起地坛,人们总会想起那篇著名的《我与地坛》。正如韩少功所言:“《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发表,对当年(1991年)的文坛来说,即使没有其他的作品,那一年的文坛也是一个丰年。”事实上,不仅是那一年,《我与地坛》已成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收获,而其影响也不限于“文坛”。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福民参加了北京的追思会。他说,在两个半小时的追思活动中,每一个场面都很感人。大家对史铁生的所有热爱,都是因为读了他的作品而产生的。很少有人意识到,史铁生是1969年作为知青到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病致瘫而回京,这一时间距离他写出并且发表《我与地坛》,还有将近二十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史铁生是用了二十年的漫长岁月,对生命进行了循环反复的思考、咀嚼和叩问,才变得平静、从容。
在他看来,史铁生以自己的苦难为我们这些健全人背负了“生与死”的沉重答案,他用自己的苦难提升了大家对生命的认识,而我们没用任何成本地享受了他所达到的精神高度。在这个意义上,史铁生堪称当代文化英雄。
“史铁生的意义在于他代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理想。”作为史铁生的好朋友,王安忆用这句话表达了自己的痛切之情。
史铁生的去世,引发了读者对他作品无限的怀念与记忆,《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命若琴弦》等名作被频繁提起。在某购书网站上,很快推出了史铁生专题,他的作品的重新出版也被提上了日程。
北京追思会上,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感慨地说:“能在过去五年间每年都与铁生见面,是我的荣幸。铁生是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一个真正坚持精神高度的写作者,淳厚,坦然,诚朴,有尊严。他那么多年坐在轮椅上,却比很多能够站立的人看得更高;他那么多年不能走太远的路,却比很多游走四方的人拥有更辽阔的心。在这个不轻言‘伟大’的时代,铁生也无愧于‘伟大的生命’这样的评价。无论是作为人,还是作为作家,他对中国文学而言都是有着非凡重量的宝贵财富。他个人和文学作品的深厚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充分地彰显出来。”
史铁生去世了,不少人都在哀悼。他是最纯粹的写作者,其想象力与思辨力代表了我们当代文学所能达到的高度。而他沿着悬崖行走,一次次以生命的名义对抗死亡卷土重来的生命奇迹,留给人们更多生活的勇气。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下列对新闻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韩少功说《我与地坛》的发表对当年(1991年)的文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虽是唯一的一篇,但其价值仍使那一年的文坛收获颇丰。 |
B.“用生命书写生命”,第一个“生命”指的是史铁生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第二个“生命”指的是其作品中对生命意义和张力的探索。 |
C.史铁生的去世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如为其举行追思会、其作品被频繁提起、某购书网站推出其专题、其作品被重新出版等。 |
D.文中大量引用了史铁生本人以及亲属、朋友的言论,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显得生动、真实,使情感抒发也更含蓄、真挚。 |
E.在史铁生追思会上,评论者们从史铁生用苦难提升人们的生命意识以及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方面,给予他极高的评价。文章开头交代了北京、上海两地同一天为史铁生举行追思会,及《天涯》将举行的“铁生之夜”烛光追思会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史铁生具有哪些宝贵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在史铁生追思会上,陈福民评价他“堪称当代文化英雄”,铁凝评价他“无愧于‘伟大的生命’”,你更倾向于哪种评价?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