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孝绪传(节选)
孝绪七岁,出继①从伯胤之。胤之母周氏卒,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闻者咸叹异之。
十六,父丧,不服绵纩②,虽蔬菜有味亦吐之。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③,闻其笳管④,穿篱逃匿,不与相见。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餐覆酱。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⑤之及?”竟获免。 (节选自《南史选译·阮孝绪传》)
[注释]①出继:此处指把孝绪送给堂伯阮胤之做儿子。②绵纩(kuáng):指丝织品。绵:丝绵。纩:絮。③颠覆:指王晏遭杀身之祸一事。④笳管:即胡笳,一种乐器,比喻王晏的仪仗。⑤坐:因事入罪。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闻者咸叹异之 (2)不服绵纩 (3)孝绪度之必至颠覆 (4)亲而不党下列句子中的“其”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屡至其门 | B.故人不独亲其亲 | C.安陵君其许寡人 |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 选文中的阮孝绪具有哪些品质?
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选自《出师表》)
(1)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躬耕于南阳 躬:鞠躬 |
B. |
当奖率三军 奖:鼓励 |
C. |
至于斟酌损益 益:增加 |
D. |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慢:缓慢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3)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文寓情于事,追述三段回忆:先帝当初三顾茅庐,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自己临危受命,与先帝患难与共;先帝临终托孤,寄以兴复汉室的大业。 |
B. |
诸葛亮上表的用语极为得体,语言率真质朴,情感恳切忠贞,令人感动,时时不忘先帝,处处为后主着想,既不失臣子的身份,也符合长辈的口吻。 |
C. |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本文是诸葛亮呈给后主刘禅的表,抒发对先帝的感激,对刘备父子的忠心,以及收复汉室的决心。 |
D. |
这篇表文被视为表的代表作,受到高度赞扬。其高明之处在于用先帝的权威形象支持自己的观点,在轻描淡写的文字中流露出自矜自持、自我否定。 |
【乙】
先主病笃,召亮,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选自《三国志·蜀志》)
(1)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
B. |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
C. |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
D. |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
(2)结合两篇选文,说说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古文阅读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②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②上:统治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或异二者之为( ) ②乐民之乐者( )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A. |
以刀劈狼首 |
B. |
以伤先帝之明 |
C. |
以我酌油知之 |
D. |
以其境过清 |
(3)下列对文中划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
B. |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
C. |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
D. |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
(4)翻译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下面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
B. |
甲文“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的“进”和“退”分别指“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
C. |
甲文主要运用了描写、抒情两种表达方式。 |
D. |
乙文孟子与齐宣王展开讨论,体现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 |
(6)【甲】文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对【乙】文孟子哪一观点的发扬?他们的思想在今天是否还有借鉴意义?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①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②也。将军宜枉驾③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注释】①器:用作动词,器重,重视。
②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③枉驾:屈尊,这是请别人到某处去时的客气话,枉,委屈,驾,车马。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
然/后有千里马 |
B. |
故/虽有名马 |
C. |
将军岂/愿见之乎 |
D. |
不/可屈致也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B. |
马之千里者/将军宜枉驾顾之 |
C. |
才美不外见/徐庶见先主 |
D. |
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甲】文虽为马说却意不在马,而是作者借说马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
B. |
【乙】文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非凡才智以及他绝不奉迎、为人谨慎的性格特点。 |
C. |
【甲】【乙】两文的表达都是以议论和抒情为主,说理深刻,论证有力,情感鲜明。 |
D. |
【甲】文讽刺了统治者摧残人才的现象,【乙】文则表现了刘备善于纳谏和礼贤下士。 |
(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由是先主遂诣亮。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乙】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①。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②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
【丙】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丁】鲁迅高度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注释】①累绁(xiè):捆绑犯人的绳索。②惟:思。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①苟富贵,无相忘 ②故不为苟得也 |
B. |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 |
C. |
①扶苏以数谏故 ②既克,公问其故 |
D. |
①今或闻无罪 ②或王命急宣 |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①辍耕之垄上 ②何陋之有 |
B. |
①为天下唱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
C. |
①固以怪之矣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
D. |
①乃喟然而叹曰 ②康肃笑而遣之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②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4)根据上述材料,写出你对司马迁的评价。
文言文阅读
【甲文】
醉翁亭记(节选)
欧阳修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文】
醒心亭记(节选)
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①,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②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
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③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注】①涯:水边的陆地。
②直:直接,径直。
③君:君主,皇帝。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两处)。
使 目 新 乎 其 所 睹 耳 新 乎 其 所 闻 则 其 心 洒 然 而 醒。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云归而岩穴暝
②树林阴翳
③构亭曰“醒心”
④或醉且劳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②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第一段先写朝暮之景,再写四季之景,最后收笔,引出人之乐亦无穷也的感慨。 |
B. |
甲文第二段层次清晰,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场景。 |
C. |
乙文中“醒心亭”为曾巩所建,“醒心”二字取自韩愈的《北湖》一诗。 |
D. |
乙文“乃公所寄意于此”中“此”指代“一山之隅,一泉之旁”。 |
(5)曾巩说:“公之作乐,吾能言之。”请联系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公之作乐”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