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调福州宁德簿,摄尉。以获盐寇改秩,知临安府于潜县。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藉,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
擢知常州。时水潦为灾,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疫大作,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活者甚众。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
除太府少卿。合肥濒湖有圩田四十里,衡奏:“募民以耕,岁可得谷数十万,蠲租税,二三年后阡陌成,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从之。
除户部侍郎。时盐大亏,衡奏:“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本钱以时给之,盐之积以时收之,择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仍命措置官三人。
丁母。起复,除枢密都承旨。奏马政之弊,宜命统制一员各领马若干匹,岁终计其数为殿最。李垕应贤良方正对策,近讦直,入第四等,衡奏:“陛下赦其狂而取其忠,足以显容谏之盛。”乃赐垕制科出身。有言江、淮兵籍伪滥,诏衡按视,赐以袍带、鞍马、弓矢,且命衡措置民兵,咸称得治兵之要。事赴阙,上御便殿阅武士,召衡预观,赐酒,洒宸翰赐之。
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上锐意恢复,凡将帅、器械、山川、防守悉经思虑,奏对毕,从容赐坐,讲论机密,或不时召对。
上选使求河南,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已,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即日罢相。年六十有二薨。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注:①常平:常平仓。②亭户:古代的盐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时盐大亏       课:赋税。
丁母           忧:忧虑。
盐之积以时收之  委:聚积。
事赴阙          讫:完毕。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叶衡有治理才干的一组是
①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       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
③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   ④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
⑤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           ⑥宜命统制一员各领马若干匹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衡关心百姓疾苦。在任于潜县令时,贫弱户苦于重复纳税,他把民户定为九等,把五等以下应交的份额均摊给上四等,使贫民得到解脱;在常州任上,他积极应灾救民。
B.叶衡深得皇上赏识。皇上驾临偏殿检阅武士时,特意让叶衡参与观礼,赐给他酒,并亲自写字赐给他;皇上考虑军机大事时,也常常召见他参与研讨。
C.叶衡能够唯才是举。李孟坚在代理无锡县令时,有很好的为政声誉,叶衡就向皇上举荐;李垕在应贤良方正对策时亢直敢言,叶衡上奏劝说皇上赐他制科出身。
D.叶衡富有治军之才。他在任枢密都承旨时,有人反映江、淮一带士兵名籍造假现象泛滥,皇上下诏让叶衡考察巡视,并且命令叶衡处理安置民兵,人们都称赞他抓住了治军要领。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
                                                                            
⑵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周新决狱
周新,南海人。……授大理寺评事,以善决狱称。成祖即位,改监察御史。敢言,多所弹劾。贵戚震惧,目为“冷面寒铁”;京师中至以其名怖小儿,辄皆奔匿。巡按福建,奏请都司、卫、所,不得凌府、州、县,府、卫官相见均礼,武人为之蕺。改按北京,时令吏民罪徒流者耕北京闲田,监禁详拟,往复待报,多瘐死。新请从北京行部或巡按详允就遣,以免淹滞。从之。且命畿内罪人应决者许收赎。帝知新,所奏无不允。还朝,即擢云南按察使,未赴,改浙江。冤民系之,闻新至,喜曰:“我得生矣!”至,果雪之。




初,新入境,群蚋迎马头,迹得死人榛中,身系小木印。新验印,知死者故布商;密令广市布,视印文俣者捕鞫之,尽获诸盗。一日,视事,旋风吹叶坠案前,叶异他树,询左右,独一僧寺有之。寺去城远,新意僧杀人;发树,果曲子妇人尸。鞫实,磔僧。一商暮归,恐遇劫,藏金丛祠石下,归以语其妻。旦往求不得,诉于新,新召商妻讯之,果商妻有所私。商骤归,所私尚匿妻所,闻商语,夜取之。妻与所私皆论死。其他发奸伏,皆此类也。

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
——节选自《明史·周新传 》、题目为编者所加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周新“善决狱“的一组是
①贵戚震惧
②新召商妻讯之
③府、卫官相见均礼,武人为之蕺
④新意僧杀人……鞫实,磔僧
⑤视印文合者捕鞫之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写周新判案,符合科学推理的有“布商案”和“寺僧杀妇人案”,而“商人失金案”、“商人失金案”、“劾罢县令”等并非科学。
