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里面认为:“在16 世纪及17 世纪间,美洲的大量贵金属流入西欧与东亚。……在中国历史上,(这推动了)明代万历至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相当长时期的经济持续增长。”据此分析推动当时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贸易 | B.明清时期中国海外贸易空前兴盛 |
C.西欧列强对亚洲的殖民侵略 | D.海禁政策导致欧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1619~1625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A.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 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
C.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 | D.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
晚清实业家张謇认为:“发展实业重点应当放在纺织业和钢铁业上”。但是实施的结果,纺织业发展空前,而钢铁业一筹莫展。当时中国钢铁业没有进展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对外赔款使重工业发展缺少资金 |
B.清政府尤其是顽固派阻挠发展重工业 |
C.重工业投资多、周期长、利润少,私人不愿意投资 |
D.西方列强对中国矿业资源的掠夺和外资工业的激烈竞争 |
阅读英国输华货物统计表,造成该表所反映趋势的根本原因是
A.鸦片战争后中国市场被打开 | B.鸦片走私泛滥,抽走大量资金 |
C.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 | D.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 |
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的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演变。这种变化
A.表明国际政治多极化新格局已经建立起来 |
B.说明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了西方的支持 |
C.表明国际恐怖主义受到了很大的遏制 |
D.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对外政策的务实调整 |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A.洋务自强的践行者 |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 C.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 D.民主科学的倡导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