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议论文阅读能力考查:
要学会关心自己
①初看这个题目你也许会觉得奇怪:关心自己?谁不关心自己呢?其实你错了。也许正如你所说,每个人都关心自己,但不一定人人都会关心自己,其间难免有人走入误区,所以今天我强调:要学会关心自己。
②关心自己的道理其实是浅显易懂,但如果仅仅是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角度来考虑的话,未免肤浅。的确,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是很必要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智力、学识、文化以及在社会上的地位、对社会的贡献等等,这些难道不值得关心吗?如果对这些问题都不关心,而只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一个人又怎么能全面成长呢?可见,学会关心自己的确非常十分必要。
③要学会关心自己首先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除了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还要知道自己“欠缺”什么。这里的欠缺不仅是指在物质生活方面的匮乏,还有精神生活、道德品质、为人处世、学识文化等等各方面的欠缺。一个人欠缺。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每个人欠缺的也各不相同,因此只有了解自己真正需要和欠缺的是什么,才能有的放矢地培养自己、完善自己。要知道“药到病除”的前提是“对症下药”。只有真正地了解自己,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才能说的上是关心自己,你才自己的关心才会有效果。
④要学会关心自己还要注意客观地评价自己,有褒有贬。如果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就会过高地估价自己,盲目自满,丧失进取的动力。反之,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就会过低地估价自己,妄自菲薄,动摇进取的信心。关心自己的目的是要使自己在不断地自我发现和反省中驱恶扬善,不断进步,而不是在孤芳自赏中不断后退。
⑤同时,我们必须懂得学会关心自己和学会关心别人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学会关心自己决不是自私自利,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别人。社会是个大家庭,是由许许多多的人组成的。我们要在社会上形成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好风气,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成为一个温暖、可亲的大家庭。目前,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人际关系似乎比以前“冷”了,这就更应提倡多关心别人。而我以为要关心别人首先要学会关心自己。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连自己怎么关心自己都不懂的人会很好地关心别人。因此,我们要学会关心自己,才能更好地学会关心别人。
⑥现在你明白关心自己并不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了吧。当然要学会也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你不断改正缺点,完善自己,使自己各方面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那么你的人生道路一定会变得更加宽广,更加有意义。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第②段中加点的“这些问题”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文章第④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
第⑥段画线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学会关心自己与学会关心他人这两者之间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母 亲肖复兴

①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八岁,弟弟才三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不大的小姑娘。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快,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我的头,我拧着脖子闪开,说就是不让她摸。
②望着这陌生的娘俩儿,我首先想起了那无数人唱过的凄凉小调:“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呀,没有娘呀……”我不知道那时是一种什么心绪,总是用忐忑不安的眼光偷偷地看她和她的女儿。
③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学校开家长会,我愣是把她堵在门口,对同学说:“这不是我妈。”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威。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向她大声喊道:“你别碰我的妈妈。”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④孩子没有一盏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儿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重重地摔在了水泥地上,立刻昏了过去。等我醒来,发现自己已经躺在医院里了。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长大了可得好好孝顺呀……”
⑤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就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脸。我不知怎么搞的,我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⑥“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⑦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
⑧“不疼就好,没事就好!”
⑨回家的时候,天早已经全黑了。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
⑩以后的许多天里,她不管见爸爸还是见邻居,总是一个劲埋怨自己“都赖我,没看好孩子!千万别落下病根呀……”,好像一切过错不在那硬梆梆的水泥地,不在我太调皮,而全在于她。一直到我活蹦乱跳一点儿也没事了,她才舒了一口气。
⑾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内蒙,那年小姐姐才十八岁。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得太单薄了,就把家里唯一一件粗线毛大衣给小姐姐穿上了。她看见了,一把就给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弟吧。啊?”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说,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她才向女儿挥了挥手。寒风中,我看见她那像枯枝一样的手臂在抖动。回来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儿寻个人家好啊,好。”我实在是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儿,不知道她一路上叨叨的这几句话是在安抚她自己那流血的心,她也是母亲,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
⑿望着她那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个劲儿往上涌。 “妈妈!”我第一次这样称呼了她。她站住了,回过头,愣愣地看着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又叫了一声“妈妈”,她竟“呜”地一声哭了,哭得像个孩子。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多少年的委曲,全都在这一声“妈妈”中融解了。
⒀母亲啊,您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这么少……
⒁这一年,爸爸有病去世了。妈妈她先是帮人家看孩子,以后又在家里弹棉花,攫线头,妈妈就是用弹棉花、攫线头挣来的钱,供我和弟弟上学。望着妈妈每天满身、满脸、满头的棉花毛毛,我常想亲娘又怎么样?!从那以后的许多年里,我们家的日子虽然过得很清苦,但是,有妈妈在,我们仍然觉得很甜美。无论多晚回家,那小屋里的灯总是亮的,桔黄色的火里是妈妈跳跃的心脏,只要妈在,那小屋便充满温暖,充满了爱。
⒂我总觉得妈妈的心脏会永远地跳跃着,却从来没想到,我们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妈妈却突然地倒下了,而且再也没有起来。
⒃妈妈,请您的在天之灵能原谅我们,原谅我们儿时的不懂事,而我却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什么都可以忘记,却永远不能忘记您给予我们的一切……
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写不完的,那便是母亲
本文是以“我”对继母的感情变化为行文线索的,请根据这条线索在方框内填上恰当的词语。
第③自然段写到:“我”和继母生活在一起,却还要挂出生母的照片。这是为什么?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⑾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阅读第⑿自然段,联系全文,分析“我的眼泪一个劲儿往上涌”的原因。

本文中的母亲有什么特点?作者在文末说:“世上有一部书永远写不完,那便是母亲”
面对母亲这部“永远写不完的书”,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一日的春光冰心
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
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得特别地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引了。
天下事都是如此——
去年冬天是特别地冷,也显得特别地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安慰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吗?”
