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2)班的李老师,工作认真负责,经常找学生谈心,为学生指点迷津,耐心地辅导学生,得到了全班绝大多数同学的尊敬和爱戴.但班上的小林同学却不赞同全班大多数同学的看法,他说:”我迟到了几分钟,他就批评我;数学小测验时,我就简单地翻了一下书,他也把我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李老师太严了,一点不尊重我。”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1)同学们为什么会尊敬和爱戴自己的老师
(2)作为学生,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
(3)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你打算怎样尊敬老师。
“8把锈迹斑斑的铁四牙、6把尘土封存的锄头、12把长钩刀,24年的坚持不懈,数条乡间小道的平坦……”这些在讲述的,是一位老人的故事。他就是临高县林城镇宫花村92岁的黄吉贞。 “人的一辈子很短,不能白活,要给后人留点什么。”抱着“我得为群众服务”的想法,黄老从1987年就开始了义务修路生涯。25年来,他为修路共填土杂方约4000多立方,清理灌木丛及荊棘约6吨。如今,村里的路变宽了,变平了,就连邻近的乡村小道都留下了他修路的身影。“我会继续修下去,直到村里通上水泥路。”黄吉贞坚毅地说,只要还能动,他会一直修路。“心甘情愿地帮助别人是快乐的事情,这是我和老伴长寿的秘诀。”
问(1)你是怎样认识和评价黄吉贞老人的行为的?请说明理由。
(2)“人的一辈子很短,不能白活,要给后人留点什么”; “心甘情愿地帮助别人是快乐的事情,这是我和老伴长寿的秘诀”。黄吉贞老人的人生观和长寿秘诀给你什么启示?(不少于四点,4分)
西安市王炎德、李新华、程运生、陈双川等9名尿毒症患者因不堪忍受长期的病痛折磨和经济压力,商议欲“安乐死”,让自己平静地离开这个世界,将遗体捐献给医疗单位。他们年龄不一、职业不同、经历各异,但都为尿毒症患者。由于肾功能丧失,他们全靠做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每到透析前,他们都感到极度痛苦,浑身疼痛,恶心呕吐,整夜整夜地失眠。为了减少尿液生成,这几名患者平时再渴也不能喝水,如果忍不住喝了水,心脏就会因为体内水分太多而负担过重引起心衰。对这种生活,他们已不堪忍受。做血液透析时间最长的王先生告诉记者:“日子对我而言,每一天都是漫长而痛苦的。”68岁的程运生说:“我两周就要做三次透析,身体虚弱得无法动弹一步,整日呆在房子里像蹲监狱一样。”认为自己的病拖累家人也是这9名患者欲“安乐死”的一个原因。陕西经贸学院的李新华老师粗略地算了一笔账:最基本的治疗每月也得4400多元,虽然单位和亲戚朋友都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对于家庭来说,负担仍然很重,好多事情都耽误了。正是在这种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下,他们感到活着太痛苦了,觉得不如平静地离开这个世界。
问(1)我们为什么要努力维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
(2)公民行使生命健康权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3)有同学认为,一些身患绝症、饱受疼痛折磨的病人,身处生不如死的困境,如果他们自愿放弃生命、结束痛苦,社会应该支持和帮助他们实现“最后的要求”。你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吗?为什么?
最近,小刚的班里来了一位英国的小男孩David,很快小刚就和他交上了朋友。David对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不断向小刚学习中国文化,并且把英国文化介绍给小刚。虽然有时会出现分歧,但他们过的比较开心。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
(1)假如你是小刚,你主要会介绍中华民族的哪些传统文化?
(2)对于外国的文化,我们应采取什么态度?
(3)简要分析他们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有位老师和他的学生边走边聊
老师:想和我聊聊,是吗?
学生:你上课时很凶?同学们都说你笑起来更好看?
老师:这个建议不错,不过你们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总好象为谁而学?
学生:是吗?有时我们也想让自己自觉,积极些?就是不知该怎么办?
老师:真的!看来这问题必须马上解决?对了作业做了吗?先做好吗?
学生:好的。拜!
(1)这是“亦师亦友”的一种形式,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2)除上述形式外,还有其他哪些与老师沟通的方法?(温馨提示:如果你们希望你们的老师也能这样,不仿告诉你们老师。)
看漫画,谈感受。
(1)你认为孩子需要父母陪伴吗?为什么?
(2)当父母陪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子女应以什么态度对待他们?
(3)父母没时间陪我们,我们应想办法让他们知道我们最近的学习情况和想法,你有了沟通方式吗?(至少写出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