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是介于红茶和绿茶之间的绿叶红镶边的半发酵茶。①制作原理:茶树的叶肉细胞内含有一种叫茶多酚的植物碱,可以在茶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氧化,氧化的茶多酚使茶叶变红。 ②制作工艺: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干燥。最关键的便是做青阶段,将萎凋后的茶叶置于摇青机中摇动,叶片互相碰撞,擦伤叶缘细胞,从而促进酶促氧化作用。叶缘细胞被破坏,发生轻度氧化,叶片边缘呈现红色,叶片中央部分叶色由暗绿转变为黄绿,即出现“绿叶红镶边”。请结合你所学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茶多酚最可能存在于植物细胞的____________(填细胞结构)中,茶多酚氧化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细胞擦伤有利于茶多酚与茶多酚氧化酶的充分接触。
(2)在做青时,需将温度控制在30~40℃范围内,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茶叶边缘部分发生轻度氧化。
(3)在炒青过程中,是迅速将温度提高到70℃左右,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从而保持茶叶中部茶多酚不被氧化;从乌龙茶制作工艺和效果来推测70℃温度会导致__________(填“全部”或“部分”)叶绿素的破坏。
(4)某兴趣小组了解到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和原理之后,为探究茶多酚氧化酶的最适温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①取生长状况良好的新鲜茶叶120片,随机分成6组,每组叶片数目相同;
②预设实验温度依次为30℃、32℃、34℃、36℃、38℃、40℃;
③将各组新鲜茶叶放入预设温度的恒温箱中,保温1小时;
④观察并统计茶叶变成红色比例。
该实验小组设置的各个实验组之间互为__________实验。该实验小组在保温l小时后观察发现,各实验组茶叶颜色均为绿色,并无差异。经讨论分析,其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示为某反射弧示意图,请依图回答。
(1)神经元在静息状态时,膜内外的电位分布为___________________;刺激皮肤细胞A,电流计指针将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不偏转/偏转一次/偏转二次)。
(2)在神经细胞C箭头处刺激一次,微型电流计F的指针向左偏转一次,其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3)兴奋从细胞B传到细胞C时,在突触后膜(细胞C)的信息类型转换是______________。
(4)若在b处刺激,在b处左侧能测到电位变化,但肌肉不收缩;而直接刺激肌肉时,能使肌肉收缩,说明病变的部位是___________(传出神经/肌肉/神经肌肉突触)。
假设A(抗病)、b(矮杆)是玉米的优良基因,这两种基因是自由组合的。现有AABB、aabb两个品种,为培育出稳定遗传的抗病矮杆新品种,可以采用的方法如图所示。依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品种AABB、aabb经过过程①②③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法称为____________。经过过程②产生的表现型符合育种要求的植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__。把外源基因C导入抗病矮杆玉米的育种过程④的育种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上述两种育种方式的原理为____________。
(2)过程⑤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__得到Ab幼苗。
(3)过程⑦是用γ射线处理获取新品种的方法,处理对象常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遗传图解表示①②③的育种过程(配子不作要求)。
下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2表示二倍体生物处于细胞有丝分裂某个时期的细胞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1)图1中ab段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cd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如果是减数分裂,基因重组发生在图1中_______段。
(3)图2细胞处于图1中的________段,细胞中含有______个染色体组。
将玉米的PEPC酶基因导入水稻后,测得光照强度对转基因水稻和原种水稻的气孔导度及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注:气孔导度越大,气孔开放程度越高)。
(1)水稻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________。
(2)CO2通过气孔进入叶肉细胞后,首先与五碳化合物结合被固定,固定产物的还原需要光反应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光照强度低于8×102μmol·m-2·s-1时,影响转基因水稻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_______。
(4)根据图中信息可知:PEPC酶有提高______________的作用,还能提高水稻在强光下的光合速率。
(5)转基因水稻更适宜栽种在________环境中。
小鼠的皮毛颜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控制,其中A/a控制灰色物质合成,B/b控制黑色物质合成。两对基因控制有色物质合成的关系如下图
选取三只不同颜色的纯合小鼠(甲—灰鼠,乙—白鼠,丙—黑鼠)进行杂交,结果如下:
亲本组合 |
F1 |
F2 |
|
实验一 |
甲×乙 |
全为灰鼠 |
9灰鼠︰3黑鼠︰4白鼠 |
实验二 |
乙×丙 |
全为黑鼠 |
3黑鼠︰1白鼠 |
(1)两对基因(A/a和B/b)位于对染色体上,小鼠乙的基因型为。
(2)实验一F2代中,白鼠共有种基因型,灰鼠中杂合体占的比例为。
(3)图中有色物质1代表色物质,实验二的F2代中的黑鼠的基因型为。
在纯合灰鼠群体的后代中偶然发现一只黄色雄鼠(丁),让丁与纯合黑鼠杂交,结果如下:
亲本组合 |
F1 |
F2 |
|
实验三 |
丁×纯合黑鼠 |
1黄鼠︰1灰鼠 |
F1黄鼠随机交配:3黄鼠︰1黑鼠 |
F1灰鼠随机交配:3灰鼠︰1黑鼠 |
(4)据此推测:小鼠丁的黄色性状是由基因突变产生的,该突变属于(显/隐)性突变。
(5)为验证上述推测,可用实验三F1代的黄鼠与灰鼠杂交。若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则上述推测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