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如图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四种情况(“J”型、Ⅰ、Ⅱ、Ⅲ),其中a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请据图回答问题: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若该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图中“J”型曲线,其种群增长率_____。
(2)若图示种群每年以λ倍“J”型增长,N0为种群起始数量,t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t=_______。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可引起该种群的________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______(一定/不一定)产生新物种。
(3)若图示物种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中的最高营养级生物之一的野生扬子鳄,当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Ⅱ、且种群数量为K2时,对该物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_______。
(4)若图示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_____(k1、K2、O),以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干旱能抑制造成蝗虫患病的一种丝状菌的生长,若a点变化为干旱,则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_________,此时东亚飞蝗不断的聚集迁徙去追逐“绿色”,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功能。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群落的主要类型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研究发现,每升天然水中含0.01毫克汞或者0.1毫克的杀虫剂,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某研究小组开展了某湖泊中环境问题的研究,他们首先选取了该湖泊中5种不同的生物A、B、C、D、E,并对其进行消化道内食物组成的分析;然后又请当地湖泊研究所的专家对这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如下表所示。分析回答:

(1)表中生物可能形成的食物链(网)为(用字母表示),河蚌(B)和水蚤(E)的关系是
(2)若C中的能量不变,将B的食物比例由C:E=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传递给B的能量是原来的倍。
(3)图2为该湖泊生态系统参与碳循环的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图中以CO2形式流动的是(填序号);①的生理过程主要为,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成分为
(4)某人对湖泊周边土壤进行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对其中体型较大、数目不多的个体可以采用的统计方法是

大豆植株的颜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为AA的植株呈深绿色,基因型为Aa的植株呈浅绿色,基因型为aa的植株呈黄色。深绿色和浅绿色植株的繁殖和生存能力相同,而黄色植株会在幼苗阶段死亡。
(1)光照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这表明生物的性状除了受到的控制,还受到的影响。
(2)如果让深绿色植株给浅绿色植株授粉,其后代成熟植株中,基因型是,其中深绿色植株所占的比值为
(3)现有一批浅绿色植株,经过相互授粉得到F1,成熟的F1植株经过相互授粉得到F2,以相同的方法得到F3。则在F2的成熟植株中浅绿色植株所占比例是,在F3的成熟植株中a的基因频率是

下图表示下丘脑神经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细胞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下丘脑神经细胞除具有神经细胞的功能外,还具有功能。若人一次饮入大量水,尿量显著增加,这是因为细胞外液渗透压,对相关感受器刺激减弱,机体释放的激素(填“增多”“减少”或“不变”),通过肾小管、集合管的作用,使水的重吸收减少。
(2)如果用物质丙饲喂正常动物,则物质甲、乙的分泌量的变化分别是
(3)物质乙与甲状腺细胞表面的结合,反映出细胞膜能进行的功能。
(4)神经调节的基本功能是,若将电流表两个电极分别置于图中神经细胞膜外表面,刺激图中A点,电流表指针偏转的情况是

有人对农田中甲、乙两种植物做了有关光合作用的研究。图1是它们单位时间内吸收与释放CO2的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图2表示甲植物叶肉细胞中两种细胞器在图1中四种不同光照强度(0、b2、b1、c)下的生理状态。请据图分析回答:

(1)药用植物细辛适宜在密林下潮湿背阴处生活,蒲公英则适宜生长在旷野路边。图1中,能代表蒲公英的曲线是;当光照强度为b1时,甲植物叶肉细胞内产生ATP的场所有
(2)图2中细胞器①利用CO2的场所和细胞器②产生CO2的场所分别是;Ⅳ状态下影响O2消耗速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
(3)对甲植物来说图1四种不同光照强度(0、b2、b1、c)对应图2中状态依次是
(4)生产实践中经常在大棚中栽培乙植物。若图1表示大棚内乙植物在温度、水分适宜的条件下测得的曲线,则d点之后限制增产的主要外界因素最可能是
(5)以测定的CO2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影响,结果如下表所示:


5℃
10℃
20℃
25℃
30℃
35℃
光照条件下CO2吸收量(mg·h-1
1
1.8
3.2
3.7
3.5
3
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量(mg·h-1
0.5
0.75
1
2.3
3
3.5

温度在25℃--30℃间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逐渐(增加、减少)。假设呼吸作用昼夜不变,植物在25℃时,一昼夜中给植物光照15小时,则一昼夜CO2吸收量为mg。

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多种环境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的探究活动。下表为实验测得的数据,其中A组为黑暗条件下马铃薯呼吸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数据,B、C、D、E为不同光照强度和不同CO2浓度下,马铃薯吸收CO2 (+)或释放CO2 (-)速率(mg/h)随温度变化的数据。请分析回答:

(1)由表可知影响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实验数据分析,马铃薯最强光合速率所需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
(3)欲使大棚中马铃薯长势最佳,所需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几个环境因素对马铃薯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除各图中的所示因素外,其他因素均控制在较适宜的范围。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甲图P点,限制马铃薯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因素为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