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淡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枣香醉人
洪丽丽
上午接到爷爷的电话,说給我酿了一罐醉枣,让我抽空回老家一趟。
爷爷每年都会在枣子成熟的季节,亲手挑选出一颗颗饱满.、红润的大枣,蘸上白酒,密封在破璃瓶中。瓶口用稀稀的黄泥土封住。静置两三个月后,待枣香、酒香融为一体,合为一物,才有了今天爷爷酿的醉枣。
八十岁的爷爷和八十二岁的奶奶住在离小城六十公里外的乡下老家,固执而孤独地坚守着三间土坯房和一个种着七棵老枣树的大院子.
奶奶告诉我、枣树是她嫁给爷爷的第三天上亲手种下的,到现在已有六十个年头了。
坐小城的公交车到村口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多了。
雪后的乡村,色彩单调得很,所有矮小的植物都被覆盖在白绒毯似的大雪之下。寂靜的村庄,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色。汽车没停稳前,模模糊糊地看到偌大的村口只有枣树下伫立着一个人。下车一瞧,原来是奶奶。她正倚靠着一棵弯弯曲曲、疙疙瘩瘩的老枣树,张望着从远处驶来的汽车。
呼呼的北风,依旧是那样寒冷、剌骨,不时地吹拂起她額前几缕花白的头发,但树下的她却像雕塑般一动不动,只有头上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在瑟瑟地抖着。
奶奶的个子似乎又矮了一些,童年印象中的她是个大高个,干活利落,走路飞快。我总要仰着小脑袋看她,一溜小跑地跟在她的后面。只是,恍惚间,奶奶竟变成了眼前的模样;个子矮了,佝偻着身子,走路也有些不稳了。
“不是打电话不叫你来接我吗? ”我慌忙上前搀住她的胳膊,把她全身的重量都揽在自己身上。
“爷爷的气管炎又犯了吗? ”我问。
“没犯,别担心,我们壮实着呢! ”奶奶一向报喜不报忧。
走进院子,七棵老枣树挥舞着光秃先的树枝,像久违的老朋友般无声地迎接着我。 这七棵老枣树收藏着我单纯而快乐的童年时先……
“奶奶,今年的枣结这么多啊! ”八岁扎着两根羊角辫的我,蹲在九岁哥哥的后面,一边和奶奶说笑着,一边用两只小手胡乱地划拉着地下被爷爷打落的枣子。
爷爷笑呵呵地站在木梯上,用力地挥动着手中长长的打枣竿。一阵疾风暴兩,红通通、圆滚滚的枣子纷玢落下。我和哥哥大呼小叫着,疯跑着,打赌谁先找到今年最大、
最红的枣子。五岁的小妹最为老实了,两只胖嘟嘟的小手不时地检起两颗小枣,放进奶奶的大枣筐里,乖巧、懂事的模样,引逗得爷爷和奶奶哈哈大笑。
时光如箭,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
“奶奶,那棵枣树怎么歪成这样了呢? ”我问奶奶。
奶奶抚摸着干枯的树干说:“唉,这棵枣树也老了! ”记忆中这棵枣树结的枣子,即便是刚刚点红,滋味也是酸甜酸甜的,最为解渴、解馋。
虽说是棵枣树,它的意义于我来说却是朝夕相处、不离不弃的童年玩伴。春天,顽皮地在它疙疙瘩瘩的身上攀来爬去;夏天,撑一个木床,在它绿色庇护伞下纳凉;秋天,肆意摘取它的果实;冬天,又把所有积雪堆在它的脚下。它和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构成了我童年美好图画中最不可或缺的记忆。一年又一年,奶奶和爷爷为这个大家庭日夜操劳着,枣树发芽、开花、结出最大最红的枣子;一年又一年,奶奶粗糙的手上布满了淤黑色的老年斑,枣树的树皮翅起甚至开始一块块地脱落;一年又一年,爷爷健壮的身体日渐衰弱,枣树的果实也越来越少。
时间,飞逝的时间,残酷的时间,把所有一切都改变了。
爷爷、奶奶和枣树,却默默承受住了!
