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地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纅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造焉。造:到……地方去 |
B.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善:交好 |
C.不知吾形已不逮也逮:达到,及 |
D.愿足下急过太子过:超过 |
下列各项中的句子依次表现太子“礼贤下士”和田光是“节烈侠士”的一项是( )
A.太子丹患之欲自杀以激荆轲 |
B.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地拂席遂自刭而死。 |
C.太子避席而请曰偻行见荆轲 |
D.太子送之至门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
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段着重描写了太子丹力图国事,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故事。 |
B.鞫武向太子举荐田光,田光向太子举荐荆轲,鞫武和田光都举荐别人,但原因并不相同。 |
C.文段中的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疑心的人。 |
D.田光自杀的一个原因是太子的叮嘱——“所说的是国家大事,不能泄露”。 |
翻译下列句子。
⑴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
⑵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报刘一丈书
(明)宗臣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
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且今世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裾,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即明日,又不敢不来。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所立厩中。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
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内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亡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计交赞之。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
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之褊哉,以此常不见怡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守分尔!”长者闻此,得无厌其为迂乎?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天之与先生者甚厚,亡论长者不欲轻弃之,即天意亦不欲长者之轻弃之也。幸宁心哉!
(选自《四库全书》本《宗子相集》)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不才益将何以报焉②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
B.①适自相公家来②始适还家门 |
C.①间道经其门②道芷阳间行 |
D.①乡园多故②大人故嫌迟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则前所受赠金者出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B.①长者之抱才而困②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
C.①以此常不见怡于长吏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D.①袖金以私之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以下句子体现进谒者曲意逢迎或权贵倨傲做作丑态的一组是()
①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②惊走匍匐阶下
③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④主者故不受,则固请
⑤某也贤,某也贤⑥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
A.①③④ | B.③⑤⑥ | C.①②⑤ | D.②④⑥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所立厩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送石昌言为北使引
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心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①,乃为天子出使万里之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②,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
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③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成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注:①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②大旆:大旗。③介马:披甲的战马。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其意甚恨恨:遗憾 |
B.又以亲戚故,甚狎狎:亲近 |
C.吾始数岁,未学也始:开始 |
D.说大人,则藐之藐:轻视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对石昌言官场有为及出使虏庭的赞叹。 |
B.文章后半部分属劝慰之辞,借彭任随富公出使的事例及孟子的言论,提醒石昌言千万不要被虏庭的气焰所惑而有辱使命。 |
C.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叙述了石昌言与作者家的渊源,及几十年来他对作者学业上的关心、勉励和影响,流露出作者的感激之情。 |
D.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石昌言出使虏庭时出京的盛况,“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流露出对这种富贵排场的反感。 |
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成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 |
B.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成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 |
