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万宝常,不知何许人也。父大通,从梁将王琳归于齐。后复谋还江南,事泄,伏诛。由是宝常被配为乐户①,因而妙达钟律②,遍工八音③。造玉磬以献于齐。又尝与人方食,论及声调时无乐器,宝常因取前食器及杂物,以箸扣之,品其高下,宫商④毕备,谐于丝竹,大为时人所赏。然历周洎隋,俱不得调。
开皇⑤初,沛国公郑译等知乐,初为黄钟调。宝常虽为伶人,译等每召与议,然言多不用。后译乐成奏之,上召宝常,问其可不,宝常曰:“此亡国之音,岂陛下之所宜闻!”上不悦。宝常因极言乐声哀怨淫放,非雅正之音,请以水尺⑥为律,以调乐器。上从之。宝常奉诏,遂造诸乐器,其声率下郑译调二律。
又太子洗马苏夔以钟律自命,尤忌宝常。夔父威,方用事,凡言乐者,皆附之而短宝常。数诣公卿言怨,苏威因诘宝常,所为何所传受。有一沙门谓宝常曰:“上雅好符瑞,有言徵祥者,上皆悦之,先生当言就胡僧受学,云是佛家菩萨所传音律,则上心悦。先生所为,可以行矣。”宝常然之,遂如其言以答威。威怒曰:“胡僧所,乃是四夷之乐,非中国所宜行也。”其事竟寝。宝常尝听太常所奏乐,潸然而泣。人问其故,宝常曰:“乐声淫厉而哀,天下不久相杀将尽。”时四海全盛,闻其言皆谓不然。大业之末,其言卒验。
宝常贫无子,其妻因其卧疾,遂窃其资物而逃。宝常饥馁,无人赡遗,竟饿而死。将死也,取其著书而焚之,曰:“何用此为?”见者于火中探得数卷,见行于世,时论哀之。
(选自《隋书》)
[注释]①乐户:古时犯罪的妇女或犯人的妻子儿子沿入官府,充当官妓,从事吹弹歌唱,供统治阶级取乐,名隶乐籍,户称乐户。②钟律:乐律。③八音:我国古代称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为八音。④官商:我国古代音乐五音(官、商、角、徵、羽)之二。这里用以代五音。⑤开皇:隋文帝杨坚的年号。⑥水尺:古代用来调整五音六吕的仪器。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遍工八音 工:擅长 |
B.夔父威,方用事用事:掌权 |
C.皆附之而短宝常 短:说坏话 |
D.其事竟寝寝:躺着休息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造玉磬以献于齐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B.遂窃其资物而逃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
C.大为时人所赏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D.宝常然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万宝常音乐才能的一组是
(1)妙达钟律,遍工八音
(2)宫商毕备,谐于丝竹
(3)然历周洎隋,俱不得调
(4)宝常虽为伶人,译等每召与议,然言多不用
(5)宝常尝听太常所奏乐,泫然而泣
(6)大业之末,其言卒验
A.(1)(2) | B.(3)(5) |
C.(4)(6) | D.(2)(5)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万宝常曾和别人吃饭时,谈起了音乐,当时手头没有乐器,他就用筷子敲击手边的餐具和各种杂物,奏出“宫、商、角、徵、羽”五音俱全的音乐,其和谐动听不亚于一支丝竹俱全的乐队,大家十分赞赏。 |
B.隋文帝开皇初年,沛国公郑译修定了宫廷中的乐谱,文帝召见宝常,问他郑译修订的音乐行不行,宝常说那音乐是亡国之音,极力反对。 |
C.万宝常创作的乐曲,旋律十分清新淡雅,他的大部分乐曲都在宫廷内外流行开来。他认为太常寺演奏的音乐哀伤淫糜,预示着天下不久就要大乱。后果然如此。 |
D.万宝常出身于地位低贱的乐户,一生不得志。他的音乐理论和实践,受到权势派的压抑,不得为世所用,他本人也就在病饿中离开人世。其大部分著作也因疾愤而付之一炬。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景公有所爱槐,令吏谨守之,植木县之,下令曰:“犯槐者刑,伤槐者死。”有不闻令,醉而犯之者。公闻之曰:“是先犯我令。”使吏拘之,且加罪焉。
其女往辞晏子之家,托曰:“负郭之民贱妾,请有道于相国,不胜其欲,愿得充数乎下陈。”晏子闻之,笑曰:“婴其耽于色乎?何为老而见奔?虽然,是必有故。”令内之。
女子入门,晏子望见之,曰:“怪哉!有深忧。”进而问焉,曰:“所忧何也?”对曰:“君树槐县令,犯之者刑,伤之者死。妾父不仁,不闻令,醉而犯之,吏将加罪焉。妾闻之,明君莅国立政,不损禄,不益刑,又不以私恚害公法。不为禽兽伤人民,不为草木伤禽兽,不为野草伤禾苗。吾君欲以树木之故,杀妾父,孤妾身。此令行于民而法于国矣。虽然,妾闻之,勇士不以众强凌孤独,明惠之君不拂是,以行其所欲。此譬之犹自治鱼鳖者也,去其腥臊者而已。今君出令于民,苟可法于国而善益于后世,则父死亦当矣,妾为之收亦宜矣。甚乎!今之令不然。以树木之故,罪法妾父,妾恐其伤察吏之法,而害明君之义也。邻国闻之,皆谓吾君爱树而贱人,其可乎?愿相国察妾言,以裁犯禁者。”晏子曰:“甚矣!吾将为子言之于君。”使人送之归。
明日,早朝,而复于公曰:“婴闻之,穷民财力以供嗜欲谓之暴;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刑杀不称谓之贼。此三者,守国之大殃也。今君穷民财力,以美饮食之具,繁钟鼓之乐,极宫室之观,行暴之大者。崇玩好,县爱槐之令,载过者驰,步过者趋,威严拟乎君,逆民之明者。犯槐者刑,伤槐者死,刑杀不称,贼民之深者。君享国,德行未见于众,而三僻著于国,婴恐其不可以莅国子民也。”公曰:“微大夫教寡人,几有大罪,以累社稷。今子大夫教之,社稷之福,寡人受命矣。”