家中,爷爷正在烧火,锅台旁摆着早已包好的两帘饺子.
“怎么又包铰子?不怕累着? ”我嗔怪奶奶。
“不累,你不是爱吃菜焰的吗?我和你爷爷常包! ”
灶下烧火的依然是爷爷,抢也抢不过他。他总怕我不会烧这种大灶。爷爷呼噜呼噜的气管和吱吱啦啦的风箱一唱一和的,听得我一阵阵的揪心。
“让你们搬到城里就听话吧,你们这么大岁数了,还住在老家土坯房里,会叫人笑话我们不孝顺的! ”我又开始劝奶奶。
“这房子咋了?不能住人?你们不都是在这房子中出生的吗?”耳背的爷爷显然是听到了我的话,像吵架似地嚷嚷着,固执的表情完全是一个三岁小孩子的模样,令我好气又好笑。
“不就图你们有个根,有个老家吗? ”奶奶边往锅中下饺子边说。
我正用勺子搅着下到锅中的饺子,听到这儿鼻子一酸。
吃饭时,照例,爷爷、奶奶一个劲儿地劝我多吃。
“别夹了,我都吃饱了,现在都流行减肥,哪有你们孙女这么胖的!”我夸张地比画着。
“咱可不减,把胃都减坏了!”他几乎是对着我吼了。
我要走了,爷爷让我捎上那一罐醉枣。“这七颗枣树真是老了,今年才结了半筐枣子!”我听到了他喉咙里发出两声似有似无的叹息声,很轻很轻,却只好装作没有听见,低头快步地走出家门。
还是奶奶送我到村口公路上等车,患气管炎的爷爷不常出门,无论是谁送回老家,总是奶奶送出屋门,院子,一直送到村口。
一个没有老家的人是没有根的。爷爷和奶奶就像这院中七棵老参树的根,铁铸石雕的根,屹立不倒的根,屹立不倒的枣,他们用生命培育出的儿女像极了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红枣,所以不论我们的外表多鲜亮、滋味都甘甜,依然不能离开这深深扎根地下,已然融入血脉的生命之根——哪怕他们走了一段崎岖难行的人生路,耗尽了全部心血、力气,只剩下了风烛残年的躯壳。
奶奶目送我坐上了公交车,汽车缓缓开动,我慢慢地远离了老家,最后消失在我视线里的是奶奶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
我紧紧地捧着那罐醉枣,不禁陶醉在了那浓浓的枣香和深深的四年之中。
《选文有删改》
本文标题为“枣香醉人”,有人认为也能以“根”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大城市交通拥堵和污染是世界性的难题,但从来没有一个城市仅通过修建更多的道路就能解决道路拥挤和污染问题。世界上一些城市修建了大量的道路,而一些城市道路很少,但道路拥挤和污染程度差别并不是很大。道路越多只是鼓励更多的人用自己的车,进而占用了更多的道路空间……最近对伦敦道路拥挤问题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伦敦即使把整个中心区拆掉修建道路,仍然存在交通拥挤问题。
对解决道路拥挤问题,经济学家总有一个理论上的回答——道路定价。根据人们用哪一条道路,在一天中或一年中什么时候用这些道路,以及他们使用这些道路时污染的程度,对使用道路的人收费。要把价格确定在保证最适当的使用量的水平上。
在新加坡决定试着这样做之前,还没有哪一个城市敢用道路定价法。许多想法通常在理论上看来很好,但实践中总有一些隐藏的、未预见到的缺点。而新加坡现在已经有了10多年的经验,这个制度还在运行,没有什么未预见到的问题。新加坡是地球上惟一一个没有道路拥挤、没有汽车污染的城市。
在新加坡城市中心区周围有一系列收费站。要开车进入城区,每辆车必须根据行驶的道路、开车的时段以及当天的污染程度交费。价格的上升和下降让道路的使用量达到最佳水平。
此外,新加坡计算了城市中心区以外没有污染时可容纳的最大汽车量,据此,每月拍卖适量的新车牌照。不同类型的牌照允许不同程度的使用。允许在任何时候使用的牌照比只允许周末——拥挤不太严重的时间——使用的牌照贵得多。价格取决于供求。由于有了这种制度,新加坡不用把资源浪费在无助于遏制道路拥挤和污染问题的基础设施之上。从这种制度中得到的钱用于降低其他税收。
