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王国维《殷周制度论》,钱穆先生评价说:“周公摄政七年,而始归政于成王,……于是周人传子之制亦因而确定。王氏(王国维)谓因先有传子之制而始封建。未窥周人政治上之伟大能力所在也。”材料认为王氏的误判是
| A.王位世袭制度正式确立于周成王 | B.西周执政力主要得益于礼乐教化 |
| C.传子宗法制为分封诸侯提供前提 | D.分封制与血缘宗法制度互为依存 |
清末,出现了许多反映现实的灯谜,如“论伍子胥之为人”,谜底为“议员”;
“颈上污尘”,谜底为“领土”;“独行三年丧”,谜底为“专制”;“成汤鸣条之役”,谜底
为“商战”等。对此分析有误的是
| A.体现了实业救国的思想 | B.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情感 |
| C.体现了阶级斗争的思想 | D.体现了追求民主的思想 |
上海某县在1912年举行第一届小学联合国文竞进会,其中高小从一年级到四
年级的题目分别是《说谋生之大要》、《个人自治说》、《说社会教育之必要》《论现在小学
生对于中华民国之责任》,全县有70%的学生参加。下列对这一现象的理解中,不正确的
是
| A.沿海地区观念更新较快 | B.学校教育趋向近代化 |
| C.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 D.新文化运动影响巨大 |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谈到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如一公司,朝廷
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
。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这段话
| A.宣传了实业救国思想 | B.抨击了民主革命言论 |
| C.反映了社会契约精神 | D.提出了救亡图存要求 |
郑观应曾作出了这样的论述,“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
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其论述
| A.指出了学习西方的重要性 |
| B.揭示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
| C.触及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
| D.反映了知识阶层改造传统思想的迫切愿望 |
“自秦变法而败亡,后世人遂以守法为心传。自商鞅、王安石变法而伏诛,后
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悦。今后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兢,令败亡
灭绝而不悔。”李鸿章这段话的主旨是
| A.反对变革 | B.主张革新 | C.希望进步 | D.要求守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