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
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毋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
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节选自《资治通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让: 谦让 |
B.奢不能难难:困难。 |
C.妾请无随坐坐:坐下。 |
D.张二奇兵以劫之张:布置。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廉颇易与,且降矣!若属皆且为所掳 |
B.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
C.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良曰:“长于臣” |
D.尝与其父奢言兵事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和课文中的一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2)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赵括熟谙兵法,为什么招致惨败?请从赵括自身方面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与于襄阳书①
韩愈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之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来得邪?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
愈虽不材,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②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龌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这是韩愈所写的一封请求引荐的信。于襄阳,名由页,字名元,深得唐德宗器重。因做过襄州大都督,故称于襄阳。
②燕昭王欲招致天下贤才,问计於郭隗,郭隗回答:“王必欲致士,请自隗始!”韩愈以郭隗自比,用谦逊的口气希望得到提拔。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之能垂休光休:美好 |
B.未始不相须也相须:互相依赖 |
C.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负:仗恃 |
D.未尝干之干:从事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 | B.然而千百载乃相遇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C.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 | D.亦足知其志之所存 |
民归之,由水之就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既表现了自己积极仕进的心情,又对达官贵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
B.作者认为,读书人享有大名的原因,是有先通显而负天下众望的人做其引导者。 |
C.作者认为,是下位之人恃才傲物,上位之人不肯屈尊下顾导致二者不能“相须”。 |
D.作者认为,自己虽然不是人才,可是立身处世从来不敢落后于那些一般的人。 |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
(2)世之龌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年终考核地方官的治绩),景公迎而贺之曰:“子之治东阿也!甚善矣,”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塘)波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会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波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再拜,便僻。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强复治东阿。东阿者 ,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
31、对下列四句中加线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景公召而数之曰。 数:屡次 B、而君反以罪臣。 罪:责怪
C、仓库少内。 内:交纳 D、便事左右。便:随机应变地,随意地。
32、对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臣请改道易行。 改道易行:更改行事的方法。
B、子退而自察。 自察:亲自考察。
C、货赂不至。 货赂:钱财礼物。
D、再拜,便僻。 再拜:拜两拜。
33、下列句子正确的解释是
(1)寡人将大诛于子 (2)陂波之鱼,以利贫民。
A、(1)我要大大地追究您的责任 (2)水泽池塘的鱼,用来使贫民受利。
B、(1)我要大大地追究您的责任。 (2)水泽池塘的鱼,用来给贫民谋利。
C、(1)我要对你大大地责罚。 (2)水泽池塘的鱼,用来给贫民谋利。
D、(1)我要对你大大地责罚。 (2)水泽池塘的鱼,用来使贫民受利。
34、以下六句话,全都与晏子治理东阿正确做法有关的一组是
①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 ②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③属托不行,货赂不至。 ④并会赋敛,仓库少内。
⑤当此之时,民无饥者。 ⑥陂池之鱼,以利贫民。
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③⑥ D、②⑤
35、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先前治理东阿,廉洁自律,一心为民受到景公赞扬,后改道易行,却受到景公责怪。晏子对景公截然不同的态度有看法,要求辞职。景公醒悟。
B、晏子先前治理东阿,廉洁自律,一心为民,受到景公责怪,后改道易行,却受到景公赞扬。晏子对景公截然不同的态度有看法,要求辞职。景公醒悟。
C、晏子先前治理东阿无方,受到景公责怪,后改道易行,受到景公赞扬。晏子愿为景公终身效力。
D、晏子先前治理东阿,廉洁自律,一心为民却受到景公责怪,后改道易行,受到景公赞扬,晏子愿为景公终身效力。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17题。(共10分)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述,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升斗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称: 相称,符合 |
B.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气: 人的气质、修养、精神力量 |