既然这样的话,伦敦为什么在最近的汽车拥挤和污染问题报告中否定了道路定价的提议呢?他们担心,这种制度会被认为来自政府的繁琐干预太多,而且,公众也不能接受这种让富人开车比穷人多的制度。这两种看法忽略了一个事实:我们已经有收费道路,现在的新技术使避免这两个问题成为可能。在用条形码和结算卡时,一个城市可以在全城不同地点安装读码机,当任何一辆车开过每一个点时就根据天气、一天中的时间和地点从驾驶员的结算卡账户扣除一定数额的钱。在车内,驾驶员有一个仪表,这个仪表可以告诉他被扣除了多少费以及他的结算卡账户上还剩多少钱……
如果一个人是平等主义者,认为开车的特权应该是平等分配的(即不根据收入),那么,每年给每辆车一笔结算卡金额,那些愿意少开车的人可以把他们没用完的金额卖给那些想多开车的人。这种制度不是给城市带来额外的税收收入,而是给那些愿意住在工作地附近的人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者一种收入补贴。由于穷人开车比富人少,这种制度结果是一种把富人收入给予穷人的平等化再分配。
下列对实行“道路定价”原因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经济学家对解决道路拥挤问题的理论回答。
B.限制更多的人用自己的车占用更多的道路空间。
C.不需要修建更多道路就能解决道路拥挤和汽车污染问题。
D.可以把富人的收入给予穷人的一种平等化再分配。

下列不属于新加坡的“道路定价制度”的内容的一项是()

A.根据车辆行驶的时段收费;时段不同,价格不同。
B.根据道路使用时污染程度,决定收费价格的上升或下降。
C.根据不同类型的车辆牌照,决定车辆不同程度的使用。
D.把道路定价制度的收益用于遏制道路拥挤和污染的基础设施上。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路定价目前还未推广,主要不是技术的原因,而是认识方面的原因。
B.道路定价可以节约资源,减少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城市能够良性循环。
C.道路定价收费给各个城市带来的收入将降低其他税收,使百姓获益。
D.道路定价的实施将促使富人多开车,穷人少开车,从而大大缩小贫富差距。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海水西送”工程的意义
思源
内蒙古生态形势已经相当险恶。旱,缺水,风沙,已成为内蒙古气候的写照,严重制约着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锡林郭勒,在蒙语中意为丘陵地带的河,历史上曾是水草茂盛的好地方,如今却面临严重的沙化现象。这里60%的草原沙土裸露,而且这种趋势还在继续恶化之中,不远的将来,被沙化的草原将有可能和原有占全盟l/4面积的浑善达克沙地连成一片,沙尘暴之源更加扩大,后果非常严重。在额济纳旗,年降水量仅37毫米,原本处于额济纳盆地底部的居延海居然全部干涸,昔日的额济纳绿洲正逐渐消失,等待它的命运也许就是下一个罗布泊。顺着额济纳向南,是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沙漠就占去全旗70%的土地。在这片5万平方千米面积的大沙漠的东南面,是腾格里沙漠,面积达3万平方千米,两大沙漠之间的绿洲也在消失之中。不用几年工夫,这里将会成为两大沙漠手拉手的黄沙带。这不又是一处生态悲剧吗?
