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阅读吧。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贝多芬和他的钢琴曲《致爱丽丝》
你们也许都听过贝多芬于1810年创作的那首流传久远的堪称经典的钢琴曲《致爱丽丝》。他写这个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他在一个冬天的经历。
那是一个寒冷的圣诞夜。20多岁的贝多芬徘徊在维也纳的街头,贫困孤独的他在寒风中高昂着头,火焰般的鬈发飘在风中,空气中隐约飘来富人们餐桌上烤鹅和苹果的香味。
突然,贝多芬遇见了一位在寒风中哆哆嗦嗦的小女孩。小女孩叫爱丽丝,她的邻居雷德尔老爹正病得厉害。双目失明的老人有一个愿望,他说,在这个愿望没有实现之前,他是不能死去的,否则他的灵魂就不能升入天堂。美丽善良的爱丽丝跑到斯提芬大教堂求助神父,但被拒之门外。
什么愿望 贝多芬问 他想再看一眼森林和大海 到塔希提岛 到阿尔卑斯山去看一眼 爱丽丝眼含泪水说 多好的老爹啊 可惜没有人愿意帮助他实现这个愿望
就在这个寒冷的圣诞夜,贝多芬拉起爱丽丝的手到了雷德尔老爹的身边。他轻轻地打开了角落里那架尘封已久的旧钢琴。触琴的一刹那,他仿佛被一种无法言说的神秘指引,又若内心深处正在接受神祇的帮助,他弹奏着,那么自如,那么专注……
“啊,看到了。我看到了阿尔卑斯山的雪峰,塔希提岛四周的海水,还有海鸥、森林、耀眼的阳光……全看到了。啊,上帝!我的灵魂终于可以升入天堂了……”雷德尔老爹感动地拥抱了正沉醉在琴声里的贝多芬,“尊敬的先生,感谢你在这圣诞夜,使我看到了想看到的一切--我终生热爱的大自然啊。”
“不,要感谢美丽可爱、天使一般的爱丽丝,是她把我引到了这架钢琴前……请允许我把这首曲子献给你吧,可爱的爱丽丝。我会把它的乐谱记录下来,带着它,走遍全世界……”说完,贝多芬低下身来,吻别小爱丽丝,旋即走到了圣诞节冷寂的星空下。而一支名为《致爱丽丝》的钢琴曲,从此成为经典,为世人喜爱。
(1) 写出下列词语在短文中的意思。
冷寂:____________________ 沉醉:____________________
旋即:____________________ 尘封已久: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给第4自然段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3) 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贝多芬创作钢琴曲《致爱丽丝》的时间是__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________。
②雷德尔老爹最后的愿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和________帮助他实现了这个愿望。
(4) 在贝多芬的琴声中,雷德尔老爹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5) 请用简洁的语言评价短文中的贝多芬和小女孩爱丽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课内语段阅读。
全家人都惊讶地发现,我这个被宠坏了的小公主,不知从哪儿来了一股狠劲儿。六岁的小女孩柔弱的身体成了黑脸大汉手中的一块生面团,翻过来、
过去、立起来、横过去,抻、拉、压、拽,为所欲为,奶奶看不过我被整得满脸的泪水和汗水,每次都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我自己倒从没叫过苦、喊过疼——让观众看我哭哭啼啼地演戏,像什么话呀?
(1)“目不忍视”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形容“我”练功的样子很______________。
(2)写出师傅教“我”练功时的动作的词语,想一想这些词语体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奶奶“躲到里屋”说明了( )
A.奶奶对“我”很无情。
B.奶奶不忍看“我”受苦并对“我”寄予了很深的希望。
(4)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用词很____________,更能体会到“我”的________和________,以及对________的执著追求。
阅读语段答题。
小溪的欢歌
清早,小街上人来人往,像畅流的小溪。忽然,两辆自行车撞在一起,两个小伙子争吵起来,互不相让,像一块大石头横在小街当中,小溪流动缓慢了,渐渐停止了。
小街上的人有的担心上班迟到,气得厉声高叫;有的要去车站接人,急得连连跺脚;有的抱怨小街太窄,不住摇头叹气;有的干脆掉转车头,绕道而行。人越聚越多,小街被堵塞了,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位头发斑白的老人,他分开众人,来到两个争吵不休的小伙子面前,和颜悦色地说:“大清早,为这点小事吵闹,影响这么多人上班,多不好!快走吧。”老人排解开纠缠在一起的两个小伙子,接着站在小街当中高声喊道:“!”
