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告别老屋
①我离开老屋,搬进市内,已有一个多月了。新房子既宽绰,交通又方便,可我总觉得失落了什么。有时,站在阳台上,眼光便不由自主地越过城中的一切,向紫金山下那一角地方久久眺望。一阵无法解脱的惆怅占满了我的心。
②我原本也舍不得离开它,搬与不搬,反复了多回。然而搬的决心下定之后,我就日盼夜盼,恨不得马上飞进城去。不知怎的,临到乔迁之日,我却慌张了,我不敢留在老屋,我怕看见它最终四壁皆空、满地狼藉的景象。那些在老屋里消逝了的日日夜夜,竟好像复苏了的亲人,接二连三地扑到我的眼前!
③好像是一九七五年,我们单位在郊区造了一幢并不入时的红砖楼房,进住的人不多,房子却很难要。但为了我可怜的母亲和风烛残年的父亲有一个安身之处,我向领导张口了。我哪里知道,这是必得看尽脸色,向每一位菩萨都把头磕到才能办到的事。记不得不争气的泪在明里暗里流了多少,后来,终于拿到了一小套底层房间的钥匙。
④记得那年冬天,大半个卡车就把东西全拉过来了。母亲憔悴的脸上现出惊喜欲哭的神色。她扶着已近失明的父亲,慢慢地走,一样样地摸,她说:“苏夫子,这是窗,这是门,出这个门是阳台,好大的一个院子噢!”父亲的手指随着她的指点簌簌地摸索,脸上露出安详的喜悦:“我们如今有个家了!是吧?”他头顶上堆着雪一样白的发丝,可是口里却发着孩子似的提问。在学问上,他曾经是个多么挑剔、执拗而不知满足的人哪!我久久仰望蓝天,不让泪水落下来。我记得那一天,院子里满是没及膝盖的荒草,倒伏着一片枯黑了的野菊花。松松拉着的铁丝网外有一个不大的荷塘,小路边的一排铁蒺藜树在风中摇颤着它们干瘦的枝干……
⑤在老屋一住就是七八年,我们在这里留下多少个难熬的冬夜,留下过多少个碗里只有几块豆腐乳的日子!父亲去世后,母亲和我守着那寂寥的屋子,晚上,一阵风萧萧地吹来,关不严的门窗就磕磕地颤动一阵。母亲坐在被子里看黄旧了的《儒林外史》,我坐在北窗底下写写画画,坚持着我那看起来毫无指望的写作。表上的指针渐渐地指向十一点,十二点,母亲房里灯已熄了。这时才觉得凉气四升,摸一摸鼻尖,冰冷,脚已麻木了,于是摄手摄脚到厨房把盐水瓶灌满热水抱在怀里。这时母亲翻了一个身,说:“不早了呢,身体要紧哪!”总要她叫个两三次,我才很不情愿地熄了灯,摸到冰冷的被窝里……
⑥而如今,我高居在城中宽敞的六楼之上,脚沾不到土,鼻子嗅不到河沟里潮湿的气息,举目一望,只有一幢幢灰色的“蜂巢”,一条条灰色的僵直的街巷。有一天半夜,我忽然醒了,周围没有一点声音。那一瞬间,我不知身在何处。过了许久,我这才明白,我是搬了家了!啊,我这才明白,我在这里从此将听不见雨点儿落地,望不到风摇树影,更不必提什么蟋蟀的吟唱,小蚂蚁爬行的长龙了!啊,我这才明白,静,也是需要衬托的,不然就是死寂!我这才明白,我把那无穷的生活情趣失掉了!那原本是大自然对我的厚赐啊!
⑦那一个曾经布满荒草的小院,后来经过整治,是怎样的可爱呀!傍墙种了月季、四季桂、葡萄藤,还从宜兴移来两枝修篁。当年的两枚桃核也已长成桃树,出墙招人了,两蓬剑麻也抽出了雪白的花穗。夏天,蝴蝶和蜜蜂在院里嗡嗡地闹。秋风挟着细细的雨丝,将黄了的梧桐叶隔墙吹过来,一片,又一片,打在湿渡渡的台阶上。婚后,我和丈夫常常在人静之后步出门去。总是有月亮,世界有一半浸在银子里,另一半浸在墨汁里。紫金山静静地横卧,空气里有一股甜甜的气息。早熟的癞蛤蟆有一声没一声地聒噪着,树影在脚步间飘移……
⑧这样的景物,我如今到哪里去寻?到哪里去找?我为什么要遗弃了它搬进城里的水泥匣子中来?
⑨理由自然不会没有。在城外那一块地方,垃圾随处可见。夏天,蚊虫大如豆。一到雨季,屋边小河沟里的水就像一匹黄鬃野马,裹挟着垃圾、菜叶,汹涌而来,四处漫溢……
⑩然而这一切在如今回想起来,都有一种特别的魅力:它记载着我的喜怒哀乐,艰难奋进。我知道,我怀念老屋及它周围的一切,是因为我在那里留下了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
⑩啊,我那可爱的青竹啊,你就在那里生长繁衍吧,只要在你枝叶的绿汁中,铭记着我对你的呵护!我那美丽的桃树啊,你年年怒发结实吧,只要在你的乳浆里保存一点对我的记忆!葡萄啊,伸长你的藤!芭蕉啊,扩展你的叶!在月白风清之时,只要偶有一回对我思念,我就会觉得欣慰心醉的!
⑩我知道,人,不能只生活在过去。只要是前进,就总有许多东西要被抛弃,舍不得告别过去的人不能去开拓更新的天地。
⑩别了,老屋!让我在远处凝视你吧!让我把对你的爱意渗进土里,嵌在你的石隙砖瓦中,熨帖在你未来的日月中!
(作者苏叶  有删改)
文章第④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现代文阅读
莺布封
①阴霾弥漫的冬天是毫无生气的季节,是自然界的休眠和沉睡时期:昆虫停止了生命,游蛇停止了运动,植物终止了生长失去了绿色,所有的空中居民都被抛弃流放,水族生命被关在冰冻的牢狱中,大部分陆地动物被囚禁在山洞、岩洞、地洞内,这一切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幅萧条冷漠的景象。鸟类的回归带来了初春第一个信息,这些可爱的小生命唤醒了沉睡的大自然,焕发了新的活力与生命,树木披上了新装,引来了新主人在此嬉笑打闹,唱歌传情,到处生机勃勃。
②在森林的主人当中,莺科小鸟最多,也最惹人喜爱:它们活跃、灵巧、轻盈、好动,所有的动作看上去都富有感情,叫声中透出喜悦,玩耍中隐藏爱情。树木长叶开花时,这些小鸟来到了我们身边:有些住进我们的花园,有些更喜欢林阴大道和树丛,不少钻进了大树林,另有一些藏进了芦苇荡。莺雀布满大地各个角落。到处能听见它们欢畅的歌声,看到它们飞来飞去的欢快身影。
