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使用酸碱中和滴定法测定某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盐酸。
Ⅰ.实验步骤:
(1)滴定前的准备
①滴定管:___________________→洗涤→润洗→装液→赶气泡→调液面→记录。记录盛装 0.1000 mol/L NaOH溶液的碱式滴定管的初始读数时,液面位置如图所示,则此时的读数为_____________mL。
②锥形瓶:用酸式滴定管量取待测稀盐酸20.00mL于锥形瓶中,向其中滴加2滴酚酞溶液作指示剂。
(2)滴定
用标准的NaOH溶液滴定待测的稀盐酸时,左手操作滴定管活塞,右手旋摇锥形瓶,眼睛注视 。滴定至终点时,记录NaOH溶液的终点读数。再重复滴定3次。
Ⅱ.实验记录:
![]() 实验数据/mL |
1 |
2 |
3 |
4 |
V(样品) |
20.00 |
20.00 |
20.00 |
20.00 |
V(NaOH)(消耗) |
15.80 |
15.00 |
15.02 |
14.98 |
Ⅲ.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1)结合上表数据,计算被测稀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____mol/L.
(2)在本实验中,下列操作(其他操作正确)会造成测定结果偏低的有______.
A.锥形瓶水洗后未干燥
B.碱式滴定管未用标准NaOH溶液润洗
C.滴定终点读数时俯视读数
D.配制标准液的NaOH固体中混有少量KOH固体
E.碱式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滴定后消失
甲、乙两同学拟用实验确定某酸HA是弱电解质。他们设计的方案(理论方案)分别是:
甲:①称取一定质量的HA配制0.1 mol/L的溶液100 mL;
②用pH试纸测出该溶液的pH,即可证明HA是弱电解质。
乙:①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HA溶液、盐酸,分别配制pH=3的两种酸溶液各100 mL;
②分别取这两种溶液各1 mL,加水稀释为100 mL;
③用两支试管分别取相同体积的两种稀释液,同时加入纯度相同、颗粒大小均等的锌粒,观察现象,即可证明HA是弱电解质。
(1)在两个方案的第①步中,都要用到的定量仪器是。
(2)甲方案中,能说明HA是弱电质的理由是测得溶液的pH___1(选填“>”、“<”、“=”)。
(3)关于pH试纸的使用方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pH试纸在使用之前应用蒸馏水润湿
b.将pH试纸直接插入待测溶液,取出后再与标准比色卡对比
c.pH试纸测出的数值应该保留一位小数
d.能使pH试纸显红色的溶液显酸性
(4)乙方案中,说明HA是弱电解质的现象是。
已知2NO2(g)N2O4(g) ΔH(298K)=-52.7kJ·mol-1,某课外活动小组为了探究温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做了如下两组实验:
Ⅰ.该小组的同学取了两个烧瓶A和B,分别加入相同浓度的NO2与N2O4的混合气体,中间用夹子夹紧,并将A和B浸入到已盛有水的两个烧杯中(如图所示),然后分别向两个烧杯中加入浓硫酸和NH4NO3固体。
请回答:
(1)A中的现象,B中的现象 ;
(2)由此可知,降低温度,该化学平衡向(填“正”或“逆”)反应方向移动;
(3)该化学反应的浓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升高温度,该反应中NO2的转化率将(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Ⅱ.在三支容积均为30cm3针筒中分别抽入10cm3NO2气体,将针筒前端封闭。
(1)将第二支针筒活塞迅速推至5cm3处,此时气体的颜色变深,一段时间后气体颜色又变浅了,但仍比第一支针筒气体的颜色深。
①推进针筒后颜色变深的原因是;
②一段时间后气体颜色又变浅的原因是;
③由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2)将第三支针筒活塞拉至20cm3处,该同学观察到的现象是;在此过程中,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将(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NO2的转化率将。
(5分)欲测定某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可用0.1000mol·L-1HCl标准溶液进行中和滴定(用酚酞作指示剂)。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甲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记录滴定前滴定管内液面读数为1.10mL,滴定后液面如图,则此时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为 ;
(2)乙学生做了三组平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 |
待测NaOH溶液的体积/mL |
0.1000mol·L-1HCl溶液的体积/mL |
|
滴定前刻度 |
滴定后刻度 |
||
1 |
25.00 |
0.00 |
26.11 |
2 |
25.00 |
1.56 |
31.30 |
3 |
25.00 |
0.22 |
26.31 |
选取上述合理数据,计算出待测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小数点后保留四位);
(3)下列哪些操作会使测定结果偏高(填序号)。
A.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待测液润洗
B.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标准液润洗
C.滴定前酸式滴定管尖端气泡未排除,滴定后气泡消失
D.滴定前读数正确,滴定后俯视滴定管读数
下图所示为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的乙醇催化氧化的实验装置(图中加热仪器、铁架台、铁夹等均未画出)。图中A试管盛有无水乙醇(沸点为78℃),B处为螺旋状的细铜丝,C处为无水硫酸铜粉末,干燥管D中盛有碱石灰,E为新制的氢氧化铜,F为氧气的发生装置。
(1)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加热的仪器(或区域)有(填仪器或区域的代号A~F)___。
(2)B处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3)C处应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D处使用碱石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E处应出现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F处可以添加的固体药品是 ______________。
(4)若本实验中拿去F装置(包括其上附的单孔塞和导管),同时将A试管处原来的双孔塞换成单孔塞用以保证装置的气密性,其它操作不变,则发现C处无明显变化,而E处除了依然有上述(3)中所出现的现象之外,还有气体不断地逸出。由此推断此时B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苯酚和丙酮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可用异丙苯氧化法生产苯酚和丙酮,其反应和工艺流程示意图如下:
相关化合物的物理常数:
物质 |
相对分子质量 |
密度(g/cm-3) |
沸点/℃ |
异丙苯 |
120 |
0.8640 |
153 |
丙酮 |
58 |
0.7898 |
56.5 |
苯酚 |
94 |
1.0722 |
182 |
回答下列问题:
(1)在反应器A中通入的X是。
(2)反应①和②分别在装置和中进行(填装置符号)。
(3)在分解釜C中加入的Y为少量浓硫酸,其作用是_____,优点是用量少,缺点是__________。
(4)反应②为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反应温度控制在50-60℃,温度过高的安全隐患是。
(5)中和釜D中加入的Z最适宜的是(填编号)
a.NaOHb.CaCO3c.NaHCO3d.CaO
(6)蒸馏塔F中的馏出物T和P分别为和,判断的依据是。
(7)用该方法合成苯酚和丙酮的优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