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后面题目。(共13分,其中选择题每题2分)
甲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乙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吾与子之所共食享用 |
B.洗盏更酌重新 |
C.履巉岩,披蒙茸拨开 |
D.攀栖鹘之危巢危险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虽一毫而莫取予乃摄衣而上 |
B.不知东方之既白攀栖鹘之危巢 |
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凛乎其不可留也 |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扣上文的“水”与“月”,以答客的方式,展开 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
B.甲文中苏轼认为,无论宇宙还是人生,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皆有短暂与永恒的两面,人对天地万 物不必“羡其无穷”。 |
C.乙文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动态美,与《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静态美,展 现了赤壁景物的多姿多态。 |
D.乙文道士化鹤的故事与“羽化而登仙”的道教思想有关,作者借此寄寓对超凡脱俗、自由自在境界 |
的向往。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玄宗奇之,召试文章奇:认为…不一般 |
B.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宵:在夜里 |
C.严武过之,有时不冠过:指出过错 |
D.自棹舟迎甫而还棹:用桨划 |
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杜甫凄苦人生的一项是()
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②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
③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④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⑤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⑥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④⑥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
B.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陈涛斜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
C.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
D.由于郭英乂对待杜甫不好,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⑵“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
⑶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
阅读下面课外文段,完成后面题(21分,文中四个“口”是为考查而设)。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
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将将兵救魏。公子□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
信陵君是战国时魏安釐王同父异母弟,平原君是赵国国相,信陵君姐姐是平原君夫人。秦兵围邯郸,赵向魏求救,但魏安釐王畏秦,信陵君盗取了魏王兵符,矫诏进军打败秦军,解了邯郸之围。事后信陵君遣将带魏兵返魏,而自己带着门客留在赵国。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公子乃谢夫人去 谢:道歉 |
B.徒豪举耳,不求士也 求:寻求 |
C.乃装为去 装:收拾行装 |
D.天下士复往归公子 归:归附 |
文中“□”处依次应填入的字,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①公子遂□②公子□使遍告诸侯③各□将将兵救魏④公子□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
A.使 遣 率 将 | B.使 率 遣将 | C.将 使 遣 率 | D.将 率 使 遣 |
下面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子乃谢夫人去/今平原君乃以为羞 |
B.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宾客皆背魏之赵 |
C.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 |
D.夫人以告公子/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 |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 |
B.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 |
C.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 |
D.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 |
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是
A.信陵君听说毛公藏身于赌博的人中间,薛公藏身于酒馆里,就想见这两个人,可这两人不愿见他,他就亲自去找他俩。 |
B.平原君看到信陵君竟然跟身份低微的人交游,就认为信陵君不是贤良之人,他夫人把这看法告诉了信陵君,信陵君就整理行装准备离开赵国。 |
C.魏王派使者请信陵君回国抗秦,信陵君怕魏王还恼恨自己,就告诫门客们说:“有敢与魏王使者私下交往的,就处死。”门客们都不敢劝信陵君。 |
D.信陵君率领五个诸侯国的军队大破秦军,将秦军赶进函谷关里不敢出来应战。这时,信陵君声威震动天下。 |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②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画9处)
古书之流传至于今日既相承无圈点矣吾人在诵读时正宜自行用点盖一经点读其书文意或有难解者即其上下句法若何联属皆将再三谛审与泛览者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书何易于
孙 樵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筦①,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其赋以毒民乎!”命吏刬②去。吏争曰:“天子诏‘所在不得为百姓匿’,今刬去,罪益重。吏止死,明府公宁免窜海裔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
邑民死丧,子弱、业破不能具葬者,易于辄出俸钱,使吏为办。百姓入常赋③,有垂白偻杖者,易于必召坐与食,问政得失。庭有竞民,易于皆亲自与语,为指白枉直。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治益昌三年,狱无系民,民不知役。改锦州罗江令,其治视益昌。是时故相国裴公出镇锦州,独能嘉易于治。尝从观其政,道从不过三人,其察易于廉约如此。
会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且曰:“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樵曰:“易于督赋如何?”曰:“止请贷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督役如何?”曰:“度支费不足,遂出俸钱,冀优贫民。”“馈给往来权势如何?”曰:“传符④外一无所与。”“擒盗如何?”曰:“无盗。”樵曰:“余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则曰:‘某人为某县,得上下考,由考得某官。’问其政,则曰:‘某人能督赋,先期而毕;某人能督役,省度支费;某人当道,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盗。’县令得上下考者如此。”邑民不对,笑去。
樵以为当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为切。至于缓急补吏,则曰:吾患无以共治。膺命⑤举贤,则曰:吾患无以塞诏。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继而言之,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
【注】①筦,同“管”。榷筦,指对某些物资实行专卖管理。②刬:同“铲”。③常赋:指按规定要交纳的赋税,与临时增收的苛捐杂税相对。④传符:古代官员、使者外出,按品级给券由各地驿站供应食宿、车马。⑤膺命:承受皇帝诏命。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偕:带领,带着 |
B.吾宁爱一身以毒邑民乎 爱:爱惜、吝惜 |
C.治益昌三年,狱无系民 系:关押 |
D.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 勉:鼓励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矧厚其赋以毒民乎 斧斤以时入山林 |
B.其察易于廉约如是其孰能讥之乎 |
C.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
D.则曰吾患无以共治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
(2)会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作者通过哪些典型事例赞颂了传主何易于怎样的品格?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爱溪记 唐寅
|
①人莫不有所爱,失其所爱,则伤其衷;人莫不有所资,失其所资,则困其生。爱之而不失,资之而不穷,惟取天地,自然而然者为能然。若金紫之贵,珠玉之富,或者能削夺,则贫之。削夺而贱穷,则失其所爱与资,将伤困之不暇,求其夷然而乐,坦然而安者,必无也。
②新安洪君伯周,俶傥诚悫① 士,迹履遍江湖,声闻满儒冠。少孤而孝,奉祖与母以居,乐其志以资其生,弄长竿之清风,披蓑笠之烟雨,飘然波涛,邈焉寒暑②,势不可夺,强不可挠,盖任公子③之流。于是以爱溪自号,而丐余记之。A.也 | B.矣 | C.焉 | D.哉 |
简析①②两段的内在联系。
对洪伯周自号“爱溪”的理由进行推断,可能性最小的一项是()
A.“爱溪”是洪伯周住处的溪水之名。 |
B.“爱溪”表示洪伯周喜爱溪水之意。 |
C.表明洪伯周远离世俗向往自然之志。 |
D.洪伯周喜欢在溪边水畔的垂钓生活。 |
分析第③段引用齐人典故的作用。
分析下面这句话与本文观点的相通之处。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