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地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愤怒地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黄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有一天看见院里的桃花开了,这天刚刚过午,从东南的天边,顷刻布满了惨暗的黄云,跟着千枝风动,这刚放蕊的春英,又都埋在漠漠的黄尘里……
九十天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
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
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
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去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惟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地答应了。
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
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
春在眼前了!
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哄哄地在繁枝上挤着开……
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快乐、活泼的力量和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
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是都消失了,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地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枝头,快意恣情地一放!
看得恰当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同去,我却回绝了。今年到处寻春,总是太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春来萧素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
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到了报复,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肯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
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我要尽力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欣赏。
①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
②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哄哄地在繁枝上挤着开……
“海棠花又是我深爱的”,请简要概括作者深爱海棠的原因。
文章第三自然段作者说“天下事都是如此——”,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内陆建核电站有必要吗?
何祚庥
  现在中国的一些人在鼓吹必须实现“2020年达到7000万千瓦或8000万千瓦”的规划目标,据说已上报到国家发改委待批的核电站,总功率已高达1.5亿千瓦之多。理由是他们所设计的新型核电站,安全系数极高,出现重大核事故的风险“概率”极小,因而“完全”可在内陆地区“安全”地建造核电站。我却认为,必须立即停止在中国内陆地区建造任何核电站。
  第一,他们所“计算”的“安全”系数,都是理论上可计算,但未经实践或实验考验过的“理论值”;而重大风险决策必须以实践或实验检验过的真实风险概率作为决策的依据。问题是,我国建造的核电站所面临的“风险”,有很多是无法“可信地”计算出来的,如恐怖分子袭击、天外陨石袭击……
  去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并不是日本或我国核电专家做不出安全型核电站,而是日本人根本没有想到日本会发生这种“千年一遇”的9级地震,又激发了“难得一见”的大海啸。福岛事故还告诉我们,“幸好”福岛核电站放置在海边。这除了便于取得冷却水源外,还因为万一出现核事故,还有可能将放射性废水向大海排放;而万一污染了内陆地区的水源以及地下水,那可是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大问题。
  第二,内陆地区建造核电站,还有一个特殊风险,如果一旦遭遇大旱之年,冷却水断绝,这将立即产生特大核电站事故。核电站是高耗水的行业,其耗水量是同功率火力发电站的4倍。万一出现极度干旱,水源枯竭,这将产生“特大”核安全事故!当前在某些内陆地区拟建的甚而已得到环保部门通过的核电站,其建造规模甚而达到800万千瓦之多。而所在地区,例如江西省的彭泽地区恰好在去年遭遇大旱,人畜吃水都发生严重困难,怎么可能在这种地区建造核电站?
  第三,一切风险决策都要计及两个因素,也就是“风险概率×风险后果”。如果风险后果十分严重,其风险概率虽然甚小,保险公司仍然会索取高额度的保险金。自400多座核电站运行以来,世界先后共发生过3次重大核安全事故,概率约为1%。现在的问题是,一旦在内陆地区出现重大核事故,必定是在几千年、上万年都难以补救的事故,而现在的核电站设计者又无法保证其“不安全系数”接近于零。我在过去虽然也谈到核安全问题,但并未鲜明指出,风险决策必须考虑两个相乘的因素:“风险概率×风险后果”。本来我以为这是风险决策的常识,现在看来,这一“常识”还没有成为社会公众的常识。所以这里又做一点补充。
因此,我们坚决反对在一切内陆地区建设这种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祸及子孙万代的核电站。
(作者是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本文引自2012年02月08日《环球时报》)
依据全篇内容,概要填写下表。 (4分)

问 题
内陆建核电站有必要吗?