到哪里才能找到水呢?为寻找新的水源,人们修建水库、打深井,抽取地下水,搞流域间调水,实施人工降雨,几乎把能想到的办法和技术都用上了。然而,这些措施似乎只是应急,解决了眼前,并不解决根本。特别是盲目抽取地下水,造成生态灾难。深井越打越深,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更使得许多河水断流,湖泊干涸。
有没有可能换个思维方向来找新水源呢?从地图可以看出,中国大陆的东面就是海洋。
而渤海离锡林郭勒最近,直线距离不到500千米。我们为什么不能把渤海的水引入蒙古高原,甚至西部内陆呢?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协助之下,引渤海海水济锡林郭勒盟工程方案终于成形了,并接受了评估。
引渤海海水济锡林郭勒盟工程方案就是从辽宁葫芦岛取渤海海水,通过提扬工程,将渤海海水分级提升到海拔l100米左右的高度,并直接输送到锡林郭勒盟的锡林浩特市;将海水直接用于胜利煤田的煤化工生产和煤发电企业的生产中,再用煤电企业的余热进行海水淡化,生产出复合海盐以及其他海水化工产品;淡化的海水,除直接提供人们生活用水之外,还将用于湖泊、湿地的恢复,发展节水型农业、牧业和种植业。
可见,这是一个全新的“煤化工——海水淡化”综合利用组成的循环经济系统。,它的剩余能源及产品都得到充分利用。首先是海水解决了煤炼化过程中的降温问题;其次,可以利用降温余热进行海水淡化和化学资源生产。我国的煤化工生产热利用率仅37%—45%.而剩余的近50%余热完全可满足海水淡化和化学资源生产需要,主要产品除淡水和复合海盐外,还有石膏、芒硝、氯化钾、硫酸镁、氯化镁、碳酸镁和溴等。
(节选自《海洋世界》2007年第5期)
下列表述不能说明“内蒙古生态形势已经相当险恶”的一项是

A.锡林郭勒盟60%的草原沙土裸露.而且这种趋势还在继续恶化之中。
B.锡林郭勒盟被沙化的草原和面积巨大的浑善达克沙地连成一片。
C.原处于额济纳盆地底部的居延海全部干涸。昔日的额济纳绿洲正逐渐消失。
D.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这两大沙漠之间的绿洲也在消失之中。

下列对“引渤海海水济锡林郭勒盟工程方案”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通过提扬工程,将渤海海水分级提升到海拔约1100米的高度。
B.它将海水作为生产原料进入“煤化工——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体系之中。
C.它用煤电企业的余热淡化海水,生产出复合海盐以及其他海水化工产品。
D.它将淡化的海水,主要用于湖泊、湿地的恢复,发展节水型农业、牧业和种植业。

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渤海海水济锡林郭勒盟工程的实施,将可能使锡林郭勒盟草原沙土裸露的趋势得到缓解。
B.煤化工生产的热利用率很低的现状,说明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增效节能的潜力还很巨大。
C.因为引渤海海水济锡林郭勒盟工程无论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非常突出,所以这一工程的成功指日可待。
D.人们为了解决内蒙古干旱沙化现象做出的很多尝试都治标不治本,这是“海水西送”这一工程创想的特殊背景。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李泽厚
在世界各大民族和文化传统中,中华民族是最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的民族之一。这一点,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哲学和中国艺术,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美学。我们应从这个根本点出发,结合中国哲学和中国艺术观察中国美学的基本特征。
从哲学上看,善历来是中国哲学所探讨的最高课题。西方哲学很为重视的认识论,在中国哲学中一向不占主要地位。中国艺术历来强调艺术在伦理道德上的感染作用,表现在美学上,便是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这成为中国美学的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中国美学要求审美意识具有纯洁高尚的道德感,注意审美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反对沉溺于低级无聊的官能享受。
