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0月10日,梁漱溟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次日梁返回南京,下车见报载“国军已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和平已经死了!”“和平死了”是因为( )
| A.国民党发动内战,撕毁和平协议 |
| B.国人和平建国的要求脱离实际 |
| C.中共抵制国民党的和谈请求 |
| D.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 |
在许多情况下,历史的发展是实践推着政策走,观念和政策的更新往往是对事实的追认。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 B.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展 |
|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 D.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
日本学者内藤乾吉说:“唐代的政治并非是君主独裁政治,而是综合天子和贵族意志实行的贵族政治。门下省则堪称为代表贵族意志的机关。”与此说相符的观点是
| A.中国古代专制皇权总是不断加强 | B.唐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 |
| C.唐代门下省的权力超过了皇权 | D.唐代皇权受到了宰相权力的制约 |
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即设蜀郡,其下又设县。不久又设严道、青衣道 ,其管辖范围与今雅安大体相同。据此可判断,当时的雅安
| A.已归属秦朝统治 | B.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
| C.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 | D.是西南经济中心之一 |
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
| A.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 | B.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 |
| C.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 | D.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 |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他的回忆录《领袖们》中关于二战后日本民主化改革有这样一段描写:“知识分子支持共产党人,是因为这是时髦的做法。只有当保守派才不是时髦的。这仅仅是由于共产党关于自由、平等和工人应该享有权利之类的口号听起来比麦克阿瑟的改革口号稍微响亮一些”。这段话反映了作者
| A.认为共产主义成为日本民主化改革后政治发展趋势 |
| B.认为日本战后民主化改革太过保守 |
| C.支持共产党关于自由、平等和工人权利的主张 |
| D.认为部分日本人还缺乏科学理性的民主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