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材料二 商鞅变法的目的……是要将秦国的血统贵族体制,改选成早在秦孝公父祖辈在局部实施的军功贵族体制。所以他取消的贵族特权,只是秦国那种凭借“龙生龙,凤生凤”的血亲关系就生而富贵的寄生性世袭特权,而代之以军功“明尊卑爵秩等级“的特权体制。
——朱维铮《重考商鞅变法》
(1)根据材料一,概述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主要措施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核心观点。商鞅变法的哪一措施体现了这一核心观点?这一措施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风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因素。
B.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自由者,凡所欲为,理无不可。此如有人独居世外,其自由界域,岂有限制?为善为恶,一切皆自本身起义,谁复禁之?但自入群而后,我自由者人亦自由,使无限制约束,使入强权世界,而相冲突。故曰:人得自由,而必以他人之自由为界。此则《大学》絜矩之道,君子所恃以平天下者也。”
——严复《群己权界论》
材料二 “而常语之称自由,则与有议院等“。故言其民自由,无异指其国之立法。
——严复《宪法大义》
材料三 “国大民众,而行宪法,代议所不能不用者也。”
——严复《宪法大义》
材料四 “三权者,前已及之,立法权,行法权,司法权也。中国自古至今,与欧洲二百年以往之治,此三者,大抵不分而合为一。至孟德斯鸠《法意》书出,始有分立之谈,为各国所谨守,以为稍混则压力大行,民无息肩之所。顾考之实事,亦不尽然。”
“诸公勿视立宪为甚高难行之制。笃而论之,其制无论大小社会,随地可行;行之而善,皆可以收群策之效,且有以泯人心之不平。”
——严复《宪法大义》
(1)根据材料,概括严复的主要政治观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政治观点产生的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严复政治思想的认识。
C.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
材料二 柏拉图认为,个人的灵魂是由理性、意志和欲望三部分组成的,他们分别代表着智慧、勇敢和节制三种品德,其中理性统治着其它部分。城邦统治者,城邦护卫者和农工商牧分别具备这三种品德。三种天性的和谐一致,就产生了第四种品德,即正义。在这里代表智慧的、兼具极强思维能力和优秀美德的城邦统治者是哲学王,也叫监国者。
——摘自石上泉《永远的柏拉图——评〈理想国〉》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的关系的?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孔子提出“仁”和“礼”的学说的时代背景。
(2)在材料二中,柏拉图认为城邦统治者应该具备什么品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提出此观点的时代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如何看待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伴随着各种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分化组合,世界形势呈现紧张与缓和、动荡与和平交替变换的局面。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1946年)丘吉尔提出“一个明确而实际的行动建议”,号召英、美结合特殊的“兄弟联盟”,共同垄断“制造原子弹的秘密”,“配备一支国际武装力量”,联合使用两国遍布全世界的海、空基地,在联合国机构之外联合起来对付俄国。
——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
材料二:美国人正在丧失他们习惯于向世界发号施令的力量。……到70年代,美国的无所阻拦的威力已经受到一些限制。
——[美]沃尔特·拉弗背《美苏冷战史话1945—14975》
材料三:根据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2002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超过98828亿美元,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31.54%。
另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表的2008年年鉴显示,美国2007年军费开支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5468亿美元,占全球军费开支的45%。
材料四:美国在冷战后无法建立一统天下的世界性帝国,而其存在本身又构成了其他各主要大国联合制衡的目标。
——李鑫炜《体系、变革与全球化进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丘吉尔……号召英、美……联合起来对付俄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美国援助西欧的经济措施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美国“威力”受到哪些国际力量的限制?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并指出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皇帝是帝国元首。……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
“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
——19世纪七十年代欧洲两部重要的宪法
(1)材料一中图一漫画所反映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何种政体形式?图二反映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什么原则?有何作用?
(2)材料二中的两部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什么特征?结合所学,写出这两部宪法的名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自古……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穏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材料四: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者(军机大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
(3)依据材料四,指出军机处的职能,它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4)综合材料二、三、四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一个国家的人口规模、结构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前苏联不同年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表
年份 |
1917 |
1922 |
1926 |
1939 |
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 |
18% |
16% |
18% |
32% |
依据上表,指出前苏联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大事记(部分)
朝代 |
历史资料 |
西汉 |
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自此之后,汉与各国往来不断。中原地区的大量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向西输送,铸铁技术、井渠法也传到西域。西域各族派遣很多贵族子弟到汉朝学习,汉族文化在西域各族广泛传播开来。西域各地的葡萄、苜蓿等农产品也传播到中原地区种植。 |
唐朝 |
陆上交通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通往今天的亚欧非的许多国家。海上交通,向东可达今天的韩国、日本,经海上“丝绸之路”,可到达波斯湾。753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成功,传佛法于日本。从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 |
宋朝 |
海上“陶瓷之路”发展兴盛,当时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十几个国家进行贸易,对外贸易港口有20余处,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进出口货物达410种以上,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
阅读上表,归纳由汉到宋对外交往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结合所学,概括这一阶段促进对外交往发展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