在中国美学的“诗言志”这一古老的命题中,开始蕴涵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这个思想的萌芽。这一基本的思想和古希腊美学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摹仿”的说法,刚好成为一个明显的对比,表现了东西方美学的不同特征。尽管古希腊美学也不否认艺术对人的情感的影响和作用,但从整体上看,它更为强调的毕竟是艺术对现实的再现的认识作用。中国美学强调情感的表现,但同时又要求艺术表现的情感应当是合乎伦理道德的善的情感。从孔子所说的“思无邪”,到《毛诗序》中所说的“发乎情,止乎礼义”,都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美学历来认为真正的艺术无不是贯注在人格中的善的情感的真实无伪的表现,“理”与“情”不能互相外在、分离,而应当融为一体。
在中国美学中,达到了善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在最根本和最广大的意义上达到了美的境界。在这一点上,中国和西方也有明显的不同。西方常常是由道德而走向宗教,以宗教境界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国美学则是由道德而走向审美。人生的最高境界为审美,不到宗教的虚幻世界中去寻求解脱,这是中华民族应当批判继承的优良传统。我们民族的那种历经患难而不灭的坚毅乐观的精神,不能说同这种传统毫无关系。(选自《中国美学史》,有删改)
下列几个概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本点”:指中华民族最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并影响了中国哲学、中国艺术和中国美学。
B.“诗言志”:指艺术是用来表达情感的。
C.“认识论”:指西方哲学十分重视而中国哲学却忽视了的一种关于人的认识的来源、发展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学说。
D.“批判继承”:指运用鲁迅所提倡的“拿来主义”原则进行继承。

对“在中国美学中,达到了善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在最根本和最广大的意义上达到了美的境界”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样说是因为中国艺术在美学上历来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
B.这样说是因为中国美学要求审美意识必须具有纯洁高尚的道德感,要求审美必须具有社会价值。
C.这样说是因为中国美学强调艺术必须表现情感,而且这种情感应当是合乎伦理道德的善的情感。
D.这样说是因为我们民族历经患难而不灭的坚毅乐观的精神正是建筑在这一美学思想的基础之上的。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是世界各大民族中最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的民族。
B.文章将中国美学“诗言志”之说与古希腊美学“摹仿”之说进行对比,为的是表明东西方美学的不同特征。
C.中国美学思想的根本特征有三点:(1)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2)强调艺术是情感表现,且这种情感应当是合乎伦理道德的善的情感;(3)审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D.中国美学由道德走向审美,是人间正道;而西方美学由道德走向宗教就不大妥当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生命从哪里来
生命起源于哪里?来自那深褐色的土地,蔚蓝色的大海,还是浩渺的宇宙?
起初,苏联有位科学家认为,宇宙中弥漫着一种生命孢子,这种生命孢子偶然穿过厚厚的地球大气层,飞落到地球上,在地球上生根、繁衍,生命就这样来到了地球。孢子裹着厚厚的外衣,能使它们历经漫长、寒冷、没有水份和营养的星际旅途而丝毫未损。但是,过了不久,另一位科学家提出了疑问。因为孢子虽然能够抵御饥寒,却无法抵抗宇宙中的各种射线。在各种射线的“杀伤”下,孢子将无法在星际间完成生命之旅。
