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汉在《海权论》中指出:“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以下能印证作者观点的事件是
A.《北京条约》的签订 | B.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
C.《马关条约》的签订 | D.武昌起义后列强猛攻武汉 |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白银、非洲的劳动力、中国的丝绸茶叶以欧洲为中转站形成“大三角贸易”,中国成为当时经济贸易中心区域之一,也是货币财富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一切优势均未能荡涤旧的基础实现社会转折,其中最为主要的政治因素是
A.“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束缚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B.“闭关锁国”政策压制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
C.专制集权制度对旧经济秩序强大的维护功能 |
D.牢固的自然经济结构阻碍了传统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
《先秦与古希腊:中西文化之源》一文中写到:“古希腊人创造的这一粗糙体制,比华夏精致的专制主义体制,更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粗糙体制”指的是古希腊的民主体制 |
B.“粗糙体制”“精致体制”是两种不同的文明类型 |
C.“粗糙体制”更能体现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
D.“粗糙体制”和“精致体制”没有本质区别 |
有历史学家发出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北美生根开花?”这主要说明()
A.海洋国家比大陆国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
B.地缘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
C.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
D.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
邮票可以反映历史,也是设计者所处时代和设计者本人思想认识的反映。该图1942年7月7日美国邮政总署发行的一枚邮票。对邮票寓意理解正确的是()
①邮票上的人物Sun Yat—Sen和Lincoln分别是中美两国“国父”
②邮票设计者将“民族、民权、民生”与“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并列,表明中国曾经追求过“美国式”民主
③邮票突出“抗战建国”反映了当时中美两国有共同的利益和要求
④邮票设计者将台湾列入中国版图是因为台湾已经回归中国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剑桥中华民国史》说:“如果它(指中共——引者)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对此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A.1922年中共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是正确的 |
B.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高潮到来 |
C.中共犯了右倾错误导致“最后的决裂” |
D.中共较早准备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