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天子有争(同诤,下同)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材料说明“争臣”
| A.有利于对各级官员的监察 | B.从法律上真正约束了王权 | 
| C.有利于对天子诸侯的谏议 | D.防止了各级政府决策失误 | 
戊戌变法的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 A.挽救民族危亡 | B.发展社会经济 | C.推动政治改革 | D.促进思想启蒙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 
|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 
维新思想发展过程中明显体现出中西思想结合的是
| A.严复 | B.郑观应 | C.康有为 | D.王韬 | 
福泽谕吉提出“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的观点,反映了他
 ①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观念
 ②反对日本的封建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
 ③宣传自由平等
 ④反对对外扩张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 
|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