虽然“孢子说”站不住脚,但是有的科学家还是认为生命起源于外太空。他们找到了一些证据。科学家位发现生命中有一种元素——钼,但是钼在地壳中含量很低。那么,地球上的生命会不会起源于含钼较多的其他星体?同时,科学家们在宇宙尘埃表面发现的碳分子。1969年,科学家在一块降落在澳大利亚的陨石上发现了氨基酸分子。由此证明,在宇宙中的许多地方,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的化学演化早已完,这为由有机物到生命大分子结构的演化准备了充足的物质基础。组成生命的有机分子完全有可能来自外太空。此外,太空中弥漫着微生物。微生物是一种繁殖能力极强、生存能力极强的菌种,无论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中都能生存,它能在密布射线的宇宙空间中生存也毫不奇怪。科学家发现,宇宙中存在着“星际消失”现象,也就是说,来自宇宙深处的星光在到达地球的途中,因被星际物质吸收而减弱。这种星际物质是由星际间的气体、尘埃组成的,经实验证实含有微生物。它们在星际中形成一种云状的物质,吸收和散射来自宇宙深处的星光,使星光变暗。有科学家认为,正是由于微生物的存在,生命才得以从一种星球传播到另一个星球。
不过也有科学家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坚信地球最初的混沌状态已促使生命产生。美国有一个叫米勒的青年,他别出心裁地设计制造了一套奇特的装置。他先把球形玻璃管抽成真空,再用130℃的高温消毒18小时,然后将甲烷、氨、氢气装入瓶中,并通入水蒸汽,使其不断循环,使它们的比例和原始大气基本相同,同时模拟原始地球大气层雷鸣闪电的自然条件,连续进行火花放电,这样小小的试管好比浓缩了的原始地球。经过八天八夜的实验,奇迹出现了,米勒竟然得到了几种组成生命不可缺少的蛋白质的原料—氨基酸和其它有机物。这个实验证明,地球上的闪电、太阳辐射及陨石下落提供的能量,可以使地球大气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这些有机物随雨水流进大海,海水使它们象受紫外线的伤害,安全地合成核酸和蛋白质,并最终形成生命。
米勒的实验为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提供了重要证据,同时创造了模拟实验的方法,使生命起源的研究开始为实验科学。
尽管“孢子说”遭到质疑,但有的科学家还是认为生命起源于外太空,下列不是他们理由的一项是()

A.科学家在宇宙尘埃表面和陨石上发现了碳分子和氨基酸分子等有机星际分子。
B.钼是构成生命的重要元素之一,但它在地球的地壳中含量很低。
C.科学家认为,太空中的这些微生物起着将生命从一个星球传播到另一个星球的作用。
D.微生物繁殖能力、生存力极强,它们与气体、尘埃共同组成星际物质,造成宇宙中“星际消光”现象。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科学家认为生命孢子由于没有水分和无法抵挡宇宙中的各种射线,所以无法穿过厚厚的大气层到达地球。
B.宇宙的许多地方早已完成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的化学演化,并开始了由有机物向生物大分子结构的演化。
C.米勒设计制造了一套奇特的装置来人工模拟自然,标志着用科学实验探索生命起源的开始。
D.“星际消光”是指宇宙中星际物质的光芒被弥漫在太空中的大气、尘埃等吸收和散射而变暗的现象。

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米勒的实验证明,地球上最初的特定自然环境能够促使大气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B.宇宙中许多星际已经完成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的化学演化,因此,外星球完全可以产生生命体。
C.对生命的起源,尽管科学家们提出了种种假说,但一直以来难有定论。
D.米勒的实验实现了无机物到有机物的转化,证明了生物起源可能是一种化学进化。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钱上的御书
我国从古到今都比较注重钱币上的书法艺术,到了宋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篆、隶、真、行、草、楷诸体皆备,均用于钱文之上。不少还出于书法名家之手。如苏轼、司马光等都曾参与书写过钱文。有一种由皇帝亲书钱文作样进行浇铸的铜钱,行家们称为“御书钱”。宋太宗、徽宗、高宗都是书家高手,挥毫之余,犹喜御书钱文,这些文字,神韵飘逸、洒脱风骚,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欣赏价值。
