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延字长孙,南阳宛人也。年十二学于长安,显名太学。
更始元年,拜会稽都尉。时年十九,迎官惊其壮。时避乱江南者未还中土,会稽颇称多士。延到,皆聘请高行,敬待以师友之礼。掾吏贫者,辄分奉禄以赈给之。省诸卒,令耕公田,以周穷急。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吴有龙丘苌者,隐居太末,王莽时,四辅三公连辟,不到。掾史曰请召之。延曰:“龙丘先生躬德履义,有原宪、伯夷之节,都尉埽洒其门,犹惧辱焉,召之不可。”遣功曹奉谒,修书记,致医药,吏使相望于道。积一岁,苌乃乘辇诣府门,愿得先死备录。遂署议曹祭酒。苌寻病卒,延自临殡,不朝三日。是以郡中贤大夫争往宦焉。
建武初,延上书愿乞骸骨,归拜王庭。诏征为九真太守。光武引见,赐马杂缯,令妻子留洛阳。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又骆越之民无嫁娶之礼。延乃移书属县,皆以年齿相匹,其产子者,始知种姓。延视事四年,征诣洛阳,以病稽留,左转睢阳令,九真吏人生为立祠。
视事四年,拜武威太守。帝亲见之,戒曰:“善事上官,无失名誉。”延对曰:“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帝叹息曰:“卿言是也!”既之武威,时将兵长史田绀,郡之大姓,其弟子宾客为人暴害。延收绀系之,父子宾客伏法者五六人。绀少子尚乃聚会轻薄数百人,自号将军,夜来攻郡。延即发兵破之。自是威行境内,吏民安息。郡北当匈奴,南接种羌,民畏寇抄,多废田业。延到,选集武略之士千人,明其赏罚,屯据要害,其有警急,迎击追讨,虏遂绝。河西旧少雨泽,乃为置水官吏,修理沟渠,皆蒙其利。又造立校官,自掾吏子孙,皆令诣学受业,郡遂有儒雅之士。后坐擅诛羌,不先上,左转召陵令。永平二年以为河内太守,视事九年,病卒。
(《后汉书·循吏列传》)
[注]①功曹:官名。②修书记:写好书信。③议曹祭酒:官名。④交趾:地名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省诸卒,令耕公田省:裁减 |
B.苌寻病卒,延自临殡寻:招致 |
C.是以郡中贤士大夫争往宦焉宦:做官 |
D.龙丘先生躬德履义履:实行 |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延乃令铸作田器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B.①年十二学于长安,显名太学②乃设九宾礼于庭 |
C.①敬待以师友之礼②作《师说》以贻之 |
D.①有原宪、伯夷之节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说明任延尊重、任用、培养人才的一组是
①会稽颇称多士 ②聘请高行,敬待以师友之礼
③躬德履义,有原宪、伯夷之节 ④延自临殡,不朝三日
⑤郡中贤大夫争往宦焉 ⑥造立校官,自掾吏子孙,皆令诣学受业
A.①③⑤ | B.①②⑤ | C.②④⑥ | D.③④⑥ |
将文言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困乏。
②延视事四年,征诣洛阳,以病稽留
③后坐擅诛羌,不先上,左转召陵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琰谏曰:“昔孙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憎怛之爱,追文王之仁。”绍以为骑都尉。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琰书谏曰:“盖闻盘于游田,《书》之所戒,鲁隐观鱼,《春秋》讥之。此周、孔之格言,二经之明义。今邦国殄瘁,惠康未洽,士女企踵,所思者德。况公亲御戎马,上下劳惨,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经国之高略。而猥袭虞旅之贱服,忽驰骛而陵险,志雉兔之小娱,忘社稷之为重,斯诚有识所以恻心也。唯世子燔翳①捐褶,以塞众望,不令老臣获罪于天”。
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征事。初授东曹时,教曰:“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故授东曹,往践厥职。”魏国初建,拜尚书。时未立太子,临菑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唯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②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琰尝荐巨鹿杨训,虽才好不足,而清贞守道,太祖即礼辟之。后太祖为魏王,训发表称赞功伐,褒述盛德。时人或笑训希世浮伪,谓琰为失所举。琰从训取表草视之与训书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有白琰此书傲世怨谤者,太祖怒曰:“谚言‘生女耳’,‘耳’非佳语。‘会当有变时’,意指不逊。”于是罚琰为徒隶,使人视之,辞色不挠。太祖令曰:“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瞋。”遂赐琰死。
(《三国志·魏书·崔琰传》)
注:①翳,华盖。褶:骑服。②五官将,指五官中郎将,曹丕时任此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领冀州牧领:兼任 |
B.太祖改容谢之谢:道歉 |
C.太祖贵其公亮亮:光明 |
D.时人或笑训希世浮伪希:迎合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冀方蒸庶暴骨原野蒸庶:百姓 |
B.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明公:您 |
C.而猥袭虞旅之贱服袭:沿用 |
D.壮士尚称而厉称:名声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琰宅心仁厚,关心百姓,敢于直谏,多次给上级提出合理的建议,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
B.崔琰引经据典,劝说曹丕不要沉溺于个人享乐,而应该以社稷为重,认真思考治理国家的方略。 |
C.曹操对崔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他能够坚守个人操守,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 |
D.崔琰个性刚直,不屈服于权势,虽然受到惩处,仍然刚直不阿,最终因此而丢了性命。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
(2)今邦国殄瘁,惠康未洽,士女企踵,所思者德。
(3)唯世子燔翳捐褶,以塞众望,不令老臣获罪于天。用“/”给下文断句。(限划6处)
