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玉 殇
霍达
①小院里清凉如水。
②前边琢玉坊的窗纸透着灯光,在“沙沙”的磨玉声中,梁亦清手捧着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正在加紧精雕细刻。合同期限迫在眉睫,蒲老板在等着他,沙蒙·亨特先生在等着他,患难老妻和两个女儿在等着他,他自己也在等着这艘宝船竣工的时刻。
③他喘息一下,用粗糙的手掌抚摸着巍峨的宝船,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意。不容易呀,“马哈吉”【注】郑和,梁亦清陪着您一块儿闯过来了!他注视着器宇轩昂的郑和,注视着甲板上劈风斩浪的一个个人物,仿佛他也加入了那雄壮的行列。
④水凳儿又蹬起来,坨子又转起来,梁亦清屏弃一切杂念,重又投入专心致志的创作,在三保太监郑和那饱经风霜的眉宇之间做画龙点睛的镂刻。郑和,这位杰出的中国穆斯林,在他手执罗盘、眼望麦加,指挥着宝船与风浪搏斗的时刻,一定是镇静沉着、胸怀坦荡的。梁亦清怀着崇高的敬意,紧紧盯着郑和那穿透万里云天冲破万顷碧波的眼睛,惟恐自己睫毛的一闪、心脏的一跳都会影响雕刻的精确,有损于那双眼睛的神采……
⑤韩子奇一直守在旁边,目不转睛地领受师傅那精湛达到极致的技艺,这是他至高的艺术享受和外人无缘分享的殊荣。
⑥突然之间,他感到师傅的神色有些不大对头。
⑦宝船上,郑和的那双眼睛变得模糊了,仿佛郑和由于远途跋涉的劳累和风浪的颠簸而晕眩了,他要做片刻的歇息了?不,是梁亦清自己的眼睛……眼睛怎么了?像一片薄云遮在面前,缭绕,飘动,他努力把眼睛睁大,再睁大,也无法清晰地看清近在眼前的郑和!
⑧梁亦清双脚停止了踏动踏板,微微闭了闭疲倦的眼睛,笑笑说:“这活儿,越到画龙点睛的时候越费眼啦!”
⑨韩子奇默默地看看师傅的眼睛。那双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眶之中,上下眼睑重叠着刀刻一般的三四层纹路,眉毛和睫毛上被玉粉沾染,像冰雪中的树挂,像年代久远的古迹上的霉斑,几十年的琢玉生涯,师傅把自己琢成了一个苍老瘦硬的玉人!
⑩“师傅,您歇着吧,这活儿,明儿再接着做……”
⑪“要记住,”梁亦清歇息了片刻,似乎觉得眼睛从疲倦中得到了恢复,心境也更加平和、安定,“一个艺人,要把活儿当做自个儿的命,自个儿的心,把命和心都放在活儿上,这活儿做出来才是活的。历朝历代的能工巧匠,没有一个能活到今天,可他们琢出的玉器呢,不都一个个还活着吗?”
⑫坨子又转动起来,梁亦清此时完全忘却了自我,把他的命、他的心都和宝船、和郑和融为一体了。那宝船上的风帆鼓涨起来,旌旗漫卷起来,舵工、水手呼喊起来,浑厚深远的号子和汹涌澎湃的风浪声在琢玉坊中震天撼地地响起来,三保太监郑和站在船头,魁伟的身躯随着风浪的颠簸而沉浮,双目炯炯望着前方,随时监视着前途中的不测风云……
⑬突然,这一切都在刹那间停止了,梁亦清两手一松,身躯无力地倒了下去,压在由于惯性还在转动的坨子上……
⑭“师傅!师傅!”韩子奇像在梦中看见了天塌地陷,灵魂都被惊飞了,他呼喊着扑倒在地,扶起四肢松软的师傅……
⑮梁亦清在徒弟的怀抱中吃力地睁开了双眼。“宝船,宝船!”他气力微弱地呼叫着。在这一瞬,他的眼睛是清亮的,炯炯有神,他在搜索那生命与心血化成的目标!当那双眼睛接触到破碎的宝船时,他的一双晶亮的瞳孔立即像燃烧的流星,迸射出爆裂的光焰,随即熄灭了……
⑯“啊!”梁亦清发出一声撕裂肺腑的惨叫,一口鲜血飞溅出来,染红了那雪白的宝船!
