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现代,却出现了许多至今罕有其匹的大作家、大诗人、大书画家。这说明( )
①先进的文化源于发达的经济
②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亦步亦趋的
③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④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A.②③ | B.③④ | C.①③ | D.①② |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看到月亮一个小孩会形象的把它同日常生活中得某些东西联系起来;而一个远离故土的人会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这体现了
①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和思索②认识可以因为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③认识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④认识对象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恩格斯说:“如果我们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如果我们发现事物符合我们关于它的观念,并且产生我们所预期的目的,那么这就肯定地证明,在这一范围内我们关于事物及其持性的知觉是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现实相符合的。”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
C.实践是联系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的交汇点 | D.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千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今天,我们通过“嫦娥一号”传回的图片清晰地感受到了月亮的倩影,千年梦想变为现实。这说明: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
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 D.实践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 |
胡扬树生长在中国西北浩瀚的沙漠中,它扎根深,抗干旱,迎风沙,耐盐碱,生命力极强。人们赞美它“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称其为“英雄树”,誉之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精神的象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①可以激发人们昂扬的精神状态,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积极的反作用
②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可以调动人的精神能量,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特殊决定作用
④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A.③④ | B.①④ | C.②③ | D.①② |
处于青春期的少年需要特别的关怀。有研究表明,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往往会做出无所畏惧的大胆举动,是由于大脑产生一种恐惧记忆抑制效应,使孩子对恐惧感“暂时性失忆”。这种大脑效应,会随着年龄增长及大脑进一步发育逐渐消失。这表明
A.意识是人脑加工创造的产物,是人脑的分泌物 | B.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 D.意识因其创造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