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桓侯贻误治疗时机的具体原因有哪些?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3分)
答:
(一)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下列各组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4分)
A.陶渊明独爱菊 / 无独有偶 | B.香远益清 / 精益求精 |
C.陶后鲜有闻 / 屡见不鲜 | D.宜乎众矣 / 因地制宜 |
、翻译句子。(4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理解填空。 (4分)
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的生活态度;
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的生活态度。本文主要采用了□□□□的写作手法。、下面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
B.借赞美莲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孤高自诩的生活态度。 |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 |
D.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
(一)阅读《伤仲永》一文,完成8---12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就:称:书:扳:、翻译句子
A、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B、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出两处方仲永自幼天资过人的具体表现,分别是和。后来又发生和“泯然众人矣。”的变化,变得“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用原文填空)、邑人“宾客其父” 的目的是什么?仲永的父亲为什么要“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受到什么启示?请用1—2句话写出来。
阅读柳宗元《小石潭记》这篇文言文,完成10—12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对下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是
A.可百许头(表示数目估计) | B.日光下澈(清澈) |
C.水尤清冽(寒冷) | D.隶而从者(随从) |
.翻译下列重点句子,不正确的是
A.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 |
B.俶尔远逝【忽然间游到了远处去了。】 |
C.犬牙差互【狗的牙齿互相交错。】 |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
.下面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本文以写景见长,写潭,写树,写水,写鱼,写源头,写岸势,都写出了特点,生动细腻,精美异常。 |
B.第一段写潭写树。开头以行踪缓缓步入“小潭”,接着紧扣“石潭”写石的变化,突出山水之奇,最后写潭四周的树木,动静结合,语言精练。 |
C.第二段定点特写,正面写水侧面写鱼。首句突出了水的清澈,次句写鱼在水中嬉戏,一静一动,活泼可爱。 |
D.第四段写感受,抒愤懑。“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既是作者对环境凄凉的感受,又是作者政治受挫遭贬后的忧伤心情的流露。 |
(二)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滁①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②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修③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又幸④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⑤其山川,道⑥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释】①滁:滁州。②及:等到。③修:指欧阳修。④幸:庆幸。
⑤因为:于是就。本:根据。⑥道:称道。.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1分)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1)阡陌交通()(2)便要还家().下面四个选项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属予作文以记之②遂书以名其亭焉。 |
B.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所在为敌国者 |
C.①圣人出而四海一②乐其地僻而事简 |
D.①有良田美池桑![]()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分析【甲】【乙】 两文段在写作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上的相同点。(4分)
(四)【古典文学】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21—25题。(共14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乙】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3 {9 a& a" f/ x2 J7 Q/ M0 N3 G8 _师每休舍①,课②将士注坡跳壕③,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④者,立斩以徇⑤。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⑥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 {5 K: |} l1 z- f/ d9 a/ W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⑦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每调军食,必蹙额⑧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舍:驻扎休息。②课:督促。③注坡跳壕:从山坡上急驰而下,从壕沟低处向上跳。此处指练兵。④束刍:捆扎喂牲口的草料。⑤徇:示众。⑥劳:慰劳。 ⑦统制:武官名。⑧蹙额:皱眉,表示忧虑。.解释下列短语。
(1)三鼓:(2)败绩:(3)不私:
(4)恂恂:(5)立斩以徇:.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A.甲、乙两个选段都告诉我们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 |
B.甲、乙两个选段都没有对以少胜多的战斗场面作具体的描绘。 |
C.甲段中“公将鼓之”与乙段中“皆重铠以习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
D.从乙段中可以看出岳飞虽为武将,但不乏文臣儒雅之风。 |
.岳飞是抗金名将,曹刿亦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根据甲、乙两段提供的信息,请你概括他们分别具有哪些军事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