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女往辞晏子之家辞:辞别 |
B.君树槐县令县:通“悬”,悬挂 |
C.不益刑益:增加 |
D.又不以私恚害公法恚:怨恨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使吏拘之,且加罪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
B.进而问焉拔剑切而啖之 |
C.去其腥臊者而已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
D.皆谓吾君爱树而贱人,其可乎?其皆出于此乎? |
下列用“/”给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
B.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
C.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
D.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公因喜爱槐树而发布命令,碰撞槐树者受刑,损伤槐树者处死;有人因喝醉酒碰撞了槐树,遭到拘捕,并被判罪。 |
B.撞树者的女儿说自己很希望做晏子的侍妾,晏子知道事出有因,便同意见她,询问并耐心倾听她的诉说。 |
C.撞树者的女儿就其父误撞槐树一事向晏子进言,认为父亲虽该被处死,但不应因此伤害国君的大义,最终打动了晏子。 |
D.晏子劝谏景公,认为把槐树的威严和君主相提并论,悖逆民心,难以有效地治理国家,最终使景公幡然醒悟。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勇士不以众强凌孤独,明惠之君不拂是,以行其所欲。
(2)穷民财力以供嗜欲谓之暴;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刑杀不称谓之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举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向敏中荐为殿中侍御史,出为陕西转运使。赵德明言延州蕃落侵其地黑林平,下诏按验。奎阅郡籍,德明尝假道黑林平,移文录示之,德明遂伏。章献太后称制,契丹使萧从顺请见太后,且言南使至契丹者皆见太后,而契丹使来乃不得见。奎时馆伴,折之曰:“皇太后垂帘听政,虽本朝群臣,亦未尝见也。”从顺乃已。或谗云奎漏禁中语,改授集贤院学士、知并州,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谨商算。岁中积粟三百万,征算余三千万,核民隐田数千顷,得刍粟十余万。加枢密直学士、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初。尝夜燕,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几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真宗善其言。卒,赠兵部尚书,谥简肃。(选自《宋史·薛奎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考:拷打。 |
B.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部:统率。 |
C.出为陕西转运使出:离京。 |
D.下诏按验按:抑制。 |
以下句子中,全都体现薛奎临事明察的一项是
①白州缓其狱②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③移文录示之,德明遂伏④岁中积粟三百万
⑤核民隐田数千顷⑥奎密遣捕杀之
A.①②④ | B.②③⑤ | C.①③⑤ | D.①②⑥ |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奎处理事情明察秋毫,一丝不苟。他在出任陕西转运使时,通过认真查阅资料,成功的解决了赵德明说延州少数民族部落侵犯其领地黑平林一事。 |
B.薛奎拒绝契丹使者不合理的请求。契丹使者萧从顺请求面见太后,作为接待官员的薛奎以本朝大臣尚不能面见太后为由加以拒绝,契丹使者只好作罢。 |
C.薛奎为官能够体察民情,抚恤百姓,深受百姓爱戴。他在益州任职时,当地老百姓和少数民族部落数千人罗列了薛奎很多政绩,请求朝廷让薛奎留任。 |
D.薛奎性情刚直,敢于谏诤。宋真宗在位时多次宴请群臣,薛奎向真宗直言,认为皇上现在过分讲求宴饮享乐,而且大臣多次喝醉酒也有损朝廷的威严。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
(2)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小题。
杨时字中立,南剑①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关西张载尝著《西铭》,二程深推服之,时疑其近于兼爱,与其师颐辨论往复,始豁然无疑。
