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赵概,字叔平,南京虞城人。少笃学自力,器识宏远。中进士第,为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
出知洪州,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概作石堤二百丈,高五丈,以障其冲,水不为患。僚吏郑陶、饶奭挟持郡事,为不法,前守莫能制。州之归化卒,皆故时群盗。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概不答。卒有自容州戍逃归而犯夜者,斩之以徇,因收陶、奭抵罪,阖府股栗。加直集贤院。坐失举渑池令张诰免,久乃起。
召修起居注。欧阳修后至,朝廷欲骤用之,难于越次。概闻,请郡①,除天章阁待制,修遂知制诰。逾岁,概始代之。苏舜钦等以群饮逐,概言:“预会者皆馆阁名士,举而弃之,觖②士大夫望,非国之福也。”不报。谏官郭申锡论事忤旨,帝欲加罪,概曰:“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乃止。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擢枢密使、参知政事。数以老求去。
熙宁初,拜观文殿学士、知徐州。自左丞转吏部尚书,前此,执政迁官,未有也。以太子少题致仕,退居十五年,尝集古今谏争事,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神宗赐诏曰:“请老而去者,类以声问不至朝廷为高。唯卿有志爱君,虽退处山林,未尝一日忘也。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元丰六年薨,年八十八。赠太子太师,谥曰康靖。
概秉心各平,与人无怨怒。虽在事如不言,然阴以利物者为不少,议者以比刘宽、娄师德。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诰死,恤其家备至。欧阳修遇概素薄,及修有狱,概独抗章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修得解,始服其长者。
(《宋史•赵概传》,有删节)
注:①请郡:指古代京官请求外放,任州郡长官。②觖:因不满意而怨恨。③抗章:向皇上上奏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虞:忧虑,忧患 |
B.斩之以徇 徇:谋求 |
C.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典:主持,主管 |
D.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省阅:审视阅览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代韩绛为御史中丞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因收陶、奭抵罪 蒙故业,因遗策
C.久乃起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议者以比刘宽、娄师德。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 |
B.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 |
C.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 |
D.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明赵概“为官才干”的一组是( )
①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 ②概闻,请郡,除天章阁待制
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 ④自左丞转吏部尚书
⑤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 ⑥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
A.①③⑤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洪州属官郑陶、饶奭把持郡里事务,并编造流言说士兵得到饷米都是陈旧腐烂之米。后陶、奭二人斩杀容州驻地逃归的士卒,赵概借此趁机查办了陶、奭二人。 |
B.苏舜钦等人因聚众饮酒被放逐贬谪,赵概认为如把这些参与群饮的名士贬谪不用,会让士大夫们因不满而心生怨恨,于国不利,最终苏舜钦等人没被上报朝廷。 |
C.官员因年老辞官回家后,一般都是唯恐自己的一些说辞、议论等传到朝廷,但赵概即使退居在家,却依然能够忠耿尽职,用编书的方式提醒皇上注意纳谏。 |
D.赵概秉性平各,与人无怨怒。虽然在一些事情上表面上像是没有说什么,但暗地里对别人有利的事情做了不少,连一句对赵概冷淡的欧阳修最终也为之折服。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
⑵及修有狱,概独抗章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岳飞之死
秦桧力主和议,恐诸将难制,欲尽收其兵柄。乃罢韩世忠、张浚为枢密使,岳飞为副使,罢刘锜知荆南府。时兀术遗秦桧书曰:“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乃可和。”桧亦以飞不死,终碍和议,己必及祸,故力谋杀之。遂讽谏议大夫万俟卨等,交章论飞奉旨援淮西,畏敌逗留,罢为万寿观使,奉朝请。秦桧必欲杀飞,乃与张俊密谋,诱飞部曲能告飞者,优以重赏,卒无应者。闻飞统制王俊善告讦,号雕儿,使人谕之,王俊许诺。乃自为状付王俊,妄言副都统制张宪谋据襄阳,还飞兵柄。执宪赴镇江行,枢密府鞫之。宪被掠无完肤,竟不伏。桧矫诏召飞父子证宪事。飞笑曰:“皇天后土,可表此心。”遂与云就大理狱。桧命中丞何铸、大理卿周三畏鞫之。铸引飞至庭,诘其反状。飞裂裳以背示铸,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既而阅实,俱无验。铸察其冤,白之桧。桧曰:“此上意也。”铸曰:“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桧乃改命万俟卨。卨素与飞有怨,遂诬飞令于鹏、孙革致书张宪、王贵,令虚申探报,以动朝廷。云与宪书,令措置,使飞还军;且云其书已焚。飞坐系两月,无可证者。大理卿薛仁辅等皆言飞无辜,判宗正寺齐安王士褭请以百口保飞,皆不听。韩世忠心不平,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也?”
