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启,初期的科技成就以军事技术为主,但随着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科技研究领域开始向社会需要转变。下面体现出这种转变的组合有:( )
①原子弹——核电站
②火箭——“阿波罗11号”登月
③电子计算机——互联网
④重组DNA——克隆
A.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 | D.①②④ |
“人们喜爱的是自己的劳动果实而不是别人的劳动成果。”这反映了阿里改革的哪项措施
A.迫使苏丹政府任命他为埃及总督 | B.领导埃及人民抵御外来侵略 |
C.采取行政手段保护民族工业 | D.建立以埃及为中心的阿拉伯帝国 |
下列推论属于哪种情况
大前提:农奴制改革是在封建地主的支持下进行的;小前提:农奴制改革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结论:农奴制改革是封建性质的改革。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 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
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 D.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
他原是德国天主教僧侣,1517年,贴出的《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声势浩大的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但是德国萨克森的一位大主教曾问他:“你不信教皇,不信教阶和圣礼,那么你说,有罪的灵魂如何才能得救呢?”他会对这位大主教说
A.关键在于信仰,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
B.永生与永罚都是上帝先天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
C.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
D.教皇是“两足禽兽",人民应起来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
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A.倡导人的解放 | B.否定基督教 | C.宣扬《圣经》精神 | D.否定教皇地位 |
下图反映的是11世纪著名的“卡诺莎之辱”。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在同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亨利四世身着罪
衣,立在城堡门口三昼夜,才获得教皇的赦免。这就是“卡诺莎之辱”,又称“卡诺莎晋见”。这件事集中说明当时
①国王权力受教皇制约②新教与旧教斗争激烈
③德意志并未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 ④教皇是最高的世俗统治者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