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本诗为送别诗,试述首句写景的作用。
第二句的两个“自”用得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最后一句在写法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山水田园诗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③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玉瀣:美酒;②《黄庭》:道家经典;③元:同“原”。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生活画面?请简要描述。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这两句诗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小松菊
(唐)杜荀鹤(唐)郑谷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注】高。
【注释】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其形似菊。
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歌体裁上都是七言绝句,内容上同属咏物诗。主题上都有以物自况、托物言志的意思。
B.“刺头”既写小松的外形,也写出小松平顺的性格。“不羡”把菊人格化,突出了菊的清高孤傲。
C.蓬蒿是一种杂草。杜诗“出蓬蒿”写出了小松由小转大,郑诗则告诫莫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
D.阴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还采撷菊花插于鬓上。

“露湿秋香满池岸”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写出了菊花的哪些特点?
两首诗歌在赞颂“小松”与“菊”的同时,也流露出对“时人”与“瓦松”的否定。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歌所寄寓的批评之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小题。
喜李翰自越至
刘长卿
南浮沧海上,万里到吴台。
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
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
羡尔无羁束,沙鸥独不猜。
(1)请分析“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中包含的诗人的情感。
(2)友人李翰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朱敦儒(宋)①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②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注]①朱敦儒(1081-1159 ),宋代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 ②箨tuò,竹笋的壳皮。
(1)请从词中找出四个最能表现春景的意象。
(2)请从“情”和“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的下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释:严武(726年—765年):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