(选自《穆斯林的葬礼》,有删改)
【注】哈吉:伊斯兰教中专用以尊称前往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觐,并按教法规定履行了朝觐功课的穆斯林。郑和本姓马,故梁亦清尊称其为“马哈吉”。梁亦清耗尽心力加紧雕琢“宝船”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分析小说中韩子奇这个人物的作用。(4分)
第⑫段画线的文字描写宝船,请赏析其表达特色。(6分)
本文写了一个玉毁人亡的故事,请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好奇心:民族文化差异之旅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韩剧重视民族风情的再现,以及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的开掘,使观众能真切地领略到原汁原味的韩国民族文化,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同时,韩剧中所流露出来的人情世态、风俗时尚和文化蕴含,与我们是有差别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韩剧能吸引中国观众、东亚观众乃至世界观众的关
键所在。
韩剧把人间的种种情感都交织在一起,特别注重东方传统文化中的血缘关系,如“长幼之序、孝悌之义、夫妇之伦、儿女之道”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信义和平”等传统儒学基本理念,也是韩剧中所隐含的精神基石。这些传统文化的遗风,对当代中国观众来说,既熟悉又遥远,既亲切又匮乏,因而韩剧能很快地进入中国市场,为广大观众所接受。
此外,中韩两国电视剧自身内容所承载的文化意义的差别,也是吸引中国观众眼球的一个法宝。如今在中国电视荧屏中唱主角的,或是宫廷争斗、或是官场搏弈、或是商战风云、或是警匪拼杀,而贴近老百姓生活的家庭剧很少,即便是反映家庭生活的电视剧,也往往是借家庭的冲突来反映社会问题,让人看了之后心情沉重。韩剧则通过折射韩国的城市
面貌、居住环境、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特点,呈现出一种现代而又简单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泡菜文化”。这些都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同一本现实生活的“教科书”。这种差别一方面迎合了中国观众、特别是都市观众对韩国文化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这些观众还可以从中找到一个宣泄的平台,以填补社会转型期带来的心理空虚和迷茫。
韩剧的成功,还带动了韩国其它大众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韩国服饰、韩国音乐组合、韩国影片、演艺明星随之而来,甚至有迹象表明,在图书市场上对韩语文学的翻译也开始有趋热的迹象。由此可见,随着“韩剧热”的不断升温,“韩流”还将频频来袭。子曰:“君子和而不同。”面对“韩流”,我们应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更应有创新和超越的追求,这样才能让真正反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汉风”向世界播撒芬芳。下列对“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的”是指某个民族独有的,具有民族个性与民族精神价值,反映了该民族生活状态、风俗习惯、价值信仰、道德原则的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 |
B.“世界的”是指某种艺术品蕴含的艺术表现形式与艺术精神是全人类所共有的,能得到全世界的热爱与欣赏。 |
C.“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它的内涵为越是民族优秀的东西就越有可能成为世界性的的艺术珍品。 |
D.这句话说明了一个辩证的道理,那就是越是属于某一个民族的文化,就越会在全世界流行开来。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
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韩剧能吸引中国观众、东亚观众乃至世界观众的关键是它们能使观众真切地领略到原汁原味的韩国民族文化,这种文化与观众自己所拥有的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