C.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成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 |
D.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成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4分)
译:
(2)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4分)
译:
(3) 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4分)
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赵概,字叔平,南京虞城人。少笃学自力,器识宏远。中进士第,为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
出知洪州,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概作石堤二百丈,高五丈,以障其冲,水不为患。僚吏郑陶、饶奭①挟持郡事,为不法,前守莫能制。州之归化卒,皆故时群盗。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概不答。卒有自容州戍逃归而犯夜者,斩之以徇,因收陶、奭抵罪,阖府股栗。加直集贤院。坐失举渑池令张诰免,久乃起。
召修起居注。欧阳修后至,朝廷欲骤用之,难于越次。概闻,请郡②,除天章阁待制,修遂知制诰。逾岁,概始代之。苏舜钦等以群饮逐,概言:“预会者皆馆阁名士,举而弃之,觖③士大夫望,非国之福也。”不报。谏官郭申锡论事忤旨,帝欲加罪,概曰:“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乃止。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擢枢密使、参知政事。数以老求去。
熙宁初,拜观文殿学士、知徐州。自左丞转吏部尚书,前此,执政迁官,未有也。以太子少师致仕,退居十五年,尝集古今谏争事,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神宗赐诏曰:“请老而去者,类以声问不至朝廷为高。唯卿有志爱君,虽退处山林,未尝一日忘也。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元丰六年薨,年八十八。赠太子太师,谥曰康靖。
概秉心和平,与人无怨怒。虽在事如不言,然阴以利物者为不少,议者以比刘宽、娄师德。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诰死,恤其家备至。欧阳修遇概素薄,及修有狱,概独抗章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修得解,始服其长者。
(《宋史·赵概传》,有删节)
注:①奭(shì):盛大的样子。②请郡:指古代京官请求外放,任州郡长官。③觖(jué):因不满意而怨恨。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太子少师致仕致仕:官员退休 |
B.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省阅:审视阅览 |
C.概独抗章明其罪抗章:向皇帝上奏章 |
D.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报怨:同“抱怨” |
以下全都表现赵概是一位“长者”的一项是()
A.①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②概闻,请郡,除天章阁待制 |
B.①今黜之,何以示天下②前此,执政迁官,未有也 |
C.①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②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 |
D.①诰死,恤其家备至②概独抗章明其罪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州属官郑陶、饶奭把持郡里事务,并编造流言说士兵得到饷米都是陈旧腐烂之米。后来赵概斩杀了从容州驻地逃归的士卒,并趁机查办了陶、奭二人。 |
B.赵概编修起居注在先,欧阳修是后来被召编修起居注的,朝廷想破格任用欧阳修,但难在不好超越次序进行提拔。赵概知道后,虽然心有不快,但仍主动请求外放任郡官来让贤。 |
C.官员因年老辞官回家后,一般都是唯恐自己的一些说辞、议论等传到朝廷而获罪,但赵概即使退居在家,却依然能够忠耿尽职,编写《谏林》来提醒皇上注意纳谏。 |
D.赵概秉性平和,与人无怨怒。虽然在一些事情上表面上像是没有说什么,但暗地里做了不少对别人有利的事情,连一直对赵概冷淡的欧阳修最终也为之折服。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
(2)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诰死,恤其家备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周节妇传
宋濂
周节妇,姓赵氏,名淑。父孟德,有文学,生二女,节妇长且贤。尤爱之,授《论语》《孝经》《列女传》,皆能通其义。年十八,求宜婚者,得同邑周本恭,归焉。始归而姑卒,既而,舅及兄公、姒氏亦相继死。兄公子宗显尚幼,节妇相夫饬丧,治葬咸尽礼,育宗显如子,归十一年,生三男:宗善、宗祚、宗政。宗政始生时,天下大乱,夫婴疾甚,恐不起,顾节妇曰:“今兵革四兴,嗣子单弱如此,我死尔能自保乎?”节妇啮指流血,泣曰:“天在斯,吾有不能保孤儿者,天实诛之!”夫卒,节妇年二十九,号泣,泣间,含食哺诸儿,不暂出户限。
明年,国朝与伪吴分邑拒战,两兵交焚掠,家资无纤毫存,节妇抱儿及宗显从一媵出,走匿。惟持田籍,以行深山穷谷间,饥饿颠踣,削木肤,采藜藿以食。或劝之曰:“呱呱者何足恃,奚为自苦也?”节妇怒,不与言,剪鬓发示之,厉色峻辞,使人莫敢近。
兵完而归,富民侵主,其田殆尽,节妇持田籍与辩,卒赖以完。知州田若赋高其行,欲上其事于朝。节妇力辞不愿,乃复其家,节妇感泣,日治麻缕为布帛,以继乏绝。市诗书,教诸子,夜焚松脂于室,坐诸子两旁而口授之。或怠睡首俯,辄笞咄不少恕。及长,遣从名师游,所友善士相过则喜,为之置酒;否则,愤叹竟日。
节妇以兄公早殁,惟宗显存,为之婚娶,先于己子,羞服与诸子同,人不知辨。诸子逊悌,皆有士行。宗祚入为太学生,以文行称,人咸谓节妇善教所致云。
(选自《宋濂散文选》,有改动)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婴疾甚 婴:缠绕 | B.乃复其家复:恢复 |
C.市诗书,教诸子市:购买 | D.羞服与诸子同羞:食物 |
下列句子中,表现节妇“善待兄公之子”和“困苦不改其节”的一组是( )
①育宗显如子②不暂出户限
③含食哺诸儿④为之婚娶,先于己子
⑤剪鬓发示之⑥日治麻缕为布帛,以继乏绝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④⑤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节妇符合礼法的品行是从公婆和丈夫的哥哥嫂子去世后,在办理丧事及养育宗显等事情中逐渐显现出来的。 |
B.周节妇的丈夫在病重时担心孩子孤弱,生活难以维持,恐怕妻子改嫁,而节妇咬指出血,发誓一定要保全孩子。 |
C.战乱中,节妇和孩子们到处奔逃躲避,尽管忍饥挨饿,吃树皮野菜,也带着自家田地簿册 ,足见节妇虑事周全。 |
D.在对待个人声誉上,节妇对知州的好意极力推辞;在教诲孩子读书上,是稍有懈怠就打板子呵斥,毫不宽恕。 |
把下列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劝之曰:“呱呱者何足恃,奚为自苦也?”