人群开始缓缓移动,渐渐加快。不一会儿,小街又畅通无阻。街上,又响起了小溪的欢歌。
1.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老人会说什么,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
()的小溪()地流动
()的老人()地爬行
3.用“”画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4.读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结合画线词想一想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在下面仿写一句话。
5、想一想小溪的“欢歌”指的是什么?
阅读语段答题。
竹子
竹,是极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竹干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编织竹器;竹沥和竹茹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矿”。
然而,我更欣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品格,自古至今,它和松、梅被誉为“岁寒三友”。历来竞相为诗人所题咏,画家所描绘,艺人所雕刻,游人所向往。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尽的余寒时,新竹就悄悄地在地下萌芽了。春风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土,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暑往冬来,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
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
1.“息”字的解释有:①呼吸时呼出的气;②停止;③消息;④利息。文中“息息相关”的“息”应选第种解释;“自强不息”的“息”选第种解释。
2.这段文字写了竹子的、两个方面,重点写了竹子的。
3.作者从竹干、、、的用途写出竹子“全身是宝”。
4.用“”画出表现竹子强大生命力的语句,用“”画出作者由竹子引起的联想。
5.谈谈你对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不知疲倦的人
陈景润是个孜孜不倦地学习和工作,绝不轻易放过一分一秒的人。
当黎明来到之前,大地还是一片寂静的时候,陈景润住的小屋里已经响起朗读外语的声音;当曙光初照时,他床头已积起了许多数学演算手稿;上班铃声还未响呢,他已来到图书馆门口等待开门。
他每天进入图书馆,就沉浸在书海之中,忘掉一切。
有一次,已是中午时刻,图书馆里静悄悄的,下班时间早已过了,管理人员大声问馆里是否有人,没有回答,管理员锁好门去吃午饭了。这时候陈景润才觉得要回去吃饭了,但他走到门口发现门反锁着,就毫不在意地笑了笑,重新走回书库去看书。
每当夜幕降临之时,陈景润在灯下,不是写论文就是研究法文、德文的数学书籍,常常到深夜,他才踏着清亮的月光迈向宿舍。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陈景润就是这样紧追着时间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科学高峰迈进。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1)孜孜不倦:
(2)夜幕降临:
2.第二至五自然段是按()顺序记叙()的事,表示顺序的词语是:()→()→()。
3.陈景润是个()的人。从哪些具体事例中可以看出他的这些特点?请简要回答。
4.读了这篇短文,你有哪些感想?
阅读语段答题。
海边的小女孩
辽阔的海滩上,潮水退了。一个拾贝壳的渔家小女孩,明亮的黑眸子搜寻着彩色的贝壳。
突然,她停住了脚步。——在脚下的沙滩上,一条银闪闪的小鱼在痛苦地蹦跳着。
头上的太阳蒸发着泥洼里的海水,小鱼在干涸中痉挛。似乎听到了小鱼儿越来越响的哭声。
她目光停滞了,充满了怜悯。她弯下腰,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捧起了这条小鱼。小鱼在她手里蹦跳着。
她轻轻舒了一口气,直起腰,她慢慢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海边。小鱼儿被送进了大海。
小鱼儿欢快地冲进了大海的浪花里,好似奔向美丽的生活花园和它不能离开的奇妙的世界。
我看见:小女孩的黑眸子里闪出情感的色彩,她脸蛋上的那对圆圆的酒窝里盛满了甜蜜……
1.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在文中找)。
(1)空旷、宽广,一望无边的样子。()
(2)形容举动十分慎重,一点不敢大意。()
2.按要求从文中找词句。
(1)描写小鱼被救前非常可怜:
(2)描写小鱼被救后非常快乐:
3.文中有三处对小女孩的目光进行了描写,请用“﹏”画出来。
4.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小女孩?请写一句赞美小女孩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