B.韩剧特别注重东方传统文化的血缘关系,把我们中国传统的儒学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C.韩剧独特的“泡菜文化”与普遍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跟我们中国的电视剧所承载的文化存在很大差异。 |
D.韩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韩剧热”还带动了韩国其它大众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存在差异,就能够激发起不同民族的观众的好奇心,韩剧对中国观众、东亚观众乃至世界观众来说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可见韩剧的民族风情颇有特色。 |
B.中国和韩国具有共同的东方传统文化中的血缘关系,决定了两国文化交流必将畅通无阻,两国的伦理道德等观念也保持一致。 |
C.中国贴近老百姓生活的家庭剧很少,那些电视荧屏中唱主角的,或是宫廷争斗,或是官场博弈,或是商战风云,![]() |
D.“韩流”频频来袭是因为真正反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汉风”没有向世界劲吹。当“汉风”劲吹之日,便是“韩流”衰退之时。 |
请根据文意简述韩剧的特点。
文学作品阅读鉴赏(共5题,满分18分)
我是瞎子
——(美)坎特
帕森斯先生刚刚跨出旅馆大门,就有一个乞丐沿着大马路走过来。这是一个瞎眼乞丐,拄着一根瞎子常用的斑斑驳驳的旧拐棍,小心翼翼地敲打着路面,慢慢向前移动脚步。乞丐的脖子很粗,长着绒毛,衣领和口袋上满是油腻,一只大手握着拐棍的弯把,肩上搭着一条褡裢。看样子,他还卖点什么东西。
空气里满含着春意,金色的阳光洒在柏油路面上,暖暖的。帕森斯先生一动不动地站在旅馆门前,听着瞎眼乞丐“嗒嗒嗒”走过来的声音,心里突然升腾起一股对所有盲人的怜悯之情。帕森斯先生想,自己活着真是幸运。几年前,他只不过是一名普通的技工,现在,他获得了成功,备受尊敬,被人羡慕,这都是他在无人援助的情况下,独自冲破层层障碍,艰苦奋斗的结果。
瞎眼乞丐刚从他面前“嗒嗒嗒”走过去,他就迈动步子。衣衫褴褛的乞丐立即转过身来。
“等一等,先生,耽搁你一点时间。”
帕森斯先生说:“已经迟了,我有约会。你想让我给你点东西吗?”
“我不是乞丐,先生,我的确不是,我这儿有些小玩意儿。”
他摸索着,把一个小物件塞进帕森斯先生的手掌——“挺精巧的打火机,只要一元。”
帕森斯先生站在那儿,略略感到有些烦恼和尴尬。他是一个俊雅的男人,身着整洁的灰色衣服,头戴灰色宽边礼帽,手握一根棕榈木手杖。当然,兜售打火机的人永远不会看到这些……“我不抽烟。”他说。
“等一等。我断定你认识许多抽烟的人,买一个作送人的小礼物吧!”乞丐谄媚地说,“先生,你不会拒绝帮助一个可怜人吧?”瞎眼乞丐紧紧抓住帕森斯先生的袖子。
帕森斯先生叹了口气,伸手在内衣口袋里摸出两张五角票来,放进乞丐手中:“当然,我会帮你的。你说得对,我可以把这东西送人。或许电梯司机会——” 他犹豫了一下,不想显得粗鄙好奇,即使是同一个瞎眼小贩在一起。“你是不是完全失明了?”
乞丐把钱装进口袋,“十四年了,先生。”接着,又加了一句,带着一种神经质的自豪,“韦斯特伯里,先生,我过去也是其中一员。”
“韦斯特伯里,”帕森斯先生念叨了一遍这个名字,“噢,是的,那次化学爆炸……报纸多年都不提它了。当时它被认为是最大的一次灾难。”
“你想知道我是怎样瞎的吗?”乞丐喊道,“喂,听听吧!”他的话语里含着痛苦,但又带着一种讲故事的人时常有的夸张味道。“当时,化学药品店里,我最后一个跑出去。楼房在不断爆炸,跑出去就有了活的希望。许多人都安全冲出门,跑远了。当我冲到门口,正在那些大铁桶之间爬动时,后面有人拉住我的腿,说,‘让我过去,你——’他也许是个疯子,谁知道!我试图从心里宽恕他,先生。但他比我强壮得多,他把我拉了回去,从我身上爬了过去!他把我踏进尘埃里,出去了。我躺在那儿,毒气把我包围了,还有火在燃烧,药品在……”他咽下一口唾液——颇为熟练地抽动了一下鼻子——满含着期望,默默无语地站着。他或许还会讲出下面的话来:“太不幸了,伙计,不幸极了,那么,我想——”
“这就是那个故事,先生。”
春风从他们身上拂过,温润,刺骨。
“不完全是。”帕森斯先生说。
瞎眼的小贩发疯似地颤抖起来,“不完全是?你这是什么意思,你——”
“故事是真的,”帕森斯先生说,“除去信口雌黄的部分。”
“信口雌黄的部分?”他粗野地哇哇叫着,“哎呀,先生——”
“我也曾在化学药品店里呆过。”帕森斯先生说,“可事实不是这样的,马克沃德特。” 瞎子好长时间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只是一个劲地狠狠咽着唾液。最后,他忍着气,说:“帕森斯,上苍有眼,上苍有眼!我还认为你——”接着,他再一次大声地叫道,“是的,可能,可能,但我却瞎了!我是瞎子,你一直站在这儿让我滔滔不绝地讲啊讲,你一直在嘲笑我!我真是瞎了眼啊!”