杜门不仕者十年,久之,历知浏阳、余杭、萧山三县,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张舜民在谏垣,荐之,得荆州教授。时安于州县,未尝求闻达,而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会有使高丽者,国主问龟山安在,使回以闻。召为秘书郎,迁著作郎。
李纲之罢,太学生伏阙②上书,乞留纲,军民集□数十万,朝廷欲防禁之。吴敏乞用
时以靖太学,时得召对,言:“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钦宗曰:“无逾于卿。”遂以时兼国子祭酒。
高宗即位,除工部侍郎。陛对言:“自古圣贤之君,未有不以典学为务。”除兼侍读。连章丐外,以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已而告老,致仕,优游林泉,以著书讲学为事。卒年八十三,谥文靖。
时在东郡,□交皆天下士,先达陈瓘、邹浩皆以师礼事时。暨渡江,东南学者推时为程氏正宗。晚居谏省,仅九十日,凡所论列皆切于世道。凡绍兴初崇尚元祐学术,而朱熹、张栻之学得程氏之正,其源委脉络皆出于时。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有删改)
【注】①南剑:今属福建省。②伏阙:拜伏于宫阙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程深推服之推:推行 |
B.杜门不仕者十年杜:阻塞,关闭 |
C.先达陈瓘、邹浩皆以师礼事时事:侍奉 |
D.凡所论列皆切于世道切:切合 |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而□书赴告同学者
②军民集□数十万
③时在东郡,□交皆天下士
A.①于②然③所 | B.①以②然③则 |
C.①于②者③则 | D.①以②者③所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 |
B.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 |
C.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 |
D.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时用心于经史,他弃官不做,到颍昌拜程颐为师,师生相处很是快乐。 |
B.杨时任浏阳、余杭、萧山等地的地方官,都有好的政绩,民众对他始终不忘。 |
C.杨时任州县官职从不寻求闻达显贵,各地士大夫都乐意和他交游,称他龟山先生。 |
D.杨时对李纲被免引发的太学生伏阙事件的处理方式,获得钦宗皇帝的赞赏。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②会有使高丽者,国主问龟山安在,使回以闻。
(2)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吾道东矣”的佳话,思想家程颢望着自己学生杨时远去的背影又说出“吾道南矣”的名言。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程颢说这句话的心情和根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题目。
许君讳逖,字景山,世家歙州。少仕伪唐,为监察御史。李氏国除,以族北迁。献其文若干篇,得召试,为汲县尉冠氏主簿。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数上书论北边事。是时赵普为相,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瓮满辄出□焚之,未尝有所肯可,独称君为能,曰:“其言与我多合。”
又二岁,拜太仆寺丞,磨勘钱帛粮草,监永城和籴,知海陵监。三岁,用监最迁大理寺丞,赐绯衣银鱼。迁太常丞、知鼎州。州杂蛮蜑①,喜以攻劫为生,少年百余人私自署为名号,常伺夜出掠居人,居人恶之,莫敢指。君至而叹曰:“夫政,民之庇也。威不先去其恶,则惠亦不能及人。”君政既行,盗皆亡入他境,约君去乃还。迁国子博士,奉使两浙、江南,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
出知兴元府,大修山河堰。堰水旧溉民田四万余顷,世传汉萧何所为。君行坏堰,顾其属曰:“酂候②方佐汉取天下,乃暇为此以溉其农。古之圣贤,有以利人无不为也。今吾岂宜惮时之劳,而废古人万世之利?”乃率工徒躬治木石,石坠,伤其左足,君益不懈。堰成,岁谷大丰。
迁尚书主客员外郎、京西转运使,徙荆湖南路。荆湖南接溪洞诸蛮,岁出为州县患。君曰鸟兽可驯况蛮亦人乎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讫三岁不以蛮事闻朝廷。君罢来朝,真宗面称其能。会有司言荆南久不治,真宗拜君度支员外郎、知府事。荆南钤辖北路兵马,于荆湖为大府,故常用重人,至君特选□材,用员外郎自君而始。
明年,选司封员外郎,赐金紫,徙知扬州。州居南方之会,世之仕宦□南,与其死而无归者,皆寓其家于扬州。故其子弟杂居民间,往往倚权贵,恃法得赎,出入里巷为不法,至或破亡其家。君捕其甚者笞之,曰:“此非吏法,乃吾代汝父兄教也。”子弟羞愧自悔,稍就学问为善人,风俗大化。
君少慷慨,卒能自立于时。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其材能称于其官,是皆可书以传。
(本文有删节)