③我们不仅喜欢它们无忧无虑,还希望它们漂亮美丽;但大自然似乎只赋予了它们可爱的性情,却忽视了装扮它们。莺雀的羽毛暗淡而缺少光彩:除两三种身上稍有斑点略能点缀,其余的浑身都是暗淡的灰白色或褐色。
④它们居住在花园里,树丛中,或是种植蚕豆青豆等的菜园里,一般在蔬菜架子上栖息;它们在这里玩耍、搭窝,不停地出入,直到收获季节。这时,它们迁徙的日期临近,该离开这块乐土,离开爱的家园了。观看它们叽叽喳喳相互追逐好似看一场节目,它们的打闹并不过火,争斗也是天真无邪,结果总是以几只歌结束。莺是轻浮爱情的象征,如同斑鸠是忠贞爱情的象征一样。莺总是快乐无忧,充满活力,它们实际上并非缺乏爱情,也不缺少对爱情的忠诚。雌莺孵卵时,雄莺在旁边千呵万护,与它共同迎接小生命的降生,直至长大后也不分离。
⑤莺生性胆小,在与它同样弱小的鸟类面前都常常躲避,尤其害怕遇到最危险的敌人——伯劳。然而危险一旦过去,一切便抛至脑后,用不了一会儿,它又变得欢乐愉快,又唱又跳。它只在树林中最茂密处唱歌,这时总把自己隐藏起来,尤其是在炎热的中午,只偶尔才在树丛边上露面,但很快便又回到密林中去。早晨可以看见它采集露水,在夏季短暂的雨后,它常来到湿润的树叶上,摇晃树枝洗淋浴。
⑥在莺类中,黑头莺叫得最好听,声音最流畅,有些像夜莺。我们可以长时间地享受它美妙的歌声,甚至在春天的唱诗班销声匿迹之后,仍可以听到树林里黑头莺的歌。它们的歌喉轻快纯洁,尽管音域不太宽广,但十分美妙动听,婉转而富有层次,这歌声仿佛涵养了树林的清新,描绘了恬静的生活,表达了幸福的感受,听到了这些大自然的幸福鸟歌唱,谁能不为之动情呢?
本文说明对象是莺,为什么还要写冬景?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诗中就有“千里莺啼绿映红”“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诗句。那么,作者笔下的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说下面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
只在树林中最茂密处唱歌,这时总把自己隐藏起来,尤其是在炎热的中午,只偶尔才在树丛边上露面,但很快便又回到密林中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领会“听到了这些大自然的幸福鸟歌唱,谁能不为之动情呢?”这一结语在文中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最后的阳光》,完成文后题目。
最后的阳光
邹扶澜
1923年春天的一个午后,一位中年男子神情疲惫地走在柏林的一条大街上,他患有严重的肺痨,生命对他来说已经所剩不多。
一个小女孩坐在地上,哭泣声引起了他的注意。小女孩丢失了心爱的洋娃娃,那个洋娃娃是她用积攒了一年的零花钱买的。
男子摸了摸口袋,他居然连一分钱也没有带,只好哄她说洋娃娃没有丢,可能是到别的地方玩去了。小女孩不听,仍旧哭。
男子皱着眉。突然眼睛一亮,说:“洋娃娃要是过几天还没回来,她就会给你写信的。”
“给我写信?”小女孩止住了哭,好奇地看着他。“是的。”男子笑着点头。小女孩露出了笑脸。
几天后,小女孩果然收到了一封信。信里,洋娃娃详细地向她描述了自己在哪里玩,沿途都有什么美丽的风景。她读着,觉得真是神奇极了。
以后,每隔一周,小女孩都会收到一封信,这些信在她的眼前展开了一个神奇的梦幻般的世界。
可是,两个月后,“洋娃娃”再也没有来信,好像突然消失了。小女孩收不到洋娃娃的
信,整天哭哭啼啼,饭也吃不进去。
一天,一个中年女子来到小女孩家,拿出一封信。信仍是“洋娃娃”写的——熟悉的笔迹,调皮的口吻。小女孩捧着信,感到惊奇万分。
女子是男子的遗孀,她在整理丈夫的遗物时发现了这封未及寄出的书信,所以就按照信封上的地址找了来。
小女孩的妈妈抱过小女孩说:“孩子,你知道给你写信的人是谁吗?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卡夫卡啊!”小女孩可不管这些,她知道自己受了欺骗,洋娃娃再也回不来了时,又伤心地哭了。
几年后,小女孩长大了,从课本里,第一次看见卡夫卡这个名字。带着好奇,带着一点点激动和困惑,她开始慢慢走进他的文字世界。那里是如此的广博和深奥,她读不懂,可她已经朦胧地感知到那是一个让她钦敬的人了。
20岁时,女孩已经读完了卡夫卡的所有著作,再后来,她开始研究他,揣摩他,写了很多关于卡夫卡作品的论述。她在报纸上开设专栏、出版专著,她演讲、游说,为卡夫卡作品的推介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40岁时,已为大学副教授的她接受了一家报社采访,当被问及为什么对卡夫卡的作品情有独钟时,她谈起了30多年前那个午后,谈起了那个洋娃娃的故事。
她说:“伟大的心灵产生伟大的作品,当我能慢慢品味出那个善意的‘欺骗’背后蕴藏的大爱和无私时,我就知道,我的生命从此再也无法和一个人的名字分开了。那与其说是一些书信,不如说是一个濒临死亡的人给予一个孩子的最好礼物,给予这个世界的最后阳光和温暖。”
做人应讲求诚信,为什么卡夫卡要欺骗小女孩?
读下面这句话,说说人物表情的变化意味着什么。
男子皱着眉。突然眼睛一亮,说:“洋娃娃要是过几天还没回来,她就会给你写信的。”
文题《最后的阳光》有什么深刻含义?
指出最后一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小女孩的成长、成名离不开卡夫卡的引导和影响,有时侯,爱的阳光可以照亮心灵,温暖世界。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这样的人和事,请概述其中的一件,与大家分享。

