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浚,字士治,弘农湖人也。家世二千石。浚博涉坟典,美姿貌,不修名行,不为乡曲所称。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尝起宅,开门前路广数十步。人或谓之何太过,浚曰:“吾欲使容长戟幡旗。”众咸笑之,浚曰:“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州郡辟河东从事。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刺史燕国徐邈有女才淑,择夫未嫁。邈乃大会佐吏,令女于内观之。女指浚告母,邈遂妻之。后参征南军事,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祜曰:“浚有大才,将欲济其所欲,必可用也。”转车骑从事中郎,识者谓祜可谓能举善焉。
除巴郡太守。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迁浚为益州刺史。浚设方略,悉诛弘等,以勋封关内侯。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征拜右卫将军,除大司农。车骑将军羊祜雅知浚有奇略,乃密表留浚,于是重拜益州刺史。
武帝谋伐吴,诏浚修舟舰。浚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浚造船于蜀,其木杮蔽江而下。寻拜浚为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
时朝议咸谏伐吴,浚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帝深纳焉。 (节选自《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浚博涉坟典,美姿貌典:典籍 |
B.皆望风自引而去去:离开 |
C.郡边吴境,兵士苦役苦:艰苦 |
D.三者一乖,则难图也乖:违背,不一致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
B.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
C.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
D.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浚后来变得开通豁达,州郡征召他为河东从事,官吏中那些不廉洁的人,听到消息后,都自行离去,刺史徐邈将自己女儿嫁给他。 |
B.王浚任巴郡太守,严明法令,对生育的人实行休整并免除徭役,被保全成活的婴儿有数千人,就任益州刺史后,将盗贼张弘等全部杀掉,深得百姓爱戴。 |
C.王浚就任益州刺史后,大造连舫大船,舟船规模很大,前所未有。王浚用木材建城,树起高台,有通向四方的大门,城上可以骑马往来。 |
D.武帝谋划伐吴,朝廷百官都劝阻皇帝讨伐吴国,王浚力排众议,上书皇帝分析利弊得失,皇帝非常同意其看法。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
(2)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
阅读《逍遥游》(节选),完成文后各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怪异的事物 |
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形容迅速往上升 |
C.野马也,尘埃也游动的雾气 |
D.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很饱的样子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鹏之徙于南冥也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 |
B.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示选择,是……还是…… |
C.而后乃今培风然后才开始 |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用得着……呢”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与例句中划线词语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后乃今将图南
A.襟三江而带五湖 | B.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
C.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 D.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
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莫之夭阏者
A.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B.访风景于崇阿 |
C.南冥者,天池也。 |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翻译文段中的语句。
①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 之二虫又何知!
文言文阅读
张德辉,字耀卿,冀宁交城人。少力学,数举于乡。试掾史台,会盗杀卜者,有司纵迹之,获僧匿一妇人,搒掠诬服,狱具,德辉疑其冤,其后果得盗。
岁丁未,世祖在潜邸,召见,问曰:“或云,辽以释废,金以儒亡,有诸?”对曰:“辽事臣未周知,金季乃所亲睹。宰执中虽用一二儒臣,余皆武弁世爵,及论军国大事,又不使预闻,大抵以儒进者三十之一,国之存亡,自有任其责者,儒何咎焉!”世祖然之。又曰:“祖宗法度具在,而未尽设施者甚多,将如之何?”德辉指银盘,喻曰:“创业之主,如制此器,精选白金良匠,规而成之,畀付后人,传之无穷。当求谨厚者司掌,乃永为宝用。否则不惟缺坏,亦恐有窃而去之者矣。”世祖良久曰:“此正吾心所不忘也。”又问:“农家作劳,何衣食之不赡?”德辉对曰:“农桑天下之本,衣食之所从出者也。男耕女织,终岁勤苦,择其精者输之官,余粗恶者将以仰事俯育。而亲民之吏复横敛以尽之,则民鲜有不冻馁者矣。”
