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下面是20世纪初《安徽俗语报》发表的一篇文章的一部分:
“一更里,坐阑房,前思后想,思想起,家国事,好不羞惭。我中国受洋人,许多欺辱,既割地,又赔款,凌辱难堪。可怜我,百姓们,不知爱国,总说是国家强,与我何干。要晓得,国若危,家何能保……”
(1)列举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两次。
(2)从1840—1901年,中国失掉许多重要的领土,举两例加以说明。
(3)“可怜我,百姓们,不知爱国”中国人民在反抗外国侵略的过程中,涌现出哪些民族英雄?(列举近代两位)这些人的斗争给后人什么精神?
(4)用一句比喻性的成语概括“国若危,家何能保”的意思。
(5)这段话反映了当时作者的什么心态?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回溯中外改革,汲取历史智慧。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发展相伴而行,并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着社会进步。作为人类历史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顺应时代潮流,从国情出发,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破解社会矛盾的智慧。从下图中任选两个及以上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改革与发展”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小论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不少于150字)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资本主义的发展既是经济的,也是政治和思想的;既是一国的,也是多国的;既是解放的,也是压迫的;既具有破坏性,也具有创造性。

——摘编自【法】米歇尔·博德《资本主义史1500-1980》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个17-19世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

(2)材料从四个方面概括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请任选一个方面作为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精神萌发,源远流长】

材料一

①“愚公移山”——神话传说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③“明水军与倭寇激战”(明代《倭寇图卷》中描绘的情景)

(1)分析材料一,依次填写对应正确的序号。

精神品质

反抗侵略,不畏牺牲

锲而不舍,坚持不懈

明德修身,坚贞不屈

序号





材料二 历史的脚步,告诉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者,必须有了解世界、学习世界的眼光 和心思,把外国的好东西作为改造中国的借鉴。

——摘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2)结合两例史实,对材料二观点加以说明。



【现代——承扬开新,使命担当】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继续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在新生政权的巩固中、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展现出雄浑的精神气象、磅礴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沈壮海《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3)依据材料三,任选角度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三例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字数200字左右。)

某中学聚焦世界近代史板块,围绕世界近代历史的形成与演变这一主题开展深度学习,请你参与这次活动,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钱乘旦主编《新世界史纲要》制作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处内含的两类历史事件。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非★处的至少两个相互关联事件,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表述完整,体现历史发展趋势)

1978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村和城市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农村篇

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小岗村这一做法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摘编自人教版九下《历史与社会》

城市篇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邓小平(1984年)

(1)指出材料中“做法”的内容,及选写一个与深圳同期的“经济特区”名称。

(2)综合上述材料,列举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让“中国农村和城市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