飞事亲至孝立志慷慨以必取中原为念自奉甚薄凡有所欲为召诸统制与之谋谋定而后战故无不胜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浚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智、信、勇、严,缺一不可。”飞好贤礼士,博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若一书生,然忠信激烈,议论持正不阿,卒以此得祸云。选出下面断句正确的一句()
A.飞事亲至孝∕立志慷慨∕以必取中原为念∕自奉甚薄凡有所欲∕为召诸统制与之谋∕谋定∕而后战∕故无不胜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
B.飞事亲至孝∕立志慷慨∕以必取中原为念∕自奉甚薄∕凡有所欲为∕召诸统制与之谋∕谋定而后战∕故无不胜∕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
C.飞/事亲至孝∕立志慷慨∕以必取中原∕为念自奉甚薄∕凡有所欲为召诸统制∕与之谋∕谋定而后战∕故无不胜∕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
D.飞事亲至孝∕立志慷慨以必取中原∕为念自奉甚薄∕凡有所欲∕为召诸统制与之谋∕谋定而后∕战故无不胜∕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寺,中央司法机构。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司狱定刑,长官为大理寺卿,文中的周三畏和薛仁辅都曾担任大理寺卿一职。岳飞和岳云被捕后都关押在大理寺的监狱中。 |
B.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称为“江”。文中所提到的“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域。 |
C.宋代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文官地位比武将要高,宰相的权力比较大。文中的秦桧,为了控制诸将,特意把岳飞、韩世忠、刘锜等人的军职罢免,转为文官。 |
D.雅歌投壶,是古代秦汉以后贵族内部的吟诗与游戏活动,雅歌谓歌《雅诗》,投壶就是将箭矢投入到装有小豆的小口壶中,能够投中者即获胜。后常用以指武将之儒雅行为。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岳飞之死与高层的议和思想有关。金兀术利用秦桧想要议和的心理,要求他把主张恢复黄河以北国土的岳飞杀掉,才能谈议和。 |
B.岳飞之死与手下人的诬告有很大关系。张俊自己写了一封文告,说副都统制张宪谋划着要占据襄阳,以使得岳飞能够恢复兵权。 |
C.岳飞之死离不开秦桧的大权独揽。大理卿薛仁辅等大臣力保岳飞无罪,但秦桧根本不听,一心要杀岳飞,罪名只是“其事体,莫须有”。 |
D.岳飞之死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阴谋。秦桧等人先后几次捏造罪名来诬陷岳飞及其亲人、部下,始终没有能得逞;而大臣们也没有能救出岳飞。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桧必欲杀飞,乃与张俊密谋,诱飞部曲能告飞者,优以重赏,卒无应者。
(2)飞好贤礼士,博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若一书生,然忠信激烈,议论持正不阿,卒以此得祸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白传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选自《唐才子传》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岁通五经 通: 通晓 |
B.白益傲放 益: 更加 |
C.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 辟: 开辟 |
D.璘败,累系浔阳狱 累系:捆绑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因以命之 衡因上疏陈事 |
B.以所业投贺知章 何面目以归汉 |
C.遂荐于玄宗 而君幸于赵王 |
D.白长笑而去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
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供奉。 |
C.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
D.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 |
把下例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
(2)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
(3)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翟銮,字仲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累迁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廷推阁臣。帝意在张孚敬,弗与。命再推,乃及銮。中贵人多誉銮者,帝遂逾次用之。杨一清以銮望轻,请用吴一鹏、罗钦顺。帝不许,命銮入直文渊阁。銮初入阁,一清辅政,既而孚敬与桂萼入,銮皆谨事之。孚敬、萼皆以所赐银章密封言事,銮独无所言。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①之有。”帝心爱之。一清、萼、孚敬先后罢,銮留独秉政者两月。其后李时入,位居銮上,銮亦无所怫。帝数召时、銮入见,尝问:“都察院拟籍谷大用资产,当乎?”时曰:“所拟不中律。”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帝曰:“大用乱政先朝,正奸党也。”銮曰:“陛下,即天也。春生秋杀,何所不可。”帝卒从重拟。丁生母忧归。服阕,久不召。夏言居政府,銮与谋召己。会帝将南巡,虑塞上有警,议遣重臣巡视,言等因荐銮充行边使。二十一年,言罢,銮为首辅,进少傅、谨身殿。严嵩初入,銮以资地居其上,权远出嵩下,而嵩终恶銮,不能容。会銮子汝俭、汝孝同举二十三年进士,嵩遂属给事中劾其有弊。帝怒,下吏部、都察院。銮疏辨,引西苑入直自解。帝益怒,勒銮父子为民,而下主考及乡试主考诏狱,并杖六十,褫其官。銮初辅政,有修洁声。中持服家居,至困顿不能自给。其用行边起也,诸边文武大吏俱郊迎,恒恐不得当銮意,馈遗不赀。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又为其子所累,讫不复振。逾三年卒,年七十。
(节选自《明史·翟銮传》)
[注]①献替,即献可替否,给君主提出建议。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
B.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
C.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
D.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迁”也可说是迁累,都指多次升迁,在古代多指变动官职,一般不涉及贬职、降职等官位变化情况。 |
B.“服阙”指守丧期结束,脱下孝服。 |
C.“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在秋八月举行。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称贡士,第一名叫解元。 |
D.《明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至明崇祯二百多年的历史。它虽有曲笔,但仍得到后世史家的好评。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翟銮深受赏识,得到皇帝的重用。廷推阁臣时,皇帝意在张孚敬,但群臣不赞成,皇帝要求再次推荐,翟銮得以被任用,后入直文渊阁。 |