B.本文对周新弹劾不法权贵,安置犯人,善于决狱,惩治贪官诸方面作了或略或详叙述。
C.本文对周新审案做了较详的描述,这与文章开头“以善决狱称”的论断相呼应。
D.本文在记叙周新判案明察真情的同时,也显示出他有些酷吏色彩,如“妻与所私皆论死”。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张骞使西域
大宛之迹,见自张骞。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故胡奴甘父俱出陇西。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之,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时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久,益宽,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曰:“若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导驿,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太子为王。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左谷蠡王攻其太子自立,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汉拜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
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曰:“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有城郭屋室。其属邑大小七十余城,众可数十万。其兵弓矛骑射。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东则扜穼、于田。于田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国。而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盐泽去长安可五千里。匈奴右方居盐泽以东,至陇西长城,南接羌,鬲汉道焉。(节选自《史记•大宛列传》)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殊无报胡之心报:报复 B.皆言匈奴破月氏王破:打败
C.穷急射禽兽给食急:快速地 D.大宛闻汉之饶财饶:足,多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张骞出使西域成功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大宛之迹,见自张骞②骞以郎应募,使月氏③与堂邑氏故胡奴甘父俱出陇西
④然骞持汉节不失⑤遣骞,为发导驿,抵康居⑥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宛帮助张骞,主要是看中汉朝的财物;张骞为取得大宛的支持,也作以相应的许诺。
B.先前匈奴降者都说月氏人时常仇恨匈奴,却无人与他们共击匈奴,当时汉朝正打算灭掉匈奴,听了这些话就想派使者和月氏国相通。这便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缘由。
C.张骞由于个人的人格魅力,得到西域官民的尊敬和信任,因而成为中、西(西域)友好合作的使者。
D.本文记述张骞首次出使西域的情况。他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历尽艰险,两次

被匈奴单于扣留,最终与胡妻及堂邑父都死在塞外,尸体被运回大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也。自汉丞相贤以后,世为三辅著姓。外兄杜幼文为粱州刺史,要睿俱行。梁土富饶,往者多以贿败;睿时虽幼.独用廉闻乙宋永光初,袁凯为雍州刺吏,见而异之,引为主簿。大军发郭,谋留守将,高祖难其人。久之,顾睿曰:“弃骐骥而不乘,焉遑遑而更索厂即日以为冠军将军.江夏太守,行郢府事。初,郢城之拒守也,男女口垂十万,闭垒经年,疾疫死者十七八,皆积尸于床下,而生者寝处其上,每屋辄盈满。睿料简隐恤,成为管理,于是死者得埋葬,生者反居业,百姓赖之。初,肥水堰立,使军主王怀静筑城于岸守之。魏攻陷怀静城,千佘人皆没;魏人乘胜至粗堤下,其势甚盛;军监潘灵枯劝叙退还巢湖,诸将又请走保三叉。睿怒曰: “宁有此邪!将军死绥,有前无却。”囚令取伞扇麾幢,树之堤下,示无动志。睿素羸,每战未尝骑马,以板舆自载,督厉众军。魏兵東凿堤,睿亲与争之,魏军少却,因筑垒于堤以自固。睿起斗舰,高与合肥城等,四面临之。魏人计穷,相与悲哭。睿取攻具既成,堰水又漓,魏救兵无所用。魏守将杜元伦登城督战.中弩死,城遂溃。俘获万佘级,牛马万数,绢满十间屋,悉充军赏。睿每昼接客旅,夜算军书,三更起,张灯达曙。抚循其众,常恐不及,故投募之士争归之。所至顿舍修立,馆宇藩篱墙壁,皆应准绳。
七年,迁左卫将军,会司州刺史马仙碑北伐还军。为魏人所蹑,三关扰动,诏睿督众军援焉。叙至安陆,增筑城二丈余,更开大堑,起高楼,众颇讥其示弱。睿曰:“不然,为将当有怯时,不可专勇。”是时元英复追仙碑,将复邵阳之耻,闻睿至,乃退。居朝廷,恂恂未尝忤视,高祖甚礼敬之。性慈爱,托孤兄子过于己于。历官所得禄赐。皆散之亲故,家无余财。普通元年八月,卒于家,时年七十九。初,邵阳之役.昌义之甚德,请曹景宗与叙会,因设钱二十万赌之。景宗掷得雉,睿徐掷得卢,遽取一子反之,曰“异事”,遂作塞。景宗时与群帅争先启之捷,叙独居后,其不尚胜,率多如是,世尤以此贤之。(节选自《梁书.韦睿列传》,有删略)
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要睿俱行 要:通“邀”,邀请
B.焉遑遑而更索 遑遑:匆匆忙忙的样子
C.男女口垂十万 垂:流传
D.恂恂未尝忤视 恂恂:谦恭的样子

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韦靓“胆识过人”或“善抚七卒”的一组是 ( )
①弃骐骥而不乘,焉遑遑而更索?
