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连处士墓表
欧阳修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处士,讳舜宾,字辅之。其先闽人。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葬应山,遂家。处士少举《毛诗》,不中,而其父正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盗有窃其牛者,官为捕之甚急,盗穷,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尝以事信阳,遇盗于西关。左右告以处士,盗曰:“此长者,不可犯也。”舍之而去。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处士生四子,曰庶、庠、庸、膺。其二子教以学,后皆举进士及第。今庶为寿春令,庠为宜城令。
处士以天圣八年十二月某日卒,庆历二年某月日,葬于安陆蔽山之阳。自卒至今二十年,应山之长老识处士者,与其县人尝赖以为生者,往往尚皆在,其子弟后生闻处士之风者,尚未远。使更三四世至于孙曾,其所传闻,有时而失,则惧应山之人不复能知处士之详也。乃其墓,以告于后人。八年闰正月一日,庐陵欧阳修述。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以处士为法:标准,规范 B.卒而葬应山反:反而,却
C.悉散以乡里赒:周济 D.乃其墓表:作动词,树碑刻文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遂家/斯天之民至 B.尝以事信阳/乃夜驰沛公军
C.不复仕进/不如而厚遇之 D.其二子教以学/古之学必有师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舜宾居住在应山县,一生都没有做官,然而当地人都很尊敬他,因为他为人高尚,达到了“行之以躬不言而信”境界。
B.连舜宾参加科举考试而没有考上,再加上他的父亲有病在家,需要他在身边侍候,因此他就不再在仕途上进取。
C.连舜宾曾经到信阳办事,遇到了强盗,他的仆人告诉他强盗了,但是强盗知道他的名声,因而并没有侵扰他。
D.欧阳修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连舜宾的事迹会渐渐散失,应山的人不能够详细了解,因而写下这篇文章告诉后人。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处 士 有 弟 居 云 梦 往 省 之 得 疾 而 卒 以 其 柩 归 应 山 应 山 之 人 去 县 数 十 里 迎 哭 争 负 其 柩 以 还。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2)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请翻译下面文言文中的划线句子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得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国语·周语》)
(1)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2)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3)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请翻译下面文言文中的划线句子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
注:①“轻”可能是多出的字。②怀:归依。
子曰:“盍各言尔志。”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23、(1)在孔子看来,应当怎样正确评价一个人?试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2)为什么孔子视“乡愿”之人为“德之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恨:遗憾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酬:报答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  弟:尊敬兄长
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D.②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敬慕之情。

一、阅读材料。完成l9—21题。(10分)
⒚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孟子曰:“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为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20、用自己的话概述文中孟子孔子所说的君主继承人的标准是什么。
21、孟子、孔子是诸子百家中儒家的代表,请您再写出百家中其它两个学派及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