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屠,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为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下列句中的“之”与“爱霁云之勇且壮”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辍耕之垄上 D.渔人甚异之

下列对课文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贺兰非常敬佩南霁云,特地款待他,但是不答应出兵帮助他。
B.南霁云想起受苦的百姓,食不下咽,并自断一指,宴会上的人都被感动得哭了。
C.南霁云在离开时,当面对贺兰说以后要杀他。
D.张巡不愿意投降并告诫南霁云不能投降。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霁云坐   延:                      ⑵拔所佩刀断一指  因:             
⑶此矢所以也 志:                   ⑷贼以刃胁巡  降: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②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山静日长 [宋]罗大经
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松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吸之。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麛②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漱齿濯足。 A归竹窗下,则山妻③稚子,作笋蕨,供麦饭,欣然一饱。弄笔窗前,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兴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⑤一两段再烹苦茗一杯。出步溪边,邂逅园翁溪叟,问桑麻,说粳稻,量晴校雨,探节数时,相与剧谈⑥一晌。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变幻顷刻,恍可入目。牛背笛声,两两来归,而月印前溪矣。
【注释】①剥啄:象声词,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②,麛,音mi,小鹿,也泛指幼兽。③山妻:隐士之妻。常用作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的谦词。④笋蕨:竹笋和蕨菜。⑤玉露:作者有笔记《鹤林玉露》。⑥剧谈:畅谈。
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煮苦茗吸之()②漱齿濯足()
③倚杖柴门之下()④变幻顷刻()
从“即、既”中选一字填在文中A处。
根据内容和注释,给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兴 到则 吟 小 诗 或 草 玉 露 一 两 段 再 烹 苦 茗 一 杯。
用自己的话说说“弄笔窗前,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的大意。

读文中加线的子“苍藓盈阶”能让我们联想到《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

本文描述了不一样的生活情致,请你结合文段内容具体说说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文中加线句“陶杜诗、韩苏文”是哪些人?请各选其一明确具体所指及其诗或文。
之诗《之文《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注音并解释:(4分)
缥:湍:邈:戾:
翻译:(4分)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文章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写山奇,分别从____觉和____觉来写景,这样写的好处____ _____
__。(2分)
作者通过描绘富春江秀美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一)
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太和殿。有老工师梁九者董(监督)匠作,年已七十矣。自前代及本朝初年,大内①兴造,梁皆董其事。一日,手制木殿一区,献于工部尚书所,以寸准尺,以尺准丈②,不逾数尺许,而四阿重室③,规模悉具,殆绝技也。明之季④,京师有工匠冯巧者,董造宫殿,老矣。九往执役门下数载,终不得其传;而服事左右,不懈益恭。一日,九独侍,巧顾曰:“子可教矣!”于是尽传其奥。巧死,九遂隶籍冬官⑤代执营造之事。
(二)
王拯七岁时母亡,遂来依姊氏。姊适新寡,又丧其遗腹子,茕茕独处。屋后小园数丈余,嘉树荫之。树阴有二屋,姊携拯居焉。拯十岁后,就塾师学,朝出而暮归。比夜,则姊恒执女红⑥,篝一灯,使拯读其旁。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树根安两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日出,乃遣入塾。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或夜读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告以母氏劬劳⑦瘁死之状,且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拯哀惧,泣告姊,后无复为此言。
【注】①大内:皇宫。②以寸准尺,以尺准丈:以一比十的比例。③四阿重室:房屋的四角,二重的房屋。④季:末年。⑤隶籍冬官:所属编制到工部。⑥女红:妇女所作的纺织、刺绣、缝纫等。⑦劬劳:(qú láo)劳苦。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一灯,使拯读其旁 (点燃) B.规模悉(具备)
C.比夜,则姊执女红 (常常) D.绝技也 (丧失)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梁皆董事以境过清
B.一姊氏捣衣为砧以是人多书假余
C.一使拯坐读鸣之不能通其义
D.所读书乃熟他童贤材人远矣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拯哀惧,泣告姊,后无复为此言。
②巧顾曰:“子可教矣!”于是尽传其奥。
梁九与王拯各有怎样的品性?请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1)媵人持沃灌 ( )(2)邴原少 (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我们可以从甲文和乙文中分别学到什么?
答:

秋水
《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秋水时至()(2)河伯欣然自喜()
(3)河伯始旋其面目()(4)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今我睹子之难穷也此之谓失其本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于是焉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C.而轻伯夷之义者学而不思则罔(《论语》)
D.河伯始旋其面目其真无马邪(《马说》)

翻译下列句子。
(1)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秋水》全篇文章都在设喻,那么从贻笑大方、望洋兴叹两则成语中,从整个故事中,你有什么收获?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