②飲料简隐恤,咸为营理。
③飲怒曰:“宁有此邪!将军死绥,有前无却。”
④魏兵来凿堤,叙亲与争之。
⑤俘获万余级,牛马万数,绢满十间屋,悉充军赏。
⑥居朝廷,恂恂未尝忤视,高祖甚礼敬之。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釵出身名门望族,为官廉洁,梁州富饶,前刺史皆囪收受贿赂而身败名裂;韦靓当时虽然年轻,却独因为廉洁而闻名。
B.韦靓爱护百姓,在代管郢州公务之初,面对触目惊心的惨烈局面,他料理抚慰,妥善安排,赢得老百姓的信赖。
C.韦飲带兵,既体恤士兵,又身先士卒,每次作战都不骑马,而是乘坐板舆,监督激励大军。
D.韦釵是个性情中人,有时他以“将军死绥,有前无却”激励将士,有时又以“为将当有怯时,不可专勇”为自己辩护。

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袁凯为雍州刺史,见而异之,引为主簿。(3分)
(2)所至顿舍修立,馆宇藩篱墙壁,皆应准绳 (3分)
(3)景宗时与群帅争先启之捷,欲独居后,其不尚胜,率多如是。世尤以此贤之。(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2题。
施邦曜,字尔韬,余姚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不乐为吏,改顺天武学教授,历国子博士、工部营缮主事,进员外郎。魏忠贤兴三殿工,诸曹郎奔走其门,邦曜不往。忠贤欲困之,使拆北堂,期五日,适大风拔屋,免谯责。
迁屯田郎中,稍迁漳州知府,尽知属县奸盗主名,每发辄得,阖郡惊为神。盗刘香、李魁奇横海上,邦曜絷香母诱之,香就擒。魁奇援郑芝龙事请抚,邦曜言于巡抚邹维琏讨平之。迁福建副使、左参政、四川按察使、福建左布政使,并有声。或馈之朱墨竹者,姊子在旁请受之。曰:“不可。我受之,即彼得以乘间而尝我,我则示之以可欲之门矣。”性好山水,或劝之游峨嵋,曰:“上官游览,动烦属吏支应,伤小民几许物力矣。”其洁己爱民如此。
历两京光禄寺卿,改通政使。黄道周既谪官,复逮下诏狱。国子生涂仲吉上书讼之,邦曜不为封进,而大署其副封曰:“书不必上,论不可不存。”仲吉劾邦曜,邦曜以副封上。帝见其署语,怒,下仲吉狱,而夺邦曜官。逾年起南京通政使。入都陛见,陈学术、吏治、用兵、财赋四事,帝改容纳焉。出都三日,命中使召还,曰:“南京无事,留此为朕效力,”吏部推刑部右侍郎,帝曰:“邦曜清执,可左副都御史。”明年,贼薄近郊。邦曜语兵部尚书张缙彦檄天下兵勤王,缙彦慢弗省,邦曜太息而去。城陷,趋长安门,闻帝崩,恸哭曰:“君殉社稷矣,臣子可偷生哉!”即解带自经。仆救之苏,恨曰:“是儿误我!”贼满衙巷,不得还邸舍,望门求缢,辄为居民所麾。乃命家人市信石杂烧酒,即途中服之,卒。
鲁时生者,里同年生也,官庶吉士,殁京师。邦曜手治含殓,以女妻其子。尝买一婢,命洒扫,至东隅,捧帚凝视而泣。怪问之,曰:“此先人御史宅也。时堕环兹地,不觉凄怆耳。”邦曜即分嫁女资,择士人归之。其笃于内行如此。《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三》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邦曜絷香母诱之絷:拘禁
B、贼薄近郊薄:迫近
C、邦曜语兵部尚书张缙彦檄天下兵勤王檄:檄文
D、择士人归之归:出嫁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忠贤欲困之②我则示之以可欲之门矣
B、①即彼得以乘间而尝我②邦曜以副封上
C、①邦曜不为封进②辄为居民所麾
D、①邦曜太息而去②捧帚凝视而泣
20、下列各句中,省略的句子成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组是()
A、忠贤欲困之,使拆北堂 B、城陷,趋长安门
C、恨曰:“是儿误我!” D、乃命家人市信石杂烧酒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施邦曜不爱做官,在魏忠贤当道时,没有像许多部门的官员那样到魏府走动,讨好献媚,于是受到魏的刁难。
B、施邦曜先是任国子监博士、工部营缮主事等官职,后任屯田郎中,在任期间他擒拿盗贼如神,显示出不凡的治理才能。
C、有人送给施邦曜一幅朱墨竹图,他的外甥请求他接受馈赠,施邦曜极力反对,认为这是为他人走后门留下机会。