公元990年,宋太宗赵炅改元淳化,他亲书“淳化元宝”。公元996年改元至道,所铸“至道元宝”,都有楷、行、草三体。均出自宋太宗赵炅亲书钱文,他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御书钱文的第一个皇帝,从而开创了“御书钱”的先河。同时以行书,草书入币,在以前的钱币文字里是从未有过的,而一个年号钱币同时有三种书体,这在中国货币史上更是空前的。这是钱文书法的一次重大突破,改变了历朝历代用单一书体铸钱的习惯,而作为皇帝关心并亲自为钱币书写钱文,也是前所未有的。
太宗钱文,楷书写得浑厚端庄、笔力含蓄;行书线条清晰,劲挺奔放;草书则神采飞扬、奔放流畅,为后世所称道。北宋初期文学家王禹偁对御书钱极为推崇,被贬官之后,还念念不忘御书钱,曾写过一首咏泉诗。
“谪官无俸突无烟,唯拥琴书尽日眠;还有一般胜赵壹,囊中犹贮御书钱。”(注:赵壹为东汉人,曾写诗讲:“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
诗中提到的御书钱,应当就是宋太宗亲书的“淳化元宝”。而在古钱的御书中,最享盛誉的是北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
“风流天子出崇观,铁画银钩字字端;闻道蜀中铜货少,凭凭顽铁买江山。”
这首诗就是赞叹徽宗传神的瘦金体所书的御书钱。诗写得很有意思,说蜀中因人喜欢宋徽宗的御书钱,多藏匿不出,结果造成了铜钱匮乏,只好铸铁钱行用了。
公元1101年,北宋徽宗赵佶即位,中国的御书钱进入了全盛期。徽宗作为一代君主,不善治国,在政治上是一个昏君,却偏偏是一个不错的艺术家,他在琴、棋、诗词、书画方面无所不精,最有建树的,莫过于书画。他所创的“瘦金体”在书法界独树一帜,扬名古今。
徽宗在钱币上,也不忘展示他的书法才华,曾多次亲笔书写过钱文,有“崇宁通宝”、“大观通宝”和“宣和通宝”等年号钱,后世称这类御书的钱币为“御书钱”,它又是中国北宋时期的独特产物。其钱文瘦金体的书法风格是:铁画银钩、瘦硬挺拔、骨清神秀、妍美动人。特别是其中的“崇宁通宝”和“大观通宝”,更是徽宗之杰作。纤瘦、挺劲的瘦硬笔法,使人耳目一新,有特别引人注目的美感。
历史上善书的皇帝并不罕见,如晋元帝的“凤尾诺”、齐武帝的“花草书”均久负盛名,但是真正表现出独特的个性,所谓“巍然独秀者”,宋徽宗是当之无愧的,为历代帝王所不及。在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书法宝库中,千年来盛名不衰。
铜质细腻、精美绝伦的崇宁、大观钱,因其制作精良、铸工精湛、书法秀美而居御书钱之首,博得收藏家爱不释手。由于钱币上留下了极其珍贵的书法真迹,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书法家收藏此钱加以研究和欣赏,因而钱币界称宋徽宗为继王莽以后,古来铸钱第二能手之美称。
(选自《知识窗》2007年第1期)
下列关于“古钱上的御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指由皇帝亲自在铜钱上书写并作为浇铸样品的书法。
B.我国古钱上的御书,主要采用的是楷、行、草等字体。
C.我国古钱上的御书是从宋太宗亲书“淳化元宝”开始的。
D.历代古钱上的御书中,最负盛名的是北宋徽宗的“瘦金体”。

根据原文,以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不少书法名家如苏轼、司马光等都参与过御书钱文的书写。
B.宋代以前,各个朝代的皇帝在钱币上的御书都是单一的字体。
C.在历代文学家中,当数北宋初期文学家王禹偁最为推崇御书钱。
D.宋徽宗的书法凭借其独特的个性千百年来扬名中外,盛名不衰。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蜀中人喜欢收藏宋徽宗的御书钱,致使当时铜钱匮乏,宋徽宗及其之后的皇帝
只好改用铜铸钱为铁铸钱了。
B.晋元帝和齐武帝的书法因缺乏独特的个性,他们的“凤尾诺”的“花草书”并不被收藏家看好,如今已经失传。
C.钱币界称宋徽宗为古来铸钱第二能手,说明王莽当政时铸过的御书钱不仅数量比宋徽宗时期多,且艺术价值也更高。
D.我国古代皇帝在钱币上留下的御书钱,不少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欣赏价值,堪称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