岁戊申春,释奠,世祖曰:“孔子庙食之礼何如?”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世祖曰:“今而后,此礼勿废。”
世祖即位,起德辉为河东南北路宣抚使,下车,击豪强,黜赃吏,均赋役。耆耋不远数百里来见,戴之若神明。西川帅纽邻重取兵千余人,吏畏其威,莫敢申理,隶凤翔屯田者八百余人,屯罢,兵不归籍。会签防戍兵,河中浮梁故有守卒,不以充数。悉条奏之,帝可其请。兵后孱民多依庇豪右,有以身佣藉衣食,岁久掩为家奴,悉遣还之为民。八十卒。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搒掠诬服,狱具掠:拷打 | B.国之存亡,自有任其责者! 任:承担 |
C.农家作劳,何衣食之不赡赡:供养 | D.畀付后人,传之无穷畀:赐予、给予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 |
B.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 |
C.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 |
D.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德辉虑事周全,仔细认真。他在御史台做小吏,有盗贼杀一算命先生,官府获藏匿一妇人的僧人,僧人屈打成招,张德辉怀疑是冤案,后来果真捕获真凶。 |
B.张德辉巧用比喻,委婉劝谏。世祖问到祖宗法度不能完全实施时,他将开创国家大业比作制造银盘,要选良匠按规矩制成,再由谨慎厚道之人掌管。 |
C.张德辉善于应对,尊儒重道。在回答金以儒亡这个问题时,他为儒臣开脱,指出正因不重用儒臣,金朝才灭亡;在祭祀孔子时,让世祖知道尊儒重道的意义。 |
D.张德辉不畏强权,一心为民。他任河东南北路宣抚使时,刚一到任,便打击豪强,罢免贪官污吏,平均赋役负担,老人都不远数百里来看他。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而亲民之吏复横敛以尽之,则民鲜有不冻馁者矣。
(2) 兵后孱民多依庇豪右,及有以身佣藉衣食,岁久掩为家奴,悉遣还之为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
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人也。以明经甲科为郎,出补谷阳长。举高第迁上蔡长。其治视民如子,所居见称述。超为零陵太守,病归。复征谏议大夫,迁南阳太守,其治如上蔡。
信臣为人勤力,有方略,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躬劝耕农,出入阡陌,止舍离乡亭,稀有安居时。行视郡中水泉,开通沟渎,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以广溉灌,岁岁增加,多至三万顷。民得其利,蓄积有余。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纷争。禁止嫁娶送终奢靡,务出于俭约。府县吏家子弟好游敖,不以田作为事,辄斥罢之,甚者案其不法,以视好恶。其化大行,郡中莫不耕稼力田,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荆州刺史奏信臣为百姓兴利,郡以殷富,赐黄金四十斤。迁河南太守,治行常为第一,复数增秩赐金。
竟宁中,征为少府,列于九卿,奏请上林诸离近宫馆稀幸御者,勿复缮治供帐,又奏省乐府黄门倡优诸戏,及宫馆兵弩什器减过太半。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信臣以为皆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不宜以奉供养,遂奏罢,省费岁数千万。信臣年老以官卒。
元始四年,诏书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蜀郡以文翁,九江以召父应诏书。岁时郡二千石率官属行礼,奉祠信臣冢,而南阳亦为主祠。(节选自《汉书•循吏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数十处,以广溉灌广:扩大 |
B.辄斥罢之,甚者案其不法案:查看 |
C.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约束:规定 |
D.以明经甲科为郎,出补谷阳长出:调离京城 |
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完全表明召信臣“好为民兴利”的一组是()
①其治视民如子②开通沟渎③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
④禁止嫁娶送终奢靡⑤省乐府黄门倡优诸戏⑥躬劝耕农
A.①③⑥ | B.④⑤⑥ | C.②④⑤ | D.②③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信臣一心“为民兴利”,不少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
B.在少府之职时,召信臣认为皇上吃暖房种植的不合时令的蔬菜对健康不利,于是果断地奏请停止生产和供应此类蔬菜。 |
C.召信臣为人勤劳、肯卖力,而且有谋略。他一心为百姓着想,惩办贪官污吏决不手软,从而受到人们的爱戴与拥护。 |
D.元始四年,皇上下诏书祭祀有益于民的官员,召信臣榜上有名,这说明虽然他已不在人世,但其在百姓中的威望还是很高的。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
译文:
(2)信臣以为皆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不宜以奉供养。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
(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乃引刀自刺。卫律惊,驰召医,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尽归汉使 | B.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何面目以归汉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 |
C.虞常果引张胜 | D.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
