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统计,国民政府在1938—1940年先后组织的大战役有: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桂南战役、绥西作战和枣宜会战等。第七次战役规模相当大,地域涵盖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每次日军投入的兵力均在8—10万,中国军队投入的兵力至少在20万以上。……两年间,国民党军队共毙俘日军263,251人,同时也付出了1,019,911人的重大伤亡。”材料要说明的观点是1938—1940年间
| A.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是抗日的中流砥柱 |
| B.国民党积极抗战,给日军沉重的打击 |
| C.国共合作抗战,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
| D.人民群众积极支持抗战,给日寇沉重的打击 |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
|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
|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
蒙自一中高二年级组织了一个历史兴趣小组,进行有关 “南京大屠杀”真实再现的课题研究,在众多的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 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
| B.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 |
| C.侵华日军撰写的回忆录 |
| 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的新闻照片 |
某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剧本叙述了1843年上海的场景,请找出有悖历史事实的一组镜头
| A.一队队英国士兵在街上巡逻,有很多英国国旗在飘扬 |
| B.悬挂日本国旗的工厂一家接一家 |
| C.民众对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感到气愤 |
| D.在海边码头,一艘英国货船正在卸货,一旁的大清官员与英国领事商谈关锐额 |
《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 B.皇权的独尊 |
| C.等级制度的森严 | D.文化专制的扩展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诗中以“齐鲁”称谓山东是源于
| A.分封制 | B.宗法制 |
| C.世袭制 | D.行省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