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曾巩有诗《正月六日雪霁》:“雪消山水见精神,满眼东风送早春。________,但须期约看花人。”下面哪句填在空格处最恰当?
A.明日杏园应烂熳 | B.家家买酒清明到 | C.送春无限情惆怅 | D.莺飞草长树树红 |
对下列诗句中“月”这一意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明月乍出,有光无声,却能惊动山鸟,以静衬动,营造出“夜静”“山空”的静谧氛围。 |
B.“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月冷,即心冷,诗人借无声的冷月表达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痛惜之情。 |
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残月,这里指拂晓之月,诗人借残月表达心境的凄清冷落,曲折地写出离愁别绪。 |
D.“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旧时的月亮仍多情地照着这残破的古城,寄托了诗人对故国萧条的深沉感伤。 |
下列符合“一句一景,四景组成统一意境”的写法的一项是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B.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D.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
下列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后人常用来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它与“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思相近。 |
B.李密在《陈情表》中形容自己孤苦的成语是“茕茕独立,形影相吊”;形容祖母病危的成语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
C.陆游在《书愤》“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一联中运用六个意象直接组合,概括了宋军两次抗金的大胜仗。 |
D.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来表达对廉颇晚年壮志虽在却无人赏识的处境的同情。 |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床:卧具 |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山的南面 |
C.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干支纪年 |
D.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贬官,降职 |
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一般不直呼姓名,只在以下情况下称姓名:自称、平辈之间、长辈称晚辈,作传介绍,对厌恶轻视的人。 |
B.古人出于对被称呼者的尊重,一般称字,如李太白;称号,如香山居士;称官职名,如王右丞;称籍贯,如王临川;称谥号,如欧阳文忠公。 |
C.古人用谦称表示谦逊,如: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
D.古时称呼已故长辈为“先”。例如“先考”指已去世的母亲;“先妣”指已去世的父亲;“先大母”指已去世的祖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