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中有这样的描述:“(明中期)扬州是中国食盐的集散中心,大批的商人来到这里,全靠着食盐贸易发家,他们同时带来的还有各自家乡的厨师、食材、口味。”这反映出明中期扬州地区
A.成为饮食文化中心 |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
C.商品经济较为发达 | D.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
据材料统计:1820—1875年之间,里尔(资产阶级)上层阶级的人数占总人口的7%增加到9%,而其遗嘱上所载明的财富则从58%增加到90%。“大众阶级”从总人口的62%增加到68%,而遗嘱写明的财富只占0.23%,1821年时他们的财产尚占1.4%。这一材料表明
A.工业革命使社会分化为两大对立阶级 | B.工业革命使大众绝对贫困化 |
C.工业革命使到社会贫富分化更严重 | D.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残酷剥削 |
罗斯福说:“民主政府就其本质来讲能够帮助人民抵御过去认为是不可避免的灾害,能够解决过去被认为是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是一条真理。”“民主政府”在新政中发挥的最主要职能是
A.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 | B.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
C.急剧扩大总统的权力 | D.全面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 |
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
C.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
D.农业是关乎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
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顾准和孙冶方提出“我们必须研究社会主义下面的商品生产问题”、“社会主义的生产也可以由市场规律自发调节”的观点,这反映出
A.人们对社会主义改造不理解 |
B.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得到完善 |
C.经济上出现了“左”倾错误理论 |
D.中国萌发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 |
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表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收入 |
农村(家庭收入) |
17.6% |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
8.0% |
|
消费水平 |
农村 |
8.9% |
城镇 |
4.5% |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