街上的行人都扭过头来瞪着他。
“你走开,我瞎了!你听见没有?我是——”
“算了吧,”帕森斯先生说,“别这样吵吵啦,马克沃德特……我也是个瞎子。”
1.联系上下文内容,简要分析文中划波浪线语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1)空气里满含着春意,金色的阳光洒在柏油路面上,暖暖的。
(2)春风从他们身上拂过,温润,刺骨。
2.结合上下文情节,在文中划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句子。
3.结合全文,分析小说是从哪几方面采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的。
4.小说结尾虽然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请从文章中找出两处依据,说说结尾为什么“在情理之中”。
5.小说以“我是瞎子”为题,你认为有何好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拒 绝
骆驼
我回去的时候,父亲正在老家的院坝里发呆。
几根倾斜的柱子,让人不敢多看。见我回来,父亲突然来了精神。但这样的神色仅在父亲脸上存留了几秒,便逝去了。
我理解父亲的苦处,祖辈留下的老房子,在父亲眼里,该是何等的重要啊。不是为了守它,父亲或许早就随我们进城了。多年来,父亲都以看守祖辈留下来的老房子为由,单独在老家生活。这次,我在心里暗喜,或许就是个绝好的机会吧。
父亲说,我找你三表叔看过了,这房子还可以修好。我心里一惊!三表叔在老家有点名气,全村大部分旧房子都是他带领人修建的,他的话,父亲会信的。
我看了看父亲,没作言语。我说,我先去转转。
逃过父亲的视线后,我转向朝三表叔的家走去。我必须尽力说服他,让他阻止父亲再修整旧房。不然,父亲余下的时光,还将在老家度过。
没想到,曾经受过我的无数恩惠的三表叔,居然拒绝了我!三表叔说,没办法啊,侄子,你爹那脾气,没办法啊。
回去之后,父亲说,我准备今天开始修整房子了。你帮我做做下手吧。说完,父亲便开始在院坝边调泥巴了,父亲的身板大不如以前了,他每和一下泥,都能看出力不从心。
我颓然地坐在了老家的院坝边。回想起来,我已经20多年没做过农村的体力活了,看到这些心里就发怵。
我走到房屋拐角处拿出手机,给在老家镇上当镇长的同学打电话搬救兵。同学告诉我,我们家是前几天就定下的重灾户,志愿者下午就可以到。
没想到,当父亲知道我搬救兵的事后,突然大怒。他说,你不愿意修就算了,搬救兵,你这不是给政府添乱么?!昨天,你那个镇长同学已经派人来过了,我没有答应。就这么点事,还搬救兵?像青川那些重灾区的人,不是要去天上搬救兵吗?亏你这么多年在外面工作,遇到点小事咋就不晓得个轻重缓急?
说完,父亲又开始忙活了。我独自无语。我想,等下午人到了,父亲也就不会再拒绝了。
下午,同学带着几个人,还带来了方便面、被褥等救灾物资。父亲看见他们,脸刷的一下就白了,少顷,又满脸通红。父亲像个做错了事的孩子,头埋得很低,我明显感觉到了他的手足无措。
父亲将大家让座到院坝里,进屋去拿出了一包皱巴巴的红塔山烟,给大家散了。而后又爬上园子里的梨树,采摘了一篮早熟的黄皮梨。没想到,父亲此时的身手,会那样的敏捷!我在心里长长地舒了口气!