C.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冠:位居第一 |
D.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益:好处 |
选出与例句中“其”指代内容相同的一项
例句: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A.称其气之小大 | B.听其议论之宏辩 |
C.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 | D.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著名的文论,作者首先具体地说明了“养气”的新涵义,强调了后天的学习和修养。还论述了怎样“养气”的问题,篇末才点明文题。 |
B.全文以“气”为线索而展开。最后点出求见太尉的原因,是为了安邦兴国,抚四夷,使天下无忧矣。 |
C.刚十九岁的苏辙写了这封信求见韩琦,通篇之中少见为求幸进而谀颂显达,为得功名而摇尾乞怜的俗相。相反,他以“百氏之书”为“古人之陈迹”,意欲施展才具追配古人的岸然自命之气溢于言表。 |
D.全文采用相互对照的写法,突出自己的游历。文章行间茂密,无懈可击,风格纡徐澹泊、秀杰清落。 |
翻译下列句子。
⑴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⑵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是岁也,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受诏与壮士,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
其秋,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亡数万人,以骠骑(指霍去病)之兵也。单于怒,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天子闻之,于是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骠骑将军将兵往迎之。骠骑既渡河,与浑邪王众相望。浑邪王裨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骠骑乃驰入,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号称十万。既至长安,天子所以赏赐者数十巨万。封浑邪王万户,为漯阴侯。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
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子嬗代侯。嬗少,字子侯,上爱之,幸其壮而将之。居六岁,元封元年,嬗卒,谥哀侯。无子,绝,国除。
——选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欲诏诛浑邪王诛:杀 |
B.浑邪王裨将见汉军裨:补 |
C.遂独遣浑邪王乘传诣行在所传:传车,古代驿站上专用的车 |
D.有气敢任任:放任,担当。 |
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明霍去病“少而侍中,贵,不省士(不懂得体恤士兵)”的一项是
①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②既还,重车余弃粱肉
③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④卒乏粮或不能自振
⑤无子,绝,国除
A.②④ | B.①② | C.②③ | D.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的姐姐的儿子,受到皇帝的赏识,在十八岁的时候,做了皇帝的侍中。 |
B.霍去病擅长骑马射箭,两次跟从大将军卫青出征,卫青奉汉武帝之命,拨给他壮勇之兵,任命他为剽姚校尉,他率八百骑兵追击敌人大军数百里,去夺取战功,杀俘敌人很多。 |
C.霍去病为人寡言少语,敢作敢为。天子曾想教他兵法,他却说:“打仗只看战略如何就够了,不必亦步亦趋地学习古人的兵法。” |
D.霍去病死后,皇帝很悲痛,为他建立的坟墓,外形就像祁连山一样.他的儿子霍嬗在很小的时候就死了,因此,他的后代断绝了,他的封国也就被废除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送秦少章赴临安簿序
张 耒
《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不明。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寒气欲至。方是时,天地之间,凡植物出于春夏雨露之余,华泽充溢,支节美茂。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如战败之军,卷旗弃鼓,裹创而驰,吏士无人色,岂特如是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成冬,则摧败拉毁之者过半,其为变亦酷矣,然自是弱者坚,虚者实,津者燥,皆敛藏其英于腹心,而各效其成。深山之木,上挠青云,下庇千人者,莫不病焉,况所谓蒹葭者乎?然匠石操斧以游于林,一举而尽之,以充栋梁、桷杙、轮舆、輹辐,巨细强弱,无一不胜其任者,此之谓损之而益,败之而成,虐之而乐者是也。
吾党有秦少章者,自予为太学官时,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贫,奉命于大人而勉为科举之文也。"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元祐六年及第,调临安主簿。举子中第可少乐矣,而秦子每见予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今一为吏,皆失己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祸悔随至。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自今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予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迁之为贵,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则归不能霸,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二子者,方其羁穷忧患之时,阴益其所短而进其所不能者,非如学于口耳者之浅浅也。自今吾子思前之所为,其可悔者众矣,其所知益加多矣。反身而安之,则行于天下无可惮者矣。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故陨霜不杀者,物之灾也;逸乐终身者,非人之福也。"
(选自《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1.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 |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涉难,则智不明。 译文: (2)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 译文: (3)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 译文: |
5. |
简要说明文章后半部分是如何阐述"迁之为贵"的道理的。 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