现代文阅读
宁静是一种生产力
①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这句话颇有意味,意思是指大家都在忙碌的事情,你能够悠闲地对待它,才会有时间、有心思去满足自己的闲情逸趣。
②别人忙碌追逐的,你不追赶,别人置之不理的,你用心去体会。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发现什么呢?发现一种生活方式,发现生命的质量。《菜根谭》里说:“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平气和者百福自集。”讲的是同样的道理。
③宁静有时也是一种生产力。一个人能够平心静气,就能够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
④我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一位木匠把手表掉在半人高的刨花里,让众多徒弟去找,大家乱哄哄地找,怎么也找不着。后来他的儿子独自在夜里静静地听手表走动的响声,终于找到那块手表。事情很简单,道理却很深刻。想想看,宁静难道不是一种生产力吗?
⑤《庄子》中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天地万物是可以映照在我们心中的,前提是心要安静。喧嚣的小溪把碎沫拍打在山崖上的时候,澎湃的大海把浪花摔打在沙滩上的时候,它能照见世界吗?它什么也看不见。
⑥一个人的心里有太多欲望,过分在意他人的赞誉和诽谤之语,这颗心就会像喧嚣的小溪碎沫和澎湃的大海浪花,鼓动着,躁动着,这样的人能静下来吗?如果不能拥有一份宁静,不能拥有一种闲适,我们能看见生命的本真吗?
⑦安静下来,在中国人本来的生命规律中去发现悠然的欢喜,对今天这个时代而言,也许不仅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说它是雪中送炭也不为过。
(选自《趣品人生》,有删改)
阅读②④两段,注意出现的两个论据,完成表格内容

