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水莽草
蒲松龄
水莽,毒草也。食之,立死,即为水莽鬼。俗传此鬼不得轮回,必再有毒死者,始代之。
有祝生,其同年某,中途燥渴思饮。俄见道旁一媪,张棚施饮,趋之。媪承迎入棚,给奉甚殷。嗅之有异味,不类茶茗,置不饮,起而出。媪急止客,便唤:“三娘,可将好茶一杯来。”俄有少女,捧茶自棚后出,年约十四五,姿容艳绝。生受盏神驰;嗅其茶,芳烈无伦;吸尽再索。至同年家,觉心头作恶,疑茶为患,以情告某。某骇曰:“殆矣!此水莽鬼也。先君死于是。是不可救,且为奈何?”某悬想曰:“此必寇三娘也。数年前,食水莽而死,必此为魅。”或言受魅者,若知鬼姓氏,求其故裆,煮服可痊。某急诣寇所,实告情,长跪哀恳;寇以其将代女死,故执不与。某忿而返,以告生。生亦切齿恨之,曰:“我死,必不令彼女脱生!”某舁送之,将至家门而卒。母号涕葬之。遗一子,周岁。妻不能守节,半年改醮去。母留孤自哺,劬瘁不堪,朝夕悲啼。
一日,方抱儿哭室中,生悄然忽入。母大骇,挥涕问之。答云:“儿地下闻母哭,甚怆怀,故来奉晨昏耳。儿虽死,已有家室,即同来分母劳,母其勿悲。”母问:“儿妇何人?”曰:“寇氏坐听儿死,儿甚之。死后欲寻三娘,遇某庚伯,相指示。儿驰去,强捉之来。今为儿妇,亦相得。”移时,门外一女子入,华妆艳丽,伏地拜母。生曰:“此寇三娘也。”虽非生人,母视之,情怀差慰。生便遣三娘操作。三娘雅不习惯,然承顺殊怜人。由此居故室,遂留不去。
女请母告诸家。生意勿告;而母承女意,卒告之。寇家翁媪,闻而大骇,命车疾至。视之,果三娘。相向哭失声,女劝止之。媪视生家良贫,意甚忧悼。女曰:“人已鬼,又何厌贫?祝郎母子,情义拳拳,儿固已安矣。”因顾生曰:“既婿矣,而不拜岳,妾复何心?”生乃投拜。女便入厨下,代母执炊,供翁媪。媪视之凄心。既归,即遣两婢为之服役,遗金百斤、布帛数十匹。寇亦时招归宁。居数日,辄曰:“家中无人,宜早送儿还。”故稽之,则飘然自归。翁乃代生起夏屋,营备臻至。
一日,村中有中水莽毒者,死而复苏,相传为异。生曰:“是我活之也。彼为李九所害,我为之驱其鬼而去之。”母曰:“汝何不取人以自代?”曰:“儿深恨此等辈,方将尽驱除之,何屑此为!且儿事母最乐,不愿生也。”由是中毒者,往往具丰筵,祷诸其庭,辄有效。
积十余年,母死。生夫妇亦哀毁,命儿以礼仪葬母。
一日,谓子曰:“上帝以我有功人世,策四渎牧龙君,今行矣。”俄见庭下有四马,驾黄檐车,马四股皆鳞甲。夫妻盛装出,同登一舆。子泣拜,瞬息而渺。其子请诸寇翁,以三娘骸骨与生合葬焉。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
注:①同年:古时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另指同年龄或同一年。②劬瘁:辛劳,劳苦。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祝生,其同年某,中途燥渴思饮造:拜访
B.母号涕葬之。遗一子,周岁甫:刚刚
C.寇氏坐听儿死,儿甚之恨:遗憾
D.祝郎母子,情义拳拳拳拳:恳切,诚挚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儿固已安
②不知将军宽至此也
B.①某急诣寇所,实告
②但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C.①儿地下闻母哭,甚怆怀
②若亡郑而有益君,敢以烦执事
D.①上帝以我有功人世,策四渎牧龙君

