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相之知也!“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注 ①左衽,在左边开衣襟。这是“夷狄”习俗之一。②谅,信。这里指小信。③如:乃。用斜线(/)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2)自经于沟渎而莫相之知也。在上一则中孔子批评管仲不知礼,而在这两则文字中孔子又否定了子贡与子路关于管仲非仁者的疑问,这是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之,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曰:“若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导译,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太子为王。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
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左谷蠡王攻其太子自立,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汉拜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后,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其明年.骞为卫尉,与李将军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是岁汉遣骠骑破匈奴西域数万人,至祁连山。其明年,浑邪王率其民降汉,而金城、河西并南山盐泽空无匈奴。匈奴时有候者到,而希矣。其后二年,汉击走单于于幕北。
(天子)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使,使遗之他旁国。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寞、扦宋及诸旁国。乌孙发导译送骞还,骞与乌孙遣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骞还,拜为大行。岁余,卒。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更:经过 |
B.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报:报答 |
C.汉拜骞为太中大夫拜:授予官职 |
D.知永草处,军得以不乏乏:困乏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与“欲因此时降武”中“因”相同的一项是( )
A.闻此言,因欲通使 | B.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C.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 | D.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汉朝正想攻打匈奴的时候,张骞应朝廷的招募,带着一百多人和堂邑父的胡奴名甘父的一起从陇西出境,出使月氏。 |
B.张骞被匈奴扣留十三年,受尽了煎熬,每当穷困危急的时候,靠善射的堂邑父射杀禽兽当饭吃而渡过了难关,终于带着所有部署回到了汉朝。 |
C.回到汉朝后,张骞又曾跟随两位将军去攻打匈奴,但个人的遭遇却迥然不同,跟随大将军时因立功被封侯,跟随李将军时因误了约定时间险些被杀。 |
D.后来,张骞又被朝廷派往旁的国家,最后和乌孙国派来几十个使者带着几十匹马回报和答谢汉天子,张骞趁机让他们知道汉朝地域广大。 |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
(2)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①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乾道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议屯田。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②接连,草寇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乃复奏疏曰:“军政之弊,统率不一。军人优闲窠坐,奔走公门,苟图衣食,以故教阅废弛,逃亡者不追,冒名者不举。平居则奸民无所忌惮,缓急则卒伍不堪征行。至调大军,千里讨捕,胜负未决,伤威损重,为害非细。乞依广东摧锋、荆南神劲、福建左翼例,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止拨属三牙、密院,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
诏委以规画,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战马铁甲皆备。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选自《宋史·卷四百一·列传一百六十》,有删节)
A.弃疾间与之游游:交往 |
B.幸勿杀我幸:侥幸 |
C.留守叶衡雅重之雅:很,非常 |
D.乃度马殷营垒故基度:测量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青兕也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
B.以讲和方定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C.平居则奸民无所忌惮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
D.弃疾受而藏之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直接表现辛弃疾“慷慨有大略”的一组是
①说下之,使隶京②持论劲直,不为迎合
③招流散,议屯田④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
⑤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⑥军成,雄镇一方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③④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端因为辛弃疾的介绍来到耿京麾下,却窃印逃跑,最终死在辛弃疾的刀下。 |
B.辛弃疾谈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时的人才, 其论切中时弊, 毫不迎合;对于刚刚定下来的讲和方案,持反对态度。 |
C.辛弃疾在奏疏中指出,军人平时为个人利益奔走于权势之家, 苟且偷生,战时不堪出征之苦,往往伤亡惨重。因![]() |
D.皇上听信一些人的弹劾,令辛弃疾立即停工,辛弃疾却责令监办者一月内完工,然后将飞虎营图样上报皇上,从而得到谅解。 |
把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3)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屈原列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②……
③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观看
C.而人之所罕至焉罕:少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说明情况
(2)下列句中加点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相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不同。
(3)对“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那碑上面的文字被磨平了,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
B.那碑上面的文字被磨平了,只有那些深刻着的碑文还可以辨识。
C.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
D.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那些深刻着的碑文还可以辨识。
(4)下列对褒禅山名称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褒禅山应该叫“华山”,“花山”是错误的称呼。
B.褒禅山本名是“花山”,后被慧褒和尚称为“华山”。
C.褒禅山被称为“华山”,是因为有一个华山洞的原因。
D.褒禅山先后被称“花山”“华山”,在当时被称褒禅山。
(5)对第③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相互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C.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是需要有坚定的志
向。
(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文言文阅读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日:“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回:“臣父清恶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来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
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
C.后因他信,具以白质/因宾客至商相如门谢罪。 |
D.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砺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靡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己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
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翻译:(6分,每题3分)
⑴食毕,复随旅进道
⑵阴资装.百余里要之
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
A.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 B.空自苦亡人之地 |
C.乃幽武置大窖中 | D.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