论据
证明观点
论证方法
论据特点
论证作用
《菜根谭》名言
心平气和能发现生命的质量
A
具有权威性
B
木匠儿子找手表
一个人平心静气能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
举例论证
确凿,可信度高


第③段中,“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与“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能否对调?为什么?
第⑥段把加点的词“太多”、“过分”删去行不行?请说明理由
你身边也有一些人不够“宁静”,请举例说明,并为他们提出建议。

①第一次强烈地想和老爸通电话,是在十年前,他生日的那天。
②那时候,我还在南方读书,交了学费,家里已无力支付我的生活费,日常开支基本上依赖学校的特困生补助和一些微薄的奖学金。我穿的衣服,是姐姐们的衣服改制而成的;鞋子,是母亲在灯下一针针做出来的;盖的被子,棉花是父亲借了亲戚家的,一天一夜时间亲手弹的……
③学校离家实在是太远了,为了省下路费,大学四年我没回过一次家。每个周末我都坐在校园的紫荆树下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又考了全年级第一名,拿到了一等奖学金;我在那件从高中时就穿的旧衣上贴了一朵精致的小花,穿在身上仍然漂亮。还告诉他,我们学校有一种紫色的花,常常在我写信的时候落下一两片,非常美丽温柔,但是在梦里我见到的却是家乡那片白绿交杂的生动的白桦林。并不是每封信都会寄出去,毕竟八分钱的邮资对我来说可能就意味着早上要吃不饱去上课。何况父母亲并不识字,每次要走到几里外的二姨家才能“听”到我信中的内容。
④没有信的日子,父亲是那么盼望能够知道女儿一切安好。于是我聪明的能解决一切困难的父亲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他让二姨在回信里告诉我,镇上的一个小商店有电话,他和老板很熟,已经说好了,以后每个星期六晚七点我把电话“打”过去,他会准时等候在那里。而他,其实并不接那电话,只笑呵呵地张开嘴,贪婪地听着那美妙的来电铃声,直至它最后消失。他一直觉得那欢快的铃声就是他女儿的笑声,只要女儿的电话铃声准时响起,他就明白女儿在他乡一切都好。
⑤我家所在的村庄离镇上有十里路,中途有一片宽广的白桦林。每个星期六的黄昏,我的父亲——一个东北汉子,会雄赳赳气昂昂地两次穿过那片白桦林。母亲说村子里的人这一天都能听到他嘹亮的歌声和笑声。
⑥我还记得那个大雪纷飞的周末,那天是父亲的生日,我多么希望他能接我的电话,我有多少话要亲口对他说呀。我的论文在一家核心刊物上发表了,稿费我拿来买了马海毛,准备亲自给您织条围巾!有一个师兄一直和我每月去做义工,他说他也要给您“打电话”。我们寝室昨晚评比,老爸您获得“最有创意老爸”称号。还有,我要对您大声说,老爸,生日快乐!
⑦可是我笑呵呵的父亲等铃声消失后即刻站了起来,昂首走出了商店。等我手忙脚乱再插好卡拔电话过去时,商店老板告诉我:“闺女,外面都是白色的呢,你老爸现在应该走进那片白桦林了吧,我这里是看不到他的影子了,你老爸棒着呢!走起路来,谁都赶不上他。”
⑧那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的父亲穿着红披风站在那片白桦林里,四周都是电话机,他拨电话给我,爽朗地大笑:闺女呀,老爸现在有好多电话了呀!
⑨据说,父亲后来接到我的来信,听到我说非常希望那天他接电话,想亲自对他说生日快乐,就大笑:傻丫头,我不都在电话铃声里听到了嘛!
文章第②③两段交代了“我”怎样的家庭背景?(2分)


下列不能表现“我”尽量为家庭节省开支的一项是(2分) ( )

A.日常开销靠特困生补助和奖学金 B.所用物品是家里带去的,没花钱买
C.用稿费买马海毛为父亲织围巾 D.大学四年没有回家一次

E.用最节约的方式与家里通讯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父亲想出的既不花钱又可知道女儿一切安好的办法。(不超过30字)(3分)


请你体会:第⑦段划线的“即刻”“昂首”分别刻画出父亲当时怎样的心情?(4分)


文中“幸福铃声”是针对谁说的?“幸福”二字有哪些丰富的内涵?(鼓励有创意的答案)(4分)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第①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第②段中提到了“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其实,“资源短缺”的表现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加以说明?(2分)


第⑥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2分)
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的?2分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去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海洋存亡,匹夫有责”的理解。(3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