B.翟銮为人谦抑,对皇帝多有顺从。李时后入阁,地位却高过他,他没有不满;查抄谷大用资产一事,他始终赞同皇帝看法,认为可以重惩。 |
C.翟銮地位虽高,仍遭到严嵩打击。他作首辅大臣时,两个儿子一同考中进士,严嵩指使别人借此弹劾他营私舞弊,以致他们父子被勒为民。 |
D.翟銮有修洁声,但未能始终如一。他在居家守丧时,贫困到了不能自给的地步;被起用为行边使后,接受文武官员的馈赠多得无法计数。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之有。”
(2)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曰:“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曰:“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军中遂安。
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曰:“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元靖。
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岨,必究知之。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
B.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
C.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
D.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
C.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
D.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很多,比如: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除:任命,授职,擢:在原官上提拔。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迁:调动官职,都指提升。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大将张献甫在樊泽将要取代贾耽为帅这件事上,心存不服。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了张献甫,保证了军队的安定。 |
B.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他不随意评价别人;而且在李纳士兵路过滑州时,没有采纳手下让他们住在城外的建议,而是摒弃疑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们,李纳的士兵对他很信服。 |
C.贾耽建言治军,颇有见地。他建议应当由天子任命军队的将领,不应在军队将士中选拔,那样容易导致军心不稳,皇上虽然认为有道理,但没有采纳。 |
D.贾耽嗜爱读书,尤悉地理。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
(2)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朱然,字义封。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至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后擢山阴令,董五县。权奇其能,分丹杨为临川郡,然为太守。会山贼盛起,然平讨,旬月而定。建安二十四年,从讨关羽,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迁昭武将军。虎威将军吕蒙病笃。权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蒙卒,权假然节,镇江陵。魏遣张郃等攻江陵,郃围江陵,然中外断绝。时然城中兵多肿病,堪战者裁五千人。郃等起土山,立楼橹临城,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然晏如而无恐意,方厉吏士,伺间攻破两屯。江陵令姚泰领兵备城北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欲尽,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垂发,事觉,然治戮泰。郃等不能克,乃彻攻退还。由是然名震于敌国,改封当阳侯。
赤乌五年,征柤中。魏将蒲忠、胡质各将数千人,忠要遮险隘,图断然后,质为忠继援。时然所督兵将先四出,不暇收合,乃将帐下见兵八百人逆掩。忠战不利,质等皆退。九年,复征柤中。魏将李兴等闻然深入,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权深忿之。然临行上疏曰:“马茂小子,敢负恩养。臣今奉天威,事蒙克捷,欲令所获,震耀远近,方舟塞江,使足可观,以解上下之忿。惟陛下识臣先言,责臣后效。”权时抑表不出,然既献捷,群臣上贺。权乃举酒作乐,而出然表曰:“此家前初有表,孤以为难必,今果如其言,可谓明于见事也。”遣使拜然为左大司马。
然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修洁。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寝疾二年,后渐增笃。权昼为减膳,夜为不寐。自创业功臣疾病,权意之所钟,吕蒙最重,然其次矣。年六十八,赤乌十二年卒。权素服举哀,为之感恸。
(选自《三国志·吴书》,有删改)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 |
B.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 |
C.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 |
D.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 |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臣”也是谦称。 |
B.“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
C.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朱然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
D.《三国志》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其中《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然多次征战,屡立战功。他曾平定山贼,讨伐关羽,两次征讨柤中,尤其镇守江陵时,以少敌多,迫使魏将张郃等人无功而返,自己由此声名远播。 |
B.朱然指挥作战,常有奇策。第一次征讨柤中面对不利局势时,率领八百人突然袭击;第二次征讨柤中时,又率领军队夜间出击。两次征战都取得了胜利。 |
C.朱然面临险境,英勇无畏。江陵之战时,敌军箭如雨下,将士们都惊恐失色,朱然却镇定自若,毫无惧意,激励士卒,并趁机攻破了敌军两个军营。 |
D.朱然深受赏识,无人能比。他先后担任山阴令、昭武将军、左大司马等官职,孙权对他恩遇有加,他去世时孙权素服举哀。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至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后擢山阴令,董五县。
(2)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垂发,事觉,然治戮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