就是像你想到的那样,父亲拒绝了所有人,拒绝了所有救灾物质。
我满面愧疚地向大家道歉,同学说,你父亲,我们理解,多年前,他就是全市的优秀共产党员,这样的大事面前,他这样的老干部高风亮节,也属正常!你可能不知道吧,就在几个月前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后的第二天,你父亲就向灾区捐款1300多元,还说如果他还年轻20岁就一定要去当志愿者,我们没办法啊,8月30日地震发生后他与村干部们一道吃住在现场,帮助乡亲们进行生产自救。你看,几天来他肩上和手上的伤,就是救灾时弄的。
我感到了一阵眩晕!每次,父亲在电话里都说,他在老家干这干那,一切都好……
我默默地来到父亲身边,问,你的伤,好些了么?父亲愣了一下,说,知道了啊?没关系的,早就好了。
我说,这么大的事,你该告诉我们啊!
父亲说,自己身上的肉,还不清楚么?几天就好了!
我回屋取了把锄头,默默地与父亲一起和泥。
父亲长时间地盯着我,抬头看时,他满面微笑,我还看见,他眼里有泪花闪动。
回到成都的第二天,父亲打来电话,问我还累不累。他说,我是共产党员,退休的国家干部,国难当头,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我问心无愧!短时的沉默后,父亲说,你给你的镇长同学说说,不是我们这些退休老汉不给他面子,救灾物质要用到最需要的人身上,不要搞平均主义。他给我们家评了重灾户,还不是看你的面子?
我说,嗯。
父亲又说,还有,我老了,有些话还得给你先说说,这是祖宗留下的规矩,我们李家祖祖辈辈,就没有一人吃过国家救济,再大的灾难,都是尽力自救,只要挺过去,一切都会好的!
我长时间无言。(文章有删改)小说题目是“拒绝”,请简要概括文中的父亲做出了哪些“拒绝”。
说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文中多次描写了父亲的神态,简要分析文中画线的两处反映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1)父亲看见他们,脸刷的一下就白了,少顷,又满脸通红。父亲像个做错了事的孩子,头埋得很低,我明显感觉到了他的手足无措。
(2)父亲长时间地盯着我,抬头看时,他满面微笑,我还看见,他眼里有泪花闪动。小说的结尾,与父亲通电话后,“我长时间无言”,“我”会想到什么?请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民慈善”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
汶川特大地震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灾难发生以后,全国人民捐赠热情如潮。“守望相助、出入相友、疾病相扶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灾难袭来,13亿人与灾区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再次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的胸怀、坚毅的精神。这次灾难将中国的平民慈善推向高潮。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慈善,似乎是“达官贵人”们的事。确实,慈善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可是,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尽管有人捐赠5000万元,但也有乞讨老人把讨来的零钱换成整钱捐了105元,还有更多的人自发地从全国各地赶往灾区做志愿者,认领孤儿的热线电话也被打爆……可见,慈善并不是富人的专利。民政部救济司司长王振耀曾说:“中国人的风尚,为何不能用金钱表现?平民慈善不开发,中国的慈善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平民的慈善,是最可贵的慈善。每增加1块钱的慈善支出,对于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来说,它的边际效用是不一样的。一个家产只有100块钱的穷人,如果他能捐出1%,他就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而一个有数百亿资产的大富翁,即使捐出了一半,谁敢说他就一定比那个穷人更有爱心呢?