提出的理由
第一,
第二,
第三,
结 论

第四自然段中的“常识”一词为什么加双引号?(2分)
文中的“第一” “第二” “第三”的次序能否颠倒?为什么?(3分)
文章在阐述“风险决策”时引入了一个公式: “风险概率×风险后果”。请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一下这个公式的内涵。(4分)
关于建核电站的问题,你有什么建议和意见,并说说理由。(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 “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 “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孔乙己》节选)
选段开头的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作用是什么?
"摸出四文大钱"和前文"排出九文大钱"形成鲜明对比,你认为"摸"和"排"对刻画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孔乙己对自己的事乃至折腿,总是不断地争辩、掩饰,甚至说谎,这表明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以及孔乙己"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品读此处,你认为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新能源误解
①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即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 事实上,人们对于各种新能源存在种种误解。
②在最近的一次美国全国民调中,72%的受访者对核电站可能发生的事故表示担忧。然而,在60年的核能运用历史中,不到100人直接死于核电站事故。
③“煤炭和石油等燃料看似更安全,但从统计数据上看,它们更加致命。每年,好几百人因为采煤死亡,主要死于职业病和井下事故。煤电站的危害也不容忽视。”退休核物理学家杰拉德·E.马什说。煤电站释放的辐射远远超过核电站。每年有2.4万人因为煤电站污染死亡,主要死于肺癌等疾病。石油生产也存在隐患,不久前发生的墨西哥湾漏油事故是最好的例子。
④相比煤电站,核电站只释放少量二氧化碳。只需要几百座核电站就足以提供美国所需的全部电力,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根据不同机构公布的统计数据,切尔诺贝利事故辐射导致的间接死亡人数在4000至98万之间。但是,切尔诺贝利使用的是苏联设计的RBMK反应堆,很原始,没有安全壳,不同于美国使用的反应堆。
⑤一些生物技术公司梦想利用水藻这种小小的绿色生物生产每加仑几美分的廉价燃料,永远解决这个星球的交通动力问题。
⑥最适合制造生物柴油的微藻能将太阳能转化成油脂,但是实验显示,它们对生存环境相当挑剔。藻燃料研究者花了几十年时间,尝试在开放的池塘中繁殖这种微藻,但是,池塘很快就会被生存能力更强的本土藻类侵占,导致产油的微藻失去生存空间。
⑦封闭的生物反应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会导致成本大幅增加。此外,随着反应器数量增加,表面积与容积的比例逐渐减少,导致微藻无法充分接触阳光,减少它们的油脂产量。藻燃料最终也许能够变得廉价而实用,但还需要大量的实验、改进和昂贵的设施。
⑧不幸的是,清洁廉价的煤炭依然是美好的白日梦。美国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研究发现,取决于不同技术,二氧化碳捕捉封存将导致煤电价格上涨30%~100%。此外,在发电量相同的情况下,实施二氧化碳封存的煤电站比其他煤电站多燃烧1/5的煤炭。这意味着更多破坏性的煤炭开采,煤炭运输过程中释放更多二氧化碳,更多煤灰,更多燃烧煤炭产生的有毒副产品。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环境科学家玛丽·福克斯说:“我们实施了一些清洁空气的技术,但与此同时,导致更多固体废渣的产生。”
⑨这些废渣可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比如,在田纳西州,煤灰泥浆冲破堤坝,导致水源被汞、铅和砷污染。处理这些有毒废物每年可能花费50亿美元。别指望任何技术突破能够让全美国500多家煤电厂一夜之间变得干净起来。
⑩通往新能源的道路充满了诱人的机会和危险的陷阱。选择最佳道路需要清醒的头脑,绝不能盲从。事实证明,节约能源才是最廉价的新能源。
(摘自2011年《读者》第二期,有改动)
第一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本文围绕着“人们对新能源有误解”这一话题,具体介绍了三种新能源误解,作者是如何看待这三种误解的?请分点简要回答。
研究者认为目前利用微藻生产廉价燃料还存在哪些问题?请简要概括回答。
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
①文中举“切尔诺贝利事故”为例,并列出具体数据,是为了说明核电站一旦发生核泄漏事故,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②文中将“二氧化碳封存的煤电站”燃烧的煤炭量与“其他煤电站”燃烧的煤炭量作比较,是为了说明前者比后者更耗煤,所以不应该建二氧化碳封存的煤电站。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