(2)及长,遣从名师游,所友善士相过则喜,为之置酒;否则,愤叹竟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小题。
褚彦回幼有清誉。宋元嘉末,魏军逼瓜步,百姓咸负担而立。时父湛之为丹阳尹,使其子弟并着芒屦,于斋前习行。或讥之,褚彦回时年十余,甚有惭色。湛之有一牛,至所爱,无故堕厅事前井,湛之率左右躬自营救之,郡中喧扰,褚彦回下帘不视也。又有门生盗其衣,褚彦回遇见,谓曰:“可密藏之,勿使人见。”此门生惭而去,不敢复还,后责乃归罪,待之如初。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拜驸马都尉,除著作佐郎,累迁秘书丞。湛之卒,褚彦回悉推财与弟澄,唯取书数千卷。
宋明帝即位,累迁吏部尚书。有人求官,密袖中将一饼金,因求请见,出金示之,曰:“人无知者。”褚彦回曰:“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此人大惧,收金而去。褚彦回叙其事,而不言其名,时人莫之知也。
褚彦回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时人以方何平叔。尝聚袁粲舍,初秋凉夕,风月甚美。褚彦回援琴奏《别鹄》之曲,宫商既调,风神谐畅。王彧、谢庄并在粲坐,抚节而叹曰:“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不可得已。”
时伧人常珍奇与薛安都为逆,后又求降,明帝加以重位。褚彦回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帝不从,珍奇寻又叛。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帝与褚彦回谋诛之,彦回以为不可。帝怒曰:“卿痴不足与议事。”褚彦回惧而奉旨。明帝崩,遗诏以为中书令、护军将军,与尚书令袁粲受顾命,辅幼主,粲等虽同见托,而意在彦回。褚彦回同心理事,务弘俭约,百姓赖之。既而王道隆、阮佃夫用事,奸赂公行,褚彦回不能禁也。性和雅,有器度,不妄举动,然世颇以名节讥之。
(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十八》)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尚:娶 |
B.莫不延首目送之延:邀请 |
C.时人以方何平叔方:比作 |
D.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令:美好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褚彦回“有器度”的一组是()
①可密藏之,勿使人见 ②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
③褚彦回叙其事,而不言其名 ④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
⑤帝与褚彦回谋诛之,彦回以为不可 ⑥褚彦回同心理事,务弘俭约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褚彦回的父亲带领随从们解救掉到井里的牛,场面喧闹混乱,褚彦回不喜欢这种场面,所以放下帘子来阻隔外面的混乱和喧闹。 |
B.褚彦回到袁粲家参加聚会,在风月和美的凉爽秋夜展示了自己高超的琴艺,得到了王彧、谢庄的高度赞扬,这说明褚彦回具有很高的音乐修养。 |
C.明帝在遗诏中任命褚彦回为中书令、护军将军,让他和袁粲共同接受遗命,辅佐幼主,但明帝更属意于褚彦回,由此可见皇帝对褚彦回的器重。 |
D.褚彦回和袁粲同心协力处理政事,褚彦回倡导俭约,因此百姓很依赖他,后来王道隆、阮佃夫掌权,褚彦回不能禁止,因此受到别人讥讽。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
答:
(2)褚彦回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