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在《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那闪光的大旗面前,大清龙旗显得那么古旧;在近代自从阶级议会面前,军机处已显得那么落伍;而当康熙因《南山集》案震怒之下一道圣旨将作者戴名世凌迟处死,血洗牵连三百多人时,英国国会早已通过 《权利法案》, 规定国王不得任意废止法律,一举消灭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民主政治。
材料二:1640年的革命和1789年的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它们不是社会中某一阶级对旧政治制度的胜利;它们宣告了欧洲新社会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在这两次革命中获得了胜利;然而,当时资产阶级的胜利意味着新社会制度的胜利……这两次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通过的“法在王上”的法律名称是什么?它对英国历史最大的作用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整个世界的要求”是指什么? 早期的英、法、美等国通过哪种方式达到了“整个世界的要求”?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 冷战后美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拿破仑法典》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脱离了农奴依附身份的农民享有其他自由的农村居民同等的权利,诸如自由买卖,依法开办和经营工厂以及各种工业、商业和手工业作坊,加入行会、同业公会……农民可将份地赎买为私产,但须向地主缴纳大大超过土地价格的赎金。
——俄国1861年《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一般法令》
材料二 凡一家之长或年满21岁、从未参加叛乱之合众国公民,在宣誓获得土地是为了垦殖目的并缴纳10美元费用后,均可登记领取总数不超过160英亩(1英亩=0.40公顷)宅地,登记人在宅地上居住并耕种满5年,就可获得土地执照而成为该项宅地的所有者。
——林肯政府1862年颁布的《宅地法》
材料三 由农民世袭租种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农民短期租用的土地,归出租人所有;典押的土地,归受押人所有。……地税改革后由于租佃和地税相当于全年收获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地主和农民的关系,还保留着封建的因素,农民的土地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明治政府在1872年的土地改革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一中法令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它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林肯政府着力于解决什么社会问题?(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颁布该法的目的是什么?(1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治政府的土地政策,并指出其土地改革存在的问题。

(1)观察《一战时的欧洲战场图》,请将下列地点的字母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引发一战的导火线所在地 B.一战中决定性战役进行地
(2)观察上图,据图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有何特点?

观察《倒幕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图》,请将下列地点的名称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倒幕运动时期的日本都城 B.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都城

美国是一个有200多年历史的国家,它经历了排除障碍—— 走出危机——高速发展的过程, 成为当今世界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时,美国走向独立,领土大块大块地扩充,资本主义经济大步地发展;……19世纪后半期,美国迅速开始了它的现代化进程,欧洲二、三百年完成的事,它在不到百年内便完成了。
——摘编自钱忠文《读美利坚》
(1)美国在18、19世纪发生了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分别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清扫了哪些障碍?哪一次工业革命促使“美国迅速开始了它的现代化进程”?(2分)请列举美国在这次科技革命中的一项重大发明。(2分)
材料二 1933 年底,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中写道: “如果您成功的话, 新的和更大胆的方法将在各处试行, 而我们将以您就职的那一天作为新纪元的第一页。 ”
——《大国崛起·美国》
(2)材料中“新的和更大胆的方法”指的是什么? (3分)
材料三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状况示意图

(3)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经济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进入改革繁荣的新经济时代,这一时代呈现出怎样的特征?综观美国崛起的历程,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人类通过航海认识未知的世界,我们通过航海家的活动认清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材料一中的航海图回答:郑和远航最远到达哪里?新航路开辟航线图中A航线的开辟者到达哪里?
材料二: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周年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欲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日期作为全球节日,但最终因受到拉丁美洲人民的坚决反对而作罢。
材料三:在迎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世界各地纷纷开展活动纪念郑和。马达加斯加发行了《郑和下西洋》小型张邮票;马来西亚马六甲州准备在三保山上建立郑和纪念馆。
(2)材料二、三中各地人民对航海家郑和、哥伦布出现截然不同的态度,请从两位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和影响角度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态度?从中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