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语段阅读。
①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呢?他一试,啊,不得了,蚊子的腿看上去像兔子的腿。他越玩越带劲,就把一片放大镜固定,让另一片放大镜可以随意调节,这样就做成了一架简单的( )。
②列文虎克的工作是看守大门,并定时到钟楼去敲钟。这份工作相当清闲,他待着没事,就一边看门,一边磨起了镜片。他把厚玻璃的四周磨薄,做成( )用来看细微的东西,或者阅读字很小的书籍。
③他用显微镜观察水,看见______;观察牙齿,看见______。他发现,除了我们平时看到的世界,还有另一个平时看不到的世界。那是一个“______”。
④他最早发现了( ),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1)选择合适的词填在①②④的括号里。
A.显微镜 B.微生物 C.放大镜
(2)选择恰当的内容填在③中横线上。
A.小人国
B.里面有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小东西
C.水里有许多小生命挤来挤去
(3)③中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
A.比喻 B.夸张 C.拟人
(4)请你按照列文虎克玩的顺序重新排列上面的四段文字,正确的顺序是(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追赶风筝的孩子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只见两个孩子猛追着在晴空中越飞越远的一只断线风筝……
“你俩要是带翅膀的小天使就好了!”
“快变成一只能远走高飞的老鹰吧!你们就准能把风筝逮住!”……
几个过路人见到这番情景,竟哈哈大笑地挖苦这两个气喘吁吁的孩子。
“对,人们为什么不能像鸟儿似的长出一双翅膀在空中飞翔呢?”一个“飞”向天空的幻想在这两个幼小的心灵里萌发了。从此,他们开始留心观察鸟类高飞和滑翔时双翅的变化,并精心制作各种会“飞”的玩具。他俩长大后,仍然继续研究飞翔的原理。
科学的幻想经过人们的勤奋努力,终于变成了现实。1903年,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诞生了。这架螺旋桨飞机的发明家,正是二十年前,奋力追赶飘荡在空中断线风筝的两个美国孩子——莱特兄弟。
(1)填空。
①“追赶风筝的孩子”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几个过路人见到这番情景”一句话中“这番情景”是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2)短文说“科学的幻想经过人们的勤奋努力,终于变成了现实”,莱特兄弟俩的科学幻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莱特兄弟的幻想变成了怎样的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科学幻想变成现实的过程中,他们是如何努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想法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给予的故事
从前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濒(bīn)临死亡。可他仍然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终于找到了一间废弃的小屋。这间屋子
已久无人住,风吹日晒,破旧不堪。
在屋前,他发现了一个吸水器,于是便用力抽水,可滴水全无。他气(脑恼)至极。忽然他又发现旁边有一个水壶,壶口被木塞塞住,壶下压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上水来。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他小心翼翼地打开壶塞,里面果然有一壶水。
这个人面临着(艰坚)难的抉(jué)择。是不是该按纸条上所说的,把这壶水倒进吸水器里?如果倒进去之后吸水器不出水,岂(qǐ)不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但是,后来的人呢?一种(仆朴)素的做人的道理给了他力量,他下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做。果然吸水器中涌出了水!他急忙先把水壶装满水,塞上壶塞,然后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休息了一会儿,他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请相信,纸条上的话是真的。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喝到甘美的水。”
(1)用“\”画去括号里不正确的字。
(2)给加点字注音:给予()木塞()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置之度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的部分是纸条上写的内容,请你用简短的话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种朴素的做人的道理”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的原因是()。
A.他饥渴难忍、濒临死亡 B. 他还要赶路C.庆幸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山里的孩子

黄昏,天边铺着五彩的晚霞。蜿蜒的山路上,一个孩子往山下走。他背着满满一筐柴火,背着大山给他的礼物,背着劳动换来的收获。
山风为他梳理头发,鸟儿为他一路送行。他放眼眺望,林子里已经升起炊烟。那缕缕炊烟,仿佛是妈妈扬起的手臂,在呼唤自己。
他急匆匆地加快了脚步,拐进一个弯,经过一道坎,走过一座石桥,走进了洒满霞光的村子。
他欢快地走进自家的小院,放下沉甸甸的背筐,深深地呼出一口气。他笑了笑,从衣袋里掏出一捧褐黄的山枣儿,塞给围上来的邻家的小弟弟;从背筐里拿出几个通红的野柿子,送到坐在门槛上的小妹妹手里;又把一小捆药材交给爷爷,托他明儿到镇上换几个钱,积存他下学期的学费。
然后,他来到妈妈身边,温顺地让妈妈掀起围裙的一角,为他擦去小脸上的汗水和泥迹。他仰起脸望着妈妈微笑,笑得是那么甜!
啊!山里的孩子,背筐里装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1)文中画线部分,反映了这个山里孩子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里的孩子,背筐里装着一个勤劳的童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3)摘抄你喜欢的句子。
课内语段阅读。
“怪不得呢!老刘去年就过世了,他临终还念叨:‘认了个干孙子,上省重点……’”我的泪水一下子流了出来。
烛光中,我仿佛看到了刘爷爷慈祥的面孔,看到了他期盼的目光。
(1)临终念叨的应该是自己最牵挂的人,这位善良的老爷爷一直到死都还牵挂着“我”。“我”流泪是因为___________,也可能是因为__________。
(2)从“干孙子”一词可以看老人一直把“我”当__________看待。
(3)当“我”点燃蜡烛时,可能会说些什么呢?展开想象,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子练习。
(1)刘爷爷在信中对我说,他最期待的事就是在六十岁生日那天,我能为他点上一支红蜡烛。
改为第一人称直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拥挤的大杂院里,密密麻麻住着几十户人家。
①“密密麻麻”这种形式的叠词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加点的词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