琰从训取表草视之与训书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簿,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旧。守曰:“买马、养士孰急?”登曰:“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旦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守曰:“抗长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于守曰:“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授静江府古县令,道湖州,守汪藻馆之。藻留与修《徽宗实录》,固辞,或曰:“是可以阶改秩。”登曰:“但意未欲尔。”遂行。广西帅沈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豪民秦琥武断乡里,持吏短长,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喜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谓登曰:“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登曰:“桧为相亡状,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且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遣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藁葬水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赎罪。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曰:“丞相①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登曰:“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登归葬其母,事讫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登谪居,授徒以给,家事一不介意,惟闻朝廷所行事小失,则颦蹙不乐,大失则恸哭随之,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其学以慎独为本,有《东溪集》行世。
(《宋史 列传第一百五十八》,有删节)
【注】①丞相,指秦桧。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守不能夺,卒从之 夺:改变 |
B.登条十余事告之条:分条陈述 |
C.属登母死舟中 属:恰逢 |
D.守汪藻馆之馆:住在宾馆、客舍里 |
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它日/ 琥有请/ 属登谢却之/ 琥怒/ 谋中以危法会/ 有诉琥侵贷学钱者/ 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
B.它日/ 琥有请属/ 登谢却之/ 琥怒谋/ 中以危法/ 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 登呼至面数/ 琥声气俱厉叱下/ 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
C.它日/ 琥有请属/ 登谢却之/ 琥怒/ 谋中以危法/ 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 登呼至/ 面数琥/声气俱厉/ 叱下/ 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
D.它日/ 琥有请/ 属登谢却之/ 琥怒谋/ 中以危法会/ 有诉琥侵贷学钱者/ 登呼至面数/ 琥声气俱厉叱下/ 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登兼任贺州学事一职时,力劝上司恢复州学的田舍;任期结束后,他把百姓馈赠的钱财又投放在州学的建设中,可见他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
B.在古县任职期间,高登因不满秦桧的所作所为,拒绝为给秦桧立祠,因而得罪上司。上司就借他处置秦琥一事诬陷他,他又不肯媚附权贵,终致入狱。 |
C.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靠教授学生维持生计,但他的注意力却丝毫不在生计上,还是一如既往为国事担忧,连死前的遗言都是国家大计。 |
D.上任古县县令的途中,湖州太守汪藻挽留高登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并告诉他这可以改变社会秩序,但高登却坚决予以回绝。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
(2)登归葬其母,事讫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御史梁皙次先生传
王世槙
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惊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尖名籍甚。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暇即与其友汪婉、刘体仁、董文骥、王世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辩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先生孤耽内典①,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纶数卷而已。
先生尝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蠢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予辈皆为赋诗。未几,谢病归。淄川高侍郎念东赠诗云:“燕台奚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盖纪实云。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答书曰:“生有癖性,酷爱古贴,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闻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岙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揉如此。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先生生明天启壬戌,卒康熙壬申,年七十一。