②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楚怀王左徒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祝生事母至孝的一项是
①劬瘁不堪,朝夕悲啼                 ②儿地下闻母哭,甚怆于怀,故来奉晨昏耳
③生乃投拜                           ④代母执炊,供翁媪
⑤已有家室,即同来分母劳,母其勿悲   ⑥儿事母最乐,不愿生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⑤⑥ D.①④⑥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说中了水莽草毒的人,如知道害他的鬼的姓名,只要得到他生前穿过的裤子,煎水服用,就可以痊愈。祝生的同年到寇三娘家,请求帮忙。寇家因为有人做女儿的替身,女儿就可以投胎再生,坚决不给。没得到解药的祝生被同年背着回家,快到家门时就死了。
B.寇家时常让三娘回去省亲,住几天后,三娘就要借“家中无人照顾,还是让我早点回去吧”的理由回祝家,回家前,特意给娘家叩头。可见,三娘对自己的父母也很孝顺。
C.祝生虽中水莽草毒而为鬼,但他没有像其他鬼一样找人代替自己,而且他还非常憎恨那些找人替死的水莽鬼,因此开始驱鬼,救了很多人。
D.祝生的善行感动了天帝。天帝任命祝生做四渎牧龙君,祝生和三娘都得道成仙。最终,祝生的儿子经寇家同意后,将三娘骸骨与祝生合葬在一起。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君死于是。是不可救,且为奈何?
(2)因顾生曰:“既婿矣,而不拜岳,妾复何心?”
(3)由是中毒者,往往具丰筵,祷诸其庭,辄有效。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将第Ⅰ卷文言文中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时承平久,郡县无守备,山东故不置重兵。
答:
七月,彦视师兖州。甫出城,遇贼万余,彦缒入城。
答:
然征妖贼时,诸将多杀良民冒功,而其子官锦衣,颇招摇都市。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每小题3分,共9分)
赵彦,肤施人。万历十一年进士。授行人,屡迁山西左布政使。光宗嗣位,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辽阳既失,彦请增兵戍诸岛,特设大将登州。登、莱设镇,自此始。
时承平久,郡县无守备,山东故不置重兵。彦任都司杨国栋、廖栋,而檄所部练民兵,增诸要地守卒。请留京操班军及广东援辽军,以备征调。荐起故大同总兵官杨肇基为山东总兵官。七月,彦视师兖州。甫出城,遇贼万余,彦缒入城。肇基急迎战,而令国栋及栋夹击,大败之横河。国栋又大破贼沙河,乃筑长围以攻邹。抗守三月,食尽,贼党尽出降。
彦已加兵部待郎,论功,进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再加太子太保,荫子锦衣卫世佥事,赍银币加等。三年八月召代董汉儒为兵部尚书,极陈边将克饷、役军、虚伍、占马诸弊,因条列综核事宜。上称善,立下诸边举行。杨涟劾魏忠贤二十四罪,彦亦抗疏劾之,自是为忠贤所恶。
彦有筹略,晓畅兵事。然征妖贼时,诸将多杀良民冒功,而其子官锦衣,颇招摇都市。给事御史交劾之。彦三疏乞罢。魏忠贤挟前憾,令乘传归,子削籍。寻追叙兵部时边功,即家进太子太傅。未几卒。节选自《明史·赵彦传》
下面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所部练民兵檄:命令
B.荐故大同总兵官杨肇基为山东总兵官起:起用
C.子锦衣卫世佥事荫:庇佑
D.子削籍:户口

下面划线的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备征调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B.筑长围以攻邹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条列综核事宜宾客到蔺相如门谢罪
D.自是忠贤所恶约婚姻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明以前,像登州、莱州这样的边境是没有设置兵力防备的。赵彦巡抚山东时,开创了这一历史性时代。
B.明朝国泰民安时,山东是没有兵力部署的。赵彦起用了自己的故友杨肇基为山东总兵官。
C.在论功行赏时,赵彦不仅因功勋卓著一再加官晋职,还庇佑自己的儿子得到了世袭锦衣卫佥事一职的美差。
D.足智多谋且通晓军事的赵彦,但还是因为当年手下人冒功和自己儿子过于招摇,被大臣们弹劾,不得不乞求罢官归田,最终在家里被进职为太子太傅。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东 坡 谓 柳 柳 州 诗 在 陶 彭 泽 下 韦 苏 州 上 此 言 误 矣 余 更 其 语 曰 韦 诗 在 陶 彭 泽 下 柳 柳 州 上。余昔在扬州作《论诗绝句》有云:“风怀澄澹推韦柳,佳处多从五字求。解识无声弦指妙,柳州那得并苏州。”又常谓陶如佛语,韦如菩萨语,王右丞如祖师语也。
(选自清·王士禛《分甘余话》)
[注]王右丞: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
请写出文中提到的“柳柳州”“韦苏州”的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士禛认为韦苏州的诗高于柳柳州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意,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题
是时,汉还定三秦。项羽闻汉王皆已并关中,且东,齐、赵叛之,大怒。乃以故吴令郑昌为韩王,以距汉。令萧公角等击彭越。彭越败萧公角等。汉使张良徇韩,乃遗项王书曰:“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又以齐、梁反书遗项王曰:“齐欲与赵并灭楚。”楚以此故无西意,而北击齐。征兵九江王黥布。布称疾不往,使将将数千人行。项王由此怨布也。
汉之二年冬,项羽遂北至城阳,田荣亦将兵会战。田荣不胜,走至平原,平原民杀之。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阬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齐人相聚而叛之。于是田荣弟田横收齐亡卒得数万人,反城阳。项王因留,连战未能下。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殽、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  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求太公、吕后不相遇。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求汉王,反遇楚军。楚军遂与归,报项王,项王常置军中。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下列句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使张良韩徇:带兵占领
B.皆田荣降卒阬:活埋
C.收家室而西西:向西
D.审食其从太公、吕后行间:从小路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项羽带兵作战神勇,势不可挡的一组是()
①欲得关中,如约即止②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③相随入殽、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④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
⑤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⑥报项王,项王常置军中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致信项王,并且利用齐国、梁国反叛的书信,终于诱使项王无意西征而出兵齐国,为汉王东出伐楚创造了有利条件。
B.田荣田横兄弟前仆后继,先后率众奋起反抗楚军。在城阳作战中,项羽因不能迅速取胜而不得不驻留。
C.项王一方面派诸将北上攻齐,一方面亲自带兵南下与汉军作战,在收复彭城之后又乘胜追击,大破汉军。
D.楚军追击汉王,汉王不惜把自己的孩子孝惠、鲁元二人推到车下,最终他们和太公、吕后等人一起被楚军俘虏,并被扣留在项王军中。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布称疾不往,使将将数千人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小题。(12、13题各2分,14题5分,共9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节选自《师说》)
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师之不传也久矣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
B.其闻道也先乎吾
君臣守以窥周氏
C.令其智乃反不能
向时之士也
D.吾从而

道也
下面各组句中划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生吾前
其皆出于此
B.其闻道已先乎吾
师道之不传久矣
C.师不必贤弟子
青,取之
D.三人行,必有我师

于其身也,耻师焉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