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就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贼《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多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赏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昌初致仕(做官) | 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 (累:屡次) |
C.与胡杲……李文爽燕集(燕:通“宴”,宴饮) | D.不赏艰难艰难:艰涩。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权贵有嫌其出位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
B.乃放纵诗酒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
C.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D.与刘宾客齐名孰与君少长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
②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范增论
(宋)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矣,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抉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选自《古文观止》,略有删改)
【注】①卿子冠军:指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范增为末将军,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羽矫诏杀之。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间疏楚君臣疏:使……疏远 |
B.独恨其不早耳恨:怨恨,痛恨 |
C.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本:根本原因 |
D.而抉擢以为上将擢:提拔,选拔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终以此失天下;以其无礼于晋; |
B.羽之杀卿子冠军也;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C.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
D.不合则去;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用陈平的反间计成功离间了项羽和范增的关系,但苏轼认为,如果项羽不是自己先对范增有了猜忌之心,反间计就不会成功。 |
B.苏轼认为项羽怀疑范增从项羽杀义帝的时候就开始了,因为项羽杀义帝不但不是范增的本意,而且范增还不会听从项羽的主张,必定竭力谏诤。 |
C.苏轼对范增的评价是一分为二的,既认为范增没有及时离开项羽,却想依靠他来成就功业名声太浅陋了,又认为范增确实是人中豪杰。 |
D.苏轼认为范增应在项羽杀卿子冠军时离开项羽,其主要依据是项羽要称霸天下,而且又是刚愎自用之人,必不会容纳足智多谋的范增。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2)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兵去邯鄣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侯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斧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鄣。”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对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军鼓噪勒兵勒:训练 |
B.王用之治国赋治:管理 |
C.乐乘对如廉颇言如:依照 |
D.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用事:主事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赵奢“胆识谋略不凡”的一组是()
①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②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④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
⑤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
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
A.①③⑤ | B.②⑤⑥ | C.①②④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奢任田部吏时,有胆识,讲原则,依法从严惩治了平原君家不肯交租的主事者。 |
B.平原君不念旧恶,以德报怨,在国君面前推荐赵奢,让其负责管理全国赋税。 |
C.面对强秦伐韩,在是否援韩的问题上,赵国应对之策难定时,赵奢力主救韩,表现 了非凡的胆识。 |
D.秦军的奸细潜入赵营,赵奢趁此施计,让其被表象蒙骗,中计而归,终使秦军大败。 |
翻译文言材料中划线和课内文言文中的句子。
(1)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
译文:
(2)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3分)
译文:
(3)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班固《汉书·苏武传》)(4分)译文: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屈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默,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雎奋击,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惟独莒,即墨②。
(选自《战国策·燕策》)
注:①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②莒:齐邑,今山东省莒县一带。即墨:齐邑,今山东省度县东南。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卑身厚币币:礼物 |
B.屈指而事之指:心意 |
C.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捐:捐献 |
D.燕王吊死问生吊:慰问 |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卑身厚币,以招贤者②作《师说》以贻之 |
B.①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②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
C.①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②不出,火且尽 |
D.①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②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
下列句子表达的都是郭隗进谏艺术和进谏直接结果的一项是()
A.①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 ②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
B.①臣闻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②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
C.①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②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
D.①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 |
②齐城之不下者,惟独莒、即墨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燕王即位时,燕国已残破不堪,他决心发愤图强,励精图治,复兴国家,向侵略者报仇。 |
B.燕王复兴国家的大业是从尊重人才、广招贤士、虚心求教开始的。 |
C.郭隗认为,要报仇雪恨,只有广招贤才。 |
D.燕王实现了富国强兵和报仇雪恨的愿望,完全是他尊重人才的结果。 |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译文:
(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译文:
翻译下列课内文言文中的句子。
(1)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译: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中《经首》之会中:合乎 |
B.庖丁释刀对曰释:放下 |
C.为之踌躇满志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 |
D.进乎技矣进:进步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以故汉追及之 |
B.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合于《桑林》之舞 |
C.今臣之刀十九年矣始臣之解牛之时 |
D.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愿为诸君快战 |
选出与例句句式一样的句子()
例句:臣之所好者,道也。
A.苛政猛于虎也。 |
B.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赬”者也。 |
C.谁得而族灭也。 |
D.是何楚人之多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