D、施邦曜在敌人兵临城下之际,得知皇上已死,便毅然决然地多次选择自杀来报答皇恩,最后服毒而亡。
2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尽知属县奸盗主名,每发辄得,阖郡惊为神。(3分)
②帝见其署语,怒,下仲吉狱,而夺邦曜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1题。
张汤者,杜人也。其父为长安丞,出,汤为儿,守舍。还,而鼠盗肉,其父怒,笞汤。汤掘窟,得盗鼠及余肉,劾鼠掠治,传爰书,讯鞫论报①。并取鼠与肉,具狱②磔③堂下。其父见之,视其文辞如老狱吏,大惊,遂使书狱。父死后,汤为长安吏,久之。
周阳侯始为诸卿时,尝系长安,汤倾身为之。及出为侯,大与汤交,遍见汤贵人。汤给事内史,为宁成掾,以汤为无害,言大府,调为茂陵尉,治方中。
武安侯为丞相,征汤为史,时荐言之天子,补御史,使案事。治陈皇后蛊狱,深竟党与。于是上以为能,稍迁至太中大夫。与赵禹共定诸律令,务在深文,拘守职之吏。已而赵禹迁为中尉,徙为少府,而张汤为廷尉,两人交欢,而兄事禹。禹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毋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情,孤立行一意而已。见文法辄取,亦不复案,求官属阴罪。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始为小吏,乾没④,与长安富贾田甲、鱼翁叔之属交私。及列九卿,收接天下名士大夫,己心内虽不合,然阳浮慕之。
(选自《史记·酷吏列传》)
注:① 迅鞫(jū)论报:反复审讯,定罪判决。② 具狱:定案。③ 磔(zhé):古代的一种酷刑,分裂肢解尸体。④ 乾没:谋私利,或侵吞他人财物。
7.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劾鼠掠治 劾:揭发罪状
B. 汤给事内史 给事:供职
C. 两人交欢,而兄事禹 兄事: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
D. 公卿相造请禹 造:就
8.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汤倾身为之 均之二策www.jk.zy.w.com
B. 于是上以为能 以诛错为名
C. 始为小吏 临江王既为书谢上
D. 而张汤为廷尉 秦强而赵弱
9.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4组,能说明张汤“阿上弄权”的一组是( )。
① 劾鼠掠治,传爰书。② (周阳侯)尝系长安,汤倾身为之。
③ 治陈皇后蛊狱,深竟党与。 ④ 两人交欢,而兄事禹。
⑤ 务在深文,拘守职之吏。 ⑥ 见文法辄取,亦不复案。
A. ①②⑤ B. ②③⑤ C. ③④⑥ D. ②④⑥
10. 下列对原文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汤看守家舍疏忽大意,以致肉被老鼠偷吃而遭父亲鞭打。于是张汤掘洞取证,审鼠施刑。这一模拟刑狱审案的举动暗示其后来所形成的酷吏的性格。
B. 张汤善于政治投机,他以周阳侯为仕途升迁的突破口,为其解困纾患,因此得以结交显贵大夫,为他日后官场升迁、飞黄腾达铺平道路。
C. 张汤交游甚广,先后结识了周阳侯、宁成、武安侯、赵禹、田甲等,并得到他们的赏识和重用。张汤的升官过程,实际上就是一部依附显贵而攀爬权力高峰的发迹史。
D. 张汤私交富贾,贪赃侵财;收接名士,沽名钓誉。为人狡诈而多权谋。张汤从长安小吏到位列九卿的升官经历,既说明其机变擅权的手段高明,也反映了当时官场的恶劣风气。
11. 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其父见之,视其文辞如老狱吏,大惊,遂使书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出为侯,大与汤交,遍见汤贵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收接天下名士大夫,己心内虽不合,然阳浮慕之。(3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