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2010年4月14日,藏族聚居的青海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历经磨难愈挫愈奋的中华儿女,迅即展开了一场各民族同胞合力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伟大壮举——汉族同胞来了,藏族、回族、羌族……各族同胞都来了。人力、物力和各族同胞的爱心源源不断地涌向玉树:救人、疗伤、清理废墟、重建家园……人间的大爱倾注在玉树灾区人民的心间,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在灾区同胞重建家园的笑脸上!
材料二:2009年1月15日,教育部发布《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全国中小学设置专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促使广大中小学生学习掌握民族常识和民族政策常识等,积极维护民族团结。请问:
(1)为促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我国确立并实施了怎样的基本政治制度?
(2)我国各民族之间建立起了怎样的新型民族关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
(3)青少年在维护民族团结上应怎样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生活帮办:(共14分)
情境一:小雨是今年初一年级的新生。来到新的学校、新的班级,小雨既兴奋又担心,因为他以前的同学都分在了别的班。看着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小雨不知道能不能在这里和大家友好相处,交到更多的知心朋友。
(1)作为“师哥”、“师姐”的你抓紧给小雨的交往支招吧。(至少三个方面,6分)
情境二:八年级二班的晓静和小薇是同桌,又是学习上的对手,二人学习成绩不相上下。晓静英语学得好,但数学成绩较差;小薇数学非常好,但英语成绩不理想。两人都想改变现状,提高成绩,但在学习过程中,她们谁也不肯向对方请教,只是在暗地里较劲。结果,在本学期的期中考试中,两人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为此,两人都非常苦恼。
(2)你认为他两人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是什么?
(3)请你运用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分析,两人应该怎样做才能在期末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亲情在线:(共12分)
材料一:(孩子)我的家里 有个人很酷 /三头六臂 刀枪不入/ 他的手掌 也有一点粗/ 牵着我 学会了走路/……(爸爸)谢谢你光顾 我的小怪物 / 你是我写过 最美的情书/ 钮扣住一个 家的幸福/ 爱着你呀 风雨无阻……你拼命发芽 我白了头发/一起写下 一撇一捺……宝贝 宝贝 我是你的大树/一生陪你看日出……
——《爸爸去哪儿》歌词
(1)从上面的歌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材料二: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的关爱好像成为我们成长的羁绊,让我们厌烦不已。据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很多中学生反感于“父母过度关心”。“父母根本不明白我,还要常常管着我!”很能代表一部分中学生的心声。
(2)你能够举出“父母过度关心”自己的事例吗?(至少两件,2分)这种反感其实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常见的什么心理?
(3)作为子女,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与父母之间的这种“爱的冲突”?
2014年10月23日,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是其中部分摘录:
摘录一 |
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
摘录二 |
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
摘录三 |
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利益。 |
(1)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是什么?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为什么一定要向宪法宣誓?
(2)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哪一要求?把法治建设成效纳入政绩考核指标,这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提出什么要求?
(3)根据摘录三,说说我国制定该《决定》的出发点是什么?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是公民在依法行使哪一政治权利?
材料一:雾霾笼罩的日子里,网络搞笑段子悄然流行:“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北京街头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头。”
“沁园春﹒雾:北京风光,千里朦胧,万里尘飘,望三环内外,浓雾莽莽,鸟巢上下,阴霾滔滔!”
“厚德载雾,自强不吸,霾头苦干,再创灰黄!”
材料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强调: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我们要象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
材料三:
(1)网友的调侃针对的是我国现实存在的什么问题?
(2)如果我们连彼此都“看不见”,还怎能看见未来?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出谋划策。(从政府、企业和公民的角度分别阐述,每个角度至少两点建议,6分)
(3)请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二说明向“污染宣战”的现实意义。(至少请回答出3点意义,6分)
2014年春节前夕,李克强总理在西安看望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的技术人员时说,希望广大科技人员有使中国装备走向世界的意志,体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
(1)要具备“走向世界的智慧和能力”,国家应该怎么做?
(2)2014年3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德国柏林发表演讲时指出,在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坚持捍卫中国的正当合法权益。
“不惹事”体现了教材中的什么观点?
(3)“不怕事”的底气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