乃引刀自刺副有罪,当相坐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见犯乃死,重负国犯:被冒犯。 |
B.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壮:使动用法,认为……高尚。 |
C.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膏:名词用作动词,滋养。 |
D.单于愈益欲降之降:形容词用作动词,劝降。 |
对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都正确的一项是
(1)①少以父任②以状语武③蹈其背以出血
(2)①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②吾母与弟在汉③以货物与常
(3)①何面目以归汉②何谓相坐③何以女为见
(4)①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②与君为兄弟③为降虏于蛮夷
A.(1)组中,①②中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③中的“以”译为“用来”。 |
B.(2)组中,①②中的“与”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③中的“与”译为“给”。 |
C.(3)组中,①中的“何”译为“多么”,②③中的“何”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
D.(4)组中,①中的“为”译为“做”,②③中的“为”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
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
B.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
C.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
D.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常虽然已投降匈奴,但仍想归汉,他私下寻求张胜的帮助,最终导致苏武被匈奴拘禁。 |
B.在伏击卫律、劫持单于母亲阏氏的行动中,虞常和缑王失败了,缑王被杀,虞常被生擒。 |
C.苏武引刀自刺的就义之举,表现了他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也赢得了匈奴单于的尊重。 |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忠贞不贰的信念。 |
把文章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3)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4)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刘德威,徐州彭城人也。德威姿貌魁伟,颇以干略见称。大业末,从左光禄大夫裴仁基讨贼淮左,手斩贼帅李青珪。后与仁基同归李密,密素闻其名,与麾下兵,令于怀州镇守。
武德元年,密与王世充战败入朝,德威亦率所部随密归。高祖嘉之,授左武候将军,封滕县公。及刘武周南侵,诏德威统兵击之,又判并州总管府司马。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武周获德威,令率其本兵往浩州招慰。德威自拔归朝,高祖亲劳问之,兼陈贼中虚实及晋、绛诸部利害,高祖皆嘉纳之。改封彭城县公。未几,检校大理少卿。从擒建德,平世充,皆有功,转刑部侍郎,加散骑常侍,妻以平寿县主。
贞观初,历大理、太仆二卿,加金紫光禄大夫。俄出为绵州刺史,以廉平著称,百姓为之立碑。寻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十一年,复授大理卿。太宗尝问之曰:“近刑网稍密,其过安在?”德威奏言:“诚在主上,不由臣下。人主好宽则宽,好急则急,律文失入减三等,失出减五等。今则反是,失入则无辜,失出便获大罪。所以吏各自爱,竞执深文,非有教使之然,畏罪之所致耳。陛下但舍所急,则‘宁失不经’复行于今日矣。”太宗深然之。数岁,迁刑部尚书,兼检校雍州别驾。十七年,至濮州,闻祐杀长史权万纪,德威入据济州,斩杀李佑,遣使以闻。诏德威便发河南兵马,以申经略,会遭母忧而罢。十八年,起为遂州刺史,三迁同州刺史。
永徽三年卒,年七十一。赠礼部尚书、幽州都督,谥曰襄,陪葬献陵。
(《旧唐书•刘德威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密素闻其名素:向来 |
B.又判并州总管府司马 判:判处 |
C.妻以平寿县主 妻:以女嫁人 |
D.会遭母忧而罢忧:父母之丧 |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得一项是()
A.“淮左”江淮西部,“淮右”就是江淮东部。古人看地图与我们今天的看地图的方式相同,“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
B.“失律”中国古典诗词对仗中的不合平仄关系规则的句子,文中指战事失利。 |
C.“光禄大夫”,古代官职名。战国时代置中大夫,汉武帝时始改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掌顾问应对。隶于光禄勋。 |
D.“河南”黄河以南,与 “河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德威有才干有谋略,武德元年,李密和王世充作战失败后归附朝廷,德威跟随李密归附朝廷,并屡次受到唐高祖的提拔,死后在献陵陪葬。 |
B.刘武周抓获刘德威后,下令德威率领自己的士兵前往浩州招抚百姓。德威逃回朝廷,得到唐高祖的亲自慰问。 |
C.刘德威占据济州后,皇帝让刘德威任意调遣黄河以南的兵马,借以施展刘德威的抱负,但恰逢刘德威的母亲去世而作罢。 |
D.唐朝法律条文规定,因过失判人入罪的官吏要减三等处罚,因过失判人出罪的官吏要减五等处罚,而唐太宗时期法律则刚好相反,出现了“宁失不经”的局面。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德威自拔归朝,高祖亲劳问之,兼陈贼中虚实及晋、绛诸部利害。
(2)太宗尝问之曰:“近刑网稍密,其过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