(选自钱仲联主编《广请碑传集》,有删节)
注:①内典:佛经。对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坐终日晏:平静。 | B.子孙不肖而居厚实居:积储 |
C.不接当事当事:权要 | D.必合古人矩度 矩度:气度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皙次其别号也 吾其还也 |
B.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
C.予辈皆为赋诗 武置酒设乐 |
D.馈问亟至,一无所受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煕年少时本性纯净,才思过人。他出身世家而无富贵习气,把名利看得很轻;读书好古,能诗善文,很早就有诗才和文名。 |
B.梁煕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 |
C.梁煕恬淡好静,不恋官场。他在朋友聚谈时经常默坐其间,含笑不语,在京做官时总想辞去官职,去享受清静的读书生活。 |
D.梁煕深研佛典,志愿清雅,对某些佛经要义体悟得特别透彻;酷爱古帖,还对一些书法名作的情况颇为熟悉。 |
把原文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①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②,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③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④,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①栗腹:燕国丞相;②鄗同“镐”,本为晋邑,当时属赵;③④ 地名。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 | B.赵壮者尽于长平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秦地可尽王也 |
C.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 | D.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不同的一项是
A.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 B.廉颇居梁久之 无可奈何,死固付之度外矣填然鼓之 |
C.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 D.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 |
不然,籍何以至此?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下列对文本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当廉颇失掉权势时,门客都弃他而去。等到他又掌权任职之时,那些门客又陆陆续续地回来了。廉颇非常高兴,让他们暂时退下。 |
B.乐乘离开赵国后,赵王想起用廉颇,是因为此时赵国已经没有优秀的将领了。 |
C.赵襄王即位,启用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很生气地打击乐乘,乐乘离职而去。廉颇也逃到魏国的大梁。廉颇在大梁很久,魏国并不重用他。 |
D.廉颇为求起用,年老强饭,一饭斗米,坐谈间解了三次大便。赵使回赵国后向赵王报告,廉颇年老身衰,不能召用。后遂用“一饭三遗矢”谓年老体弱或年老无用。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①,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休乃铸钱掘冢,固不可胜数。适有天幸,窘急常得脱,若遇赦。及解年长,更折节为检,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著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
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②。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踞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
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
(选自《史记·游侠列传》,有删改)
注: ①阴贼:内心阴险狠毒。②嚼:通“釂”,干杯。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数落)为巡船所物色(盘查) |
B.按诛五人(追究、查办)不阙秦,将焉取之(侵损) |
C.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放纵)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敬畏) |
D.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后退)失其所与,不知(等待) |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矜其功矜:夸耀 |
B.厚施而薄望望:期望 |
C.及解年长,更折节为检折节: 改变行为 |
D.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多:称赞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解小时候残忍狠毒,杀的人很多,还藏匿亡命徒,抢劫,私铸钱币,盗挖坟墓等;但好像有上天庇佑,他在窘迫危急时常常能得以脱身。 |
B.有人对郭解不敬,“箕踞视之”,他的门客要杀掉此人,郭解不但不责怪,反而嘱咐尉吏免掉此人的徭役。 |
C.郭解的外甥与人喝酒时,仗着舅父的势力强要灌人饮酒,被对方怒而杀死。郭解怪罪自己外甥,不顾姊姊给他的压力,宽恕凶手,因其义举受人敬重。 |
D.司马迁隐去郭解的恶行,认为他是倾倒天下的侠士,评价郭解:天下贤与不贤,知与不知,都倾慕他的名声,言侠者都称引郭解。 |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3)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