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不同时期的历史教育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与历史观念。阅读下表中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以来中学历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

材料
序号
名称
颁行
时间
基本内容(摘要整理)
材料一
《奏定中学堂章程》
1903年
国史“当专举历代帝王之大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暨中国百年以内之大事,次则讲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
外国史当“示以今日西方东侵危局”“注意发明实事之关系,辨文化之由来,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
材料二
《中学校课程标准》
1913年
侧重“民族之进化、社会之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本国历史授以历代政治文化递演之现象与重要事迹”。
材料三
《高级中学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大纲(草案)》
1956年
“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必然死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规律”“向共产主义迈进的苏联是人类解放道路上的灯塔”“美国是战后世界上新的反动的侵略的中心”。
材料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2003年
“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国史教学的核心宗旨。归纳当时外国史教学中注重培养什么意识?结合背景说明当时强调培养这种意识的主要原因。(8分)
(2)材料二特别注重对“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的学习,其教育意义何在?结合民国初年史实对哪些思想政治运动产生了影响。(4分)
(3)材料三与材料四在世界史教学的目标上有何差异?结合中国当时的外部环境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4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新文化运动 联合国的成立 中日邦交正常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1)毁路口号
中国近代史上,义和团民众曾经张贴“掀铁道,拔电杆,紧急毁坏大轮船”的揭贴。
(2)“马拉火车”
1878年,英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的激烈反对。两年后,唐山至胥各庄之间9千米长的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用马拉,被讥讽为“马拉火车”。
(3)中国进口第一辆奔驰轿车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
请回答:
(1)西方列强在中国修建铁路的目的是什么?
(2)义和团的口号与清政府拆毁淞沪铁路在性质上有何区别?
(3)你怎样理解“昨天”发生的这些故事?

近代开埠以来,来自异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急速渗入中国社会各个方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经济变化和时尚变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2: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材料3:到民国时期,经历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几次大的社会洗礼,人们在价值观念的深层次发生变化,节俭意识相对弱化。近代社会工商业发展,重商之风日益兴盛,人们对传统社会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的消费观念提出质疑。——《民国初至抗战前长江三角洲洋布与土布之争》
请回答:
(1)在对待电灯、自来水问题上,上海人的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
(2)材料2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哪些新气象?相对于材料1,这些新气象出现的原因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2、3简述中国社会中又生成的新观念。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历史名人的一举一动往往透露出一个时代的信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材料2:蔡元培的三次婚姻
第一次婚姻:1889年,迎娶王昭(1900年病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第二次婚姻:1902年,迎娶黄仲玉(1920年病逝);他提出五个条件:不缠足,识字,男不得娶妾、姨太太,若夫先死妻可改嫁,意见不合可离婚;婚礼:开演说会代替闹洞房。
第三次婚姻:1923年,迎娶周峻;他再次提出条件: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年龄略大,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婚礼:蔡元培西装革履,周峻身披白色的婚纱。在婚礼的宴席上,蔡元培向大家讲述了他和周峻的恋爱经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指出近代中国男装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服饰西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2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婚俗的变迁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阅读下列简表:《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摘要

序号
提问人
籍贯
提问内容
回答要点
27
某君
广州
请问照相新法。
详细介绍
43
某君
烟台
西人饮苦酒(啤酒),言能补身,不知用何料何法制成,能否多饮?
发表专文详细介绍
83
友人
金华
西国如何治疗烧伤、烫伤?
介绍具体方法
135
友人
上海
美国近有人以电线传声,数十里之远能闻知何人言语,此事甚奇而不可解,何理?中国人能造否?
传声电器,新发明不久之新法,介绍原理。

材料二(四幅图片)


材料三 早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采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晚清到民国初年生活习俗中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不得摘抄原文)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2012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4周年。30多年来,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化。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改革开放开始的标志,这次会议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什么?
(2)30年的改革以1992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992年前后,对内改革的重心有什么不同?
(3)30年来,对外开放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请完成下表。

措施
典型代表
意义
建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珠海特区等




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