注:①蛮蜑dàn:南方少数民族名。②酂cuó侯:汉萧何的爵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可:认可 |
B.监永城和籴籴:卖粮食 |
C.君行坏堰坏:损坏的、破坏的 |
D.稍就学问为善人稍:稍微 |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⑴瓮满辄出□焚之,未尝有所肯可
⑵至君特选□材,用员外郎自君而始
⑶世之仕宦□南,与其死而无归者
A.以因之 | B.之为于 |
C.而以于 | D.而因之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曰鸟兽可驯/况蛮亦人乎/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讫/三岁不以蛮事闻朝廷。 |
B.君曰/鸟兽可驯/况蛮亦人乎/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讫三岁/不以蛮事闻朝廷 |
C.君曰鸟兽可驯/况蛮亦人乎/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讫三岁不以蛮/事闻朝廷。 |
D.君曰/鸟兽可驯/况蛮亦人乎/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讫三岁不以蛮事闻朝廷。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赵普为相时,独对许逖赞赏有加,因为他们的见解都不谋而合。 |
B.许逖在海陵监任上运用的监管最厉害,被升迁为大理寺丞。 |
C.真宗打破旧例,委派并非朝廷重臣的许逖担任荆南知府。 |
D.定居于扬州的官宦子弟倚仗权势,经常横行不法,最终落得家破人亡。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君捕其甚者笞之,曰:“此非吏法,乃吾代汝父兄教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评价许逖“材能称于其官”,请用文中两个事例对其“才能”加以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萧惠,字伯仁,小字脱古思。从伯父排押征高丽,至奴古达北岭,高丽阻险以拒,惠力战,破之。及攻开京,以军律整肃闻,授契丹行宫都部署。太平六年,讨回鹘阿萨兰部,征兵诸路,独阻卜酋长直刺后期,立斩以徇。进至甘州,攻围三日,不克而还。时直剌之子聚兵来袭,阻卜酋长鸟八密以告,惠未之信。会西阻卜叛,袭三克军,都监涅鲁古、突举部节度使谐理、阿不吕等将兵三千来救,遇敌于可敦城西南。谐理、阿不吕战殁,士卒溃散。惠仓卒列阵,敌出不意攻我营。众请乘时奋击,惠以我军疲敞,未可用,弗听。鸟八请以夜斫营,惠又不许。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惠曰:“两国强弱,圣虑所悉。宋人西征有年,师老民疲,陛下亲空六军临之,其胜必矣。”帝从惠言,乃遣使索宋十城,会诸军于燕。惠与太弟帅师压宋境,宋人重失十城,增岁币请和。惠以首事功,进王韩。十二年,兼北府宰相,同知元帅府事,又为北枢密使。十七年,尚帝姊秦晋国长公主,拜驸马都尉。明年,帝复征夏国。惠自河南进,战舰粮船绵亘数百里。既入敌境,侦候不远,铠甲载于车,军士不得乘马。诸将成请备不虞,惠曰:“谅祚必自迎车驾,何暇及我?无故设备,徒自弊耳。”数日,我军未营。候者报夏师至,惠方诘妄言罪,谅祚军从坂而下。惠与麾下不及甲而走。追者射惠,几不免,军士死伤尤众。师还,以惠子慈氏奴殁于阵,诏释其罪。十九年,请老,诏赐肩舆入朝,策杖上殿。辞章再上,乃许之,封魏国王。诏冬夏赴行在,参决疑议。清宁二年薨,年七十四,遗命家人薄葬。
(节选自《辽史·列传第二十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阻卜酋长直刺后期,立斩以徇徇:当众宣布号令。 |
B.十七年,尚帝姊秦晋国长公主尚:高攀婚姻。 |
C.诸将咸请备不虞虞:料想。 |
D.诏赐肩舆入朝,策杖上殿策:拄着。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 |
B.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 |
C.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 |
D.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惠英勇善战,军律整肃。他随伯父征伐高丽,全力作战,打败高丽;后来进攻开京,因所辖部队纪律严整,被授官契丹行官都部署。 |
B.萧惠洞察时局,战宋首功。萧惠分析辽国与宋国的强弱格局,建议皇帝亲征宋国,自己与大兄弟率大军逼近宋国边境,迫使宋国割地增币请和。 |
C.萧惠移师西夏,智勇俱废。辽帝征伐西夏,萧惠率领浩浩荡荡的大军从黄河南进军,已人敌境,轻敌傲慢,险些被迫兵射死。 |
D.萧惠战败罪重,幸免逃责。他身为驸马都尉,与夏作战,判断战局有误,战败责任重大,但因儿子战死,皇帝下令免去其罪。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宋人西征有年,师老民疲,陛下亲率六军临之,其胜必矣。
(2)谅祚必自迎车驾,何暇及我?无故设备,徒自弊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