从理性角度来看,一个乞丐是绝对不会去施舍的;相同的道理,也只有充分盈余的人才会有能力在经济上去帮助别人。但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慈善作为一种以爱心为基础的道德事业,尽管受经济规律影响,但同样与社会和道德风尚紧密相连。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上有不少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行为。可是,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通过慈善救助,营造出了一种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显然,从个体来讲,平民捐助的钱并不多,但是,平民慈善超越了施舍和恩赐的狭隘含义,而具有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内涵。
“平民慈善”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积极、阳光的一面,也看到了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消费时代的来临,老百姓的可支配能力越来越高。广大老百姓参与慈善救助活动,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理性的财富观念。卡耐基说:“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西方人乐善好施源于理性的财富观和基督文明的价值观。在我国,传统的儒家学说认为,义是人的立身之本,精神追求应重于物质追求。不散不聚,“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正所谓“行善积德”,对个人而言,这也算是一种价值体现和精神满足了。下列各项中,不是“‘平民慈善’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的依据的一项是()
A.“平民慈善”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积极、阳光的一面。通过慈善救助,营造出一种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 |
B.“平民慈善”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即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高尚思想品质。 |
C.“平民慈善”还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理性的财富观念。 |
D.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消费时代的来临,老百姓的可支配能力越来越高。 |
下列各选项是对文中“穷人”与“富人”慈善作的比较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穷人的慈善与富人的慈善其边际效用不一样。 |
B.富人的慈善比穷人的慈善意义更重大,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 |
C.穷人的慈善超越了施舍和恩赐的狭隘含义,体现出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内涵。 |
D.不能因为富人的捐助比穷人的多,就说明他们的慈善意义重大,更能体现出爱的价值。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慈善是一种以爱心为基础的道德事业,与社会和道德风尚紧密相连。 |
B.不开发平民慈善,中国的慈善只能走向消极,并将成为一句空话。 |
C.中国平民越来越多地参与慈善活动,这反映出中国人越来越理性的财富观念。 |
D.卡耐基认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西方人的乐善好施体现出其理性的财富观和基督文明的价值观。 |
社会论文阅读
用文化感染世界
日前,国务院讨论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产业以及文化软实力再次成为一个热点。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一规划的出台,十分具有针对性。
过去,在我们的想象中,金融系统是强大无比、坚不可摧的,没想到,一次危机就证实了它其实脆弱无比。相反,那些看起来“柔软”的文化以及文化产业,这个时候却焕发出强大的力量。
文化的建设,文化的输出,是在诠释一个国家的形象,一个民族的精神。如果不重视文化实力的展示,而一味地享乐,追求物质的满足,这样的民族当然是没有前途的。对于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中国来说,在下一轮的全球竞争中,如何保证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播,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我们除了要让世界认识“中国制造”的能量,也要让他们认识中国人的精神力量。我们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将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声音传播出去。只有这样,中国才不是单一的中国,也不仅是物质中国。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创造新的文化形象。如果我们一讲到弘扬中国文化,就只知道向国外派曲艺团体去演出,那能把中国文化的感染力、吸引力充分表达出来吗?显然不行,我们更多需要的是大众文化的输出。
我们有些文化工作者还没意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发展大众文化、通俗文化。文化产业的主力恰恰不是精英文化。文化总是要表达共性的东西,既然有很多人喜欢,那么,这种文化即便不是你所喜欢的,你也要学会尊重。有尊重,文化才有多元的发展空间。
文化形象的创造需要亲和力。文化是用来交流的,而交流最适合的载体就是形象。日本、美国的一些文化符号之所以能渗透到中国小孩心里,正得益于此。可惜,我们现有的文化产业在一些人的思想观念里还停留在宣传说教的阶段,不去研究受众心理,不重视文化形象的独创性,这样的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播,怎么能抗衡外来文化?
此外,我们还需要正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开放更多的文化空间,同时容忍更多文化之间的差异,给文化一个更开放的天空,相反,就可能丧失一次文化发展的良机。我们还需要建设有影响力、有感召力的文化传播平台。假如我国也有几个像默多克新闻集团那样的大的传媒集团,有数十家、数百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报纸和杂志,中国的声音想不传播得更响、更远,都难。下列关于用文化感染世界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如果不重视文化实力的展示,那么这样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现在文化的建设,文化的输出,是在诠释一个国家的形象,一个民族的精神。 |
B.平常看起来“柔软”的文化以及文化产业,在任何时候都能焕发出强大的力量。 |
C.我们不仅仅要让世界认识“中国制造”的能量,也要让他们认识中国人的精神力量。 |
D.要想我们中国不是单一的中国,就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将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声音传播出去。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中国虽有深厚的文化传统,但在下一轮的全球竞争中,如何保证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播,这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
B.向国外派出曲艺团体去演出,是不能把中国文化的感染力、吸引力充分表达出来的。 |
C.国务院讨论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产业以及文化软实力得到了充分的重视,第一次成为一个热点。 |
D.日本、美国一些文化符号之所以能渗透到中国小孩心里,是因为他们的文化形象有亲和力。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在世界舞台上诠释中国的形象,展现中国的民族精神,我们更多需要的是大众文化的输出。 |
B.要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就要大力发展大众的文化、通俗文化和精英文化。 |
C.要想使文化有多元的发展空间,我们对自己不喜欢的文化也要学会尊重。 |
D.要想使中国的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播能抗衡外来文化